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炙全書》~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0)
1. 麻仁
甘,平,微寒。極難去殼,用絹包置沸湯中至冷,取出懸井中一夜,勿著水,曬乾,新瓦上挼去殼,簸揚取仁。畏牡蠣、白薇、茯苓。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略帶一點寒性。它的外殼非常難去除,可以先用絹布包好,放入沸騰的熱水中,直到水冷卻,再取出掛在井中一整夜,注意不要碰到水,然後曬乾,放在新的瓦片上搓揉去掉外殼,再用簸箕揚去外殼,取得麻子仁。它害怕牡蠣、白薇、茯苓這幾種藥材。
2. 浮小麥
甘、咸,寒。即小麥水淘淨浮起無肉之麥殼也,焙用。
白話文:
浮小麥,味道是甘甜和帶點鹹味,藥性是寒涼的。指的是小麥用水淘洗後,浮在水面上,沒有飽滿麥肉的麥殼,要烘焙過後使用。
3. 薏苡仁
甘淡,微寒。淘曬,炒用,有二種,一種黏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一種圓而殼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亦名為念珠。
白話文:
薏苡仁,味道甘甜清淡,性質稍微寒涼。使用前要淘洗、曬乾,可以炒過後再用。薏苡仁有兩種,一種是煮熟後會黏牙的,形狀尖尖的、外殼薄,這就是薏苡本身,它的米是白色的,像糯米一樣;另一種是圓圓的、外殼厚且堅硬的,這就是菩提子,它的米很少,也被叫做念珠。
4. 罌粟殼
酸、澀微寒。取殼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米醋炒或蜜炙用,得醋、烏梅、橘皮良。
白話文:
味酸澀,性微寒。取罌粟殼用水洗淨,去除蒂頭和內部的筋膜,取最外層的薄皮,用米醋炒過或用蜂蜜炙烤後使用,搭配醋、烏梅或橘皮效果更佳。
5. 阿片
酸、澀,溫,有小毒。一名阿芙蓉,罌粟花之精液也。罌粟結青苞時,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勿損裡面硬皮,或三五處,次早精出,以竹刀刮盛瓷器,陰乾用之。
白話文:
味道酸澀,藥性溫熱,帶有微毒。它又名阿芙蓉,是罌粟花所分泌的汁液。當罌粟花結出青色花苞時,在午後用大針刺破其外層的青皮,不要傷到內層的硬皮,可以刺三到五個地方,隔天早上就會有汁液流出,用竹刀刮下來盛裝在瓷器中,陰乾後就可以使用了。
6. 菽之屬
7. 黑大豆
甘,平。惡五參、龍膽。嬰兒十歲以下者,炒豆與豬肉同食,壅氣致死十有八九。
凡服蓖麻子忌之,服厚朴者亦忌之,古方稱此解百藥毒,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不宜與五參、龍膽一同服用。十歲以下的嬰幼兒,如果將炒過的黑豆和豬肉一起吃,容易造成氣滯,導致死亡的機率很高。
凡是服用蓖麻子的人要避免食用黑豆,服用厚朴的人也要避免食用黑豆。古代的醫方稱黑豆能解百藥之毒,其實並非如此。如果搭配甘草一起使用,效果才會顯著。
8. 赤小豆
甘,平。不可同魚鮓食成消渴,作醬同飯食成口瘡。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不可以和醃製魚肉一起食用,會導致消渴症(糖尿病);如果做成醬料和米飯一起食用,會導致口腔潰瘍。
9. 綠豆
甘,寒。連皮用。反榧子。殼害人,合鯉魚鮓食,久則令人肝黃成渴病。
白話文:
味甘,性寒。連皮一起使用。與榧子相剋。綠豆殼對人有害,和鯉魚做的醃魚一起吃,時間久了會讓人肝臟發黃,變成口渴的病症。
10. 白扁豆
甘,平。硬殼者溫平,連皮炒熟入藥,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從本方。其軟殼及粟色者,微涼,但可供食,不堪入藥。
白話文:
白扁豆,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外殼堅硬的白扁豆,性溫和,通常會連皮炒熟後入藥,也有用水浸泡去除外皮或直接生用的方式。藥效依據本草方劑。至於外殼較軟或呈現粟色的白扁豆,性質稍微偏涼,多半只作為食物食用,不適合入藥。
11. 葫蘆巴
苦,大溫。淘淨,以酒浸一宿,曬乾,蒸熟或炒過用。
白話文:
葫蘆巴,味道是苦的,藥性屬於大溫。使用前要先淘洗乾淨,然後用酒浸泡一個晚上,再曬乾,接著蒸熟或炒過後使用。
12. 造釀之屬
13. 淡豆豉
苦、澀、甘,寒。豆豉有鹹淡二種,惟淡者治病。
造淡豉法,用黑豆一斗,六月間水浸一宿,瀝乾,蒸熟,攤蘆蓆上,候微溫蒿覆五六日,候黃衣遍滿為度,不可太過,取曬,簸淨,水拌得中,築實甕中,桑葉蓋覆,厚三寸,泥固曬七日。又以水拌入甕,如是七次,甕收築封即成矣。
白話文:
淡豆豉,味道是苦、澀、甘甜,屬性寒涼。豆豉有鹹味和淡味兩種,只有淡味的豆豉才能用來治病。
製作淡豆豉的方法是,用黑豆一斗,在六月的時候用水浸泡一個晚上,瀝乾水分,蒸熟,然後攤在蘆葦蓆上,等稍微溫熱時,用蒿草覆蓋五六天,等到豆子上長滿黃色的菌衣為止,不要讓它長過頭。然後取出曬乾,簸掉雜質,用水拌勻到適中的濕度,把它紮實地放入甕中,用桑葉蓋住,厚度約三寸,再用泥封好曬七天。然後再用水拌入甕中,像這樣重複七次,把甕封好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