日本·稻生宣義

《炮炙全書》~ 卷第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5)

1. 皂莢子

辛,溫。取堅滿者煮熟去皮,取白肉去黃。

2. 皂莢刺

辛,溫。

3. 沒石子

苦,溫。凡用不宜獨用。多用蟲食成孔者。入藥勿犯銅鐵器並被火驚,顆小紋細者佳,砂盆研,隔紙焙用。

4. 訶黎勒

訶子

酸、苦、澀、溫。六稜、黑色、肉厚者佳,酒浸後蒸一伏時,去皮取肉,焙用。用核則去肉,或麵裹煨透,去核。

白話文:

酸、苦、澀、溫。六稜個頭大、果肉厚、顏色發黑者為上品,用黃酒浸泡後蒸一伏天,剝皮取出果肉,烘焙後備用。採用果核則去肉,或在麵團中包裹後煨透,除去核。

5.

苦、寒。花、子、枝葉皆入藥。

6. 水楊

苦,平。枝葉並根皆入藥。

按說文:楊,蒲柳也。柳,小楊也。蒲柳葉圓闊而赤,枝條短硬,即水楊也。柳葉長而狹,青綠色,枝條長軟,蓋一類二種也,又垂柳名楊柳,隋煬帝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見開河記。)

白話文:

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楊樹又稱蒲柳,柳樹則是小楊樹。蒲柳的葉子圓而寬、顏色發紅,枝條短而硬,也就是水楊。柳葉則長而狹窄、顏色青綠,枝條長而柔軟,這兩者可視為同一類別中的兩種植物。此外,垂柳也稱為楊柳,隋煬帝曾親筆賜「楊」姓給垂柳,將垂柳稱為「楊柳」。(記載於《開河記》中。)

7. 榆白皮

甘,平,滑利。刮去粗皮。

8. 蕪荑

辛,溫,苦,平。陳久者良,必擇氣腥者佳,小者即山榆莢仁,止堪為醬及治雞病,入藥當用大者,麵炒黃。

白話文:

辛、溫、苦,性平。存放愈久者藥性愈好,必須選擇有腥味的最好,小的就是榆莢仁,只能作為製作醬料和治療雞病之用,入藥應使用大的,用麵粉炒至金黃色。

9. 蘇方木

甘、辛、酸、咸,入藥惟取中心。

10. 棕櫚皮

苦、澀,平。燒存性用。

11. 烏臼根皮

苦,微溫。慢火炙黃用。

12. 巴豆

辛,熱,有大毒。入丸散中。去皮心膜,換水煮五度,各一沸,搗如膏,用紙包壓去油,名為巴霜。又有用仁者,用殼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酒煮者,醋煮者,有麩炒者,燒存性者。緊小色黃者為巴三稜,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其力更猛。芫花為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冷水,反牽牛。得火良。中其毒者,冷水、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白話文:

辛辣、熱性的,有很強的毒性。將巴豆用於丸散中,要去皮心膜,換水煮沸五次,每次煮到水沸,搗成膏狀,用紙包起來壓出油,稱作巴霜。也有人用巴豆仁,也有人用巴豆殼,還有人用巴豆油,有的生用,有的用酒煮,有的用醋煮,有的用麩炒,有的燒存性。緊小而顏色黃的叫作巴三稜,顏色黑的叫作豆巴。小而兩頭尖的叫作剛子,其藥力更猛烈。芫花是它的輔助藥,它厭惡蘘草,畏懼大黃、黃連、藜蘆、冷水和牽牛子。得到火就會很好。中毒的人可以用冷水、黃連汁、大豆汁來解毒。

13. 大風子

辛,熱,有毒。形類松子,大如雷丸,新者仁色白,久者黃油不堪入藥。去殼取仁用。

白話文:

辛辣、熱性,有毒。形狀像松子,但比雷丸大。新鮮的果仁是白色的,但隨著時間流逝,果仁會變成黃油色,無法入藥。使用時需去除外殼,只取果仁。

大風子油法:用子三斤,去殼及黃油者,研極爛,瓷器盛之,封口入滾湯中,蓋鍋密封,勿令透氣,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風油,可以和藥。藥肆取大風子仁名之雷丸油,非也。

白話文:

萃取大風草油的方法:

取3斤大風草種子,去掉外殼及黃油,研磨成細粉,放入瓷器中,密封後放入滾水中,蓋上鍋蓋封口,不要讓空氣漏出,用文火武火交替煎煮,直到變成黑色的膏狀,稱為大風油,可以入藥。

市面上一些藥店取大風草種子仁叫做雷丸油,其實不是。

14. 桑白皮

甘、辛、苦,寒。取東行嫩根洗去土泥,日曬,待其乾透後,剝皮貯之,臨時刮去上薄衣,炙用。若掘取時即剝取皮且刮上衣,其涎流去,藥力都泄,用之少效,出土上者有毒。續斷、桂心、麻子為使,忌鐵及鉛。

白話文:

甘草、肉桂、黃連,性寒。採收東方生長較嫩的根部,洗去泥土,曬乾後,剝去外皮,儲藏起來,使用時再颳去表皮,烘焙後使用。如果在採收時就剝去皮並且颳去表皮,藥效就會流失,使用時效果不佳,而且出土較淺的部分有毒。續斷、桂心、麻子為輔藥,製作時不能有鐵器或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