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炙全書》~ 卷第二 (1)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2. 草之屬
3. 地黃
甘、苦,寒。選沉水者用酒浸,則上行外行,薑汁浸則不膩膈,忌銅鐵器,令人腎消發白,男損營女損衛,得清酒、麥門冬良,惡貝母,畏蕪荑,忌蔥蒜、萊菔,採得即用者為生,曬乾收者為干以法制過者為熟。
白話文:
地黃,味甘、苦,性寒。選擇能沉入水中的地黃,用酒浸泡,藥性就會向上向外走;用薑汁浸泡,則可以減少黏膩感,避免造成胸膈不適。忌用銅、鐵器處理地黃,會導致腎氣耗損、頭髮變白,男子精氣受損,女子衛氣受損。與清酒、麥門冬一起使用效果好,與貝母同用則效果不佳,畏懼蕪荑,忌與蔥、蒜、萊菔同用。採摘後立即使用的地黃稱為生地黃,曬乾後收存的稱為乾地黃,經過炮製加工的稱為熟地黃。
4. 熟地黃
甘、苦,微溫,用砂鍋、柳甑襯以荷葉,將生地黃酒潤,用縮砂仁粗末拌蒸,蓋覆極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曬極干,如前又蒸九次為度,令中心透熟純黑乃佳,一法地黃堅實者曬乾以手擘之有聲為度,好酒拌勻,置瓷甕內包固,重湯煮一晝夜,名熟地黃,然終不及前法。
地黃掘出洗淨,肥大沉水者正,堪簡用宜用新根,其宿根當年朽腐,雖肥大而生氣將盡之物不宜入藥,市人掘採裹之草蓆中,或置之鍋內沃熱水,復以灰拌曬,惟較增秤兩,不顧藥性之有傷也,其不犯鐵和灰者,皮肉俱黃白色,市中名之白乾,然不必是選沉水者也,地黃干後皆能沉水,但鮮時有沉水者極少。按物理小識云:地黃酒九蒸搗爛,以山藥末和為餅,再曝之,一碾即末矣。
白話文:
熟地黃味甘、味苦,性微溫。製作時,要用砂鍋或柳條蒸籠,底部鋪上荷葉,將生地黃用酒浸潤,再用粗磨的縮砂仁粉拌勻,蓋子要蓋緊,用文火和武火交替蒸半天,取出曬到極乾。然後像之前一樣,再蒸九次,直到地黃中心完全熟透、變成純黑色才算好。另一種方法是,地黃如果質地堅硬,曬乾後用手掰開時會有聲音,表示乾燥程度足夠。將其用好酒拌勻,放入陶瓷甕中包好,再用大鍋隔水煮一整天,這樣做成的也叫熟地黃,但效果終究不如前一種方法。
挖掘地黃時,要洗淨,選擇肥大且能沉入水中的最好,應該用新鮮的根,那些老根已經腐朽,雖然肥大但生氣快要耗盡的,不適合入藥。市面上的人挖掘後,會用草蓆包裹,或放在鍋裡用熱水燙過,再用灰拌著曬,只是為了增加重量,卻不顧藥性會被損壞。那些沒有接觸鐵器和灰的地黃,皮肉都呈現黃白色,市面上稱為白乾,但並非一定要選能沉水的。地黃曬乾後都能沉入水中,但新鮮時能沉水的非常少。根據《物理小識》記載,地黃用酒蒸九次後搗爛,加入山藥粉做成餅,再曬乾,一碾就變成粉末了。
5. 牛膝
甘、酸,平。用長大柔潤者,去蘆頭。欲下行生用,滋補焙用或酒拌蒸過用。惡熒火、龜甲、陸英,畏白前,忌牛肉。
白話文:
牛膝,味甘、味酸,性平。選用粗壯、柔軟且滋潤的,去除根頭。想要藥性往下走,就生用;要滋補就烘焙後用,或者用酒拌過蒸熟後用。不宜與熒火、龜甲、陸英同用,害怕白前,忌與牛肉同食。
6. 紫菀
苦、辛,溫,去頭須,洗淨,焙用,或酒洗。款冬花為使,惡天雄、瞿麥、藁本、雷丸、遠志,畏茵陳。
白話文:
紫菀,味道是苦、辛,性質溫和。使用時要去除頭部的鬚毛,洗乾淨後烘烤使用,也可以用酒洗過再用。款冬花可以增強它的藥效,它不宜與天雄、瞿麥、藁本、雷丸、遠志一起使用,並且要避開茵陳。
7. 麥門冬
甘,平,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心,或以砂鍋焙軟,乘熱去心,不爾令人煩。若以水浸多時去心,柔則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天門冬亦然,畏其寒者以酒浸用。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苦瓠苦芺,畏苦參、青蘘、木耳,伏石鐘乳。
麥門冬,大小三四種,功用相似,其葉小者如韭,大者如建蘭,多縱紋且堅韌,長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在根如連珠,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實圓碧如珠。
白話文:
麥門冬,味甘,性平。使用時,先用滾水稍微浸潤,過一會兒將中間的芯抽掉,或者用砂鍋烘焙使其軟化,趁熱去除芯,不然會讓人感到煩躁。如果用水浸泡太久才去除芯,雖然會變得柔軟,但藥效和氣味都耗盡了,使用起來沒有效果。天門冬也一樣,怕它寒涼的人可以用酒浸泡後使用。麥門冬的使藥是地黃和車前子,不適合與款冬、苦瓠和苦芺一起使用,也怕苦參、青蘘和木耳,且會被石鐘乳抑制藥效。
麥門冬大約有三四種,功效相似,葉子小的像韭菜,大的像建蘭,有很多直向的紋路,且堅韌,長度可達一尺多,一年四季都不會凋零。根部呈黃白色,有很多鬚根,根部像串珠一樣連在一起,四月開淡紅色的小花,像紅蓼,果實圓而呈碧綠色,像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