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稻生宣義

《炮炙全書》~ 卷第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0)

1. 麻仁

甘,平,微寒。極難去殼,用絹包置沸湯中至冷,取出懸井中一夜,勿著水,曬乾,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畏牡蠣、白薇、茯苓。

白話文:

甘、平、微寒。非常難以去殼,用絹布包好放在沸水中直至冷卻,取出後懸掛在井中一夜,不要沾水,曬乾,然後在新的瓦片上搓掉殼,簸揚取出果仁。畏懼牡蠣、白薇、茯苓。

2. 浮小麥

甘、咸,寒。即小麥水淘淨浮起無肉之麥殼也,焙用。

白話文:

這味藥材味道甘、咸,性質寒涼。它是將小麥用水洗淨後漂浮起來的麥殼部分,使用前需烘焙過。

3. 薏苡仁

甘淡,微寒。淘曬,炒用,有二種,一種黏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一種圓而殼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亦名為念珠。

白話文:

甘淡,微寒。淘淨曬乾,炒用,有兩種,一種黏牙的,尖而殼薄,就是薏苡,它的米白色如糯米;一種圓而殼厚,堅硬的,就是菩提子,它的米少,也叫念珠。

4. 罌粟殼

酸、澀微寒。取殼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米醋炒或蜜炙用,得醋、烏梅、橘皮良。

白話文:

它性味酸、澀,微寒。採集烏梅,用水洗淨,除去蒂和筋膜,取外層薄皮,用米醋炒製或蜂蜜炙烤,與醋、烏梅、橘皮一起服用效果很好。

5. 阿片

酸、澀,溫,有小毒。一名阿芙蓉,罌粟花之精液也。罌粟結青苞時,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勿損裡面硬皮,或三五處,次早精出,以竹刀刮盛瓷器,陰乾用之。

白話文:

酸澀、溫、有小毒。別名鴉片,是罌粟花的花蕊汁液。罌粟結青色花苞時,在下午用大針刺其外層青皮,不要刺傷裡面硬皮,可以刺三到五個洞。第二天早上,汁液就會流出來,用竹刀刮取汁液,盛放在瓷器中,陰乾後即可使用。

6. 黑大豆

甘,平。惡五參、龍膽。嬰兒十歲以下者,炒豆與豬肉同食,壅氣致死十有八九。

白話文:

甘草:味道甘、性平。忌諱和五參、龍膽一起服用。十歲以下的嬰兒,如果將炒過的豆子和豬肉一起吃,會導致氣滯而死,有十之八九的死亡率。

凡服蓖麻子忌之,服厚朴者亦忌之,古方稱此解百藥毒,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也。

白話文:

凡是服用蓖麻子的,忌食厚朴,古代方劑稱此能解除百種藥物的毒性,大謬不然,且再加上甘草,其療效才顯得神奇。

7. 赤小豆

甘,平。不可同魚鮓食成消渴,作醬同飯食成口瘡。

白話文:

這味藥性甘、味平。不能和魚乾一起吃,否則會導致糖尿病;若做成醬料搭配飯食用,可能會造成口腔潰瘍。

8. 綠豆

甘,寒。連皮用。反榧子。殼害人,合鯉魚鮓食,久則令人肝黃成渴病。

白話文:

甜味、寒性,連皮使用,能解榧子毒。果殼對人體有害,如果與鯉魚鮓一起食用,久了會讓人肝氣鬱結,形成口渴的疾病。

9. 白扁豆

甘,平。硬殼者溫平,連皮炒熟入藥,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從本方。其軟殼及粟色者,微涼,但可供食,不堪入藥。

白話文:

甘味,性平。堅硬的外殼性溫平,連著外殼炒熟後可入藥,也有水浸去皮後及生食的。遵循本方。柔軟的外殼及粟色的,性微涼,只可食用,不能入藥。

10. 葫蘆巴

苦,大溫。淘淨,以酒浸一宿,曬乾,蒸熟或炒過用。

白話文:

這味藥性味苦,氣溫大。使用時需先淘洗乾淨,然後用酒浸泡一夜,接著晒乾,最後再蒸熟或者炒過後才能使用。

11. 淡豆豉

苦、澀、甘,寒。豆豉有鹹淡二種,惟淡者治病。

白話文:

這味藥性質苦、澀、甘,屬寒性。豆豉有鹹和淡兩種,但只有淡的豆豉可以用來治療疾病。

造淡豉法,用黑豆一斗,六月間水浸一宿,瀝乾,蒸熟,攤蘆蓆上,候微溫蒿覆五六日,候黃衣遍滿為度,不可太過,取曬,簸淨,水拌得中,築實甕中,桑葉蓋覆,厚三寸,泥固曬七日。又以水拌入甕,如是七次,甕收築封即成矣。

白話文:

製作淡豉的方法,使用一斗黑豆,在六月期間將黑豆浸泡一整夜,瀝乾後蒸熟,攤放在蘆蓆上,待豆子微溫時,用艾草覆蓋在豆子上,放置五到六天,直到豆子表面長滿黃色的菌衣為止,不可放置過久。取出豆子曬乾,簸去雜質,加入適量的清水拌勻,將豆子緊實地裝入甕中,用桑葉覆蓋在豆子上,厚度約三寸左右,最後用泥巴封固甕口,放在太陽下曝曬七天。之後再次加入清水拌勻豆子並倒入甕中,重複這個步驟七次,最後將甕口封閉即完成淡豉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