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稻生宣義

《炮炙全書》~ 卷第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2)

1. 白蒿

甘,平。四五月採。

白蒿葉似牛尾蒿而不對莖,葉俱白,四時皤皤,至秋開細白花如小菊,多生沙磧上,今人呼濱毛耳朵者是也,昔人多混茵陳蒿以為白蒿,用者宜審。

白話文:

白蒿葉子像牛尾蒿但並不靠著莖,葉子 全部是白色,四季都是白色的,到了秋天開細小的白色花像小菊花,多生長在沙地上,現在人們稱它為濱毛耳朵,以前的人多把茵陳蒿誤認為白蒿,用藥時要仔細分辨。

2. 菴䕡子

苦、辛,微溫,陰乾,用荊實、薏苡為使。

3. 茺蔚

益母草,辛,微苦。制硫黃、雌黃、砒石

4. 茺蔚子

甘、辛,微溫,微炒香,灰制硫黃。

5. 夏枯草

苦、辛,寒。土瓜為使,伏汞砂。

今人誤指鞴靫草為夏枯草,非是。

6. 劉寄奴

苦,溫,莖葉花子皆可用,酒蒸,曬乾。

7. 旋覆花

咸、甘,微溫,有小毒。去皮及蒂,微焙。

8. 青葙子

苦、微寒。用時先燒鐵杵臼,乃搗用之。

9. 雞冠子

甘,涼。炒用。花焙用。忌魚腥、豬肉

10. 紅花

辛、甘,苦,溫,入酒良。

11. 大薊

苦、甘,溫,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12. 小薊

苦甘,溫,制同大薊

13. 續斷

苦、辛,微溫,酒浸,焙乾。地黃為使,惡雷丸

李瀕湖曰:續斷之說不一,桐君言是蔓生,葉似荏。李當之、範汪並言是虎薊。日華子言是大薊,一名山牛蒡。蘇恭、蘇頌皆言葉似苧麻,根似大薊,而名醫別錄復出大小薊條,頗難依據,但自漢以來,皆以大薊為續斷,相承久矣。究其實,則二蘇所云,似與桐君相符,當以為正。

白話文:

李瀕湖說:續斷的說法不一。桐君說它是蔓生植物,葉子像荏。李當之、範汪都說它是虎薊。日華子說它是大薊,又名山牛蒡。蘇恭、蘇頌都說它的葉子像薴麻,根像大薊。但《名醫別錄》又列出大小薊條目,很難根據。但自漢代以來,大家都把大薊當作續斷,流傳已久。究其原因,還是二蘇所說的,似乎與桐君的說法相符,應該以桐君的說法為正。

今人所用,以州中來,色赤而瘦,折之有煙塵起者為良焉。鄭樵通志謂:範汪所說者,乃南續斷,不知何據,蓋以別川續斷耳。

白話文:

現代人所使用的續斷,來自產地,顏色偏紅且瘦長,折斷後有煙塵冒出的,是品質較好的。鄭樵通志中提到:範汪所說的續斷是南續斷,不知他的依據是什麼,我認為他可能是把別的川續斷當成南續斷了吧。

續斷,今俗謂之舞列草者此也,秋冬間生苗,干四稜,葉似藿香又類苧麻,兩兩相對而生,至春開花,其花及子似益母草紫莖者花紅,白莖者花白,根如大薊,在處有之,藥肆所賣者皆大小薊根也,非是。接骨木桑寄生亦名續斷,名同而物異。

白話文:

續斷,現在民間俗稱它為舞列草,在秋冬之間生長新芽,莖稈四棱,葉子像藿香,又像薴麻,兩片葉子相對生長,到了春天開花,花和果實像益母草。紫色的莖的花是紅色的,白色的莖的花是白色的,根像大薊,各地都有,藥店裡賣的都是大小薊根,不是續斷。接骨木、桑寄生也叫續斷,但名稱相同而植物不同。

14. 漏蘆

苦、咸,寒,根苗皆可用。連翹為使。

李瀕湖曰:按沈存中筆談云,今方家所用漏蘆飛廉也,飛廉一名漏蘆,苗似苦芺,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採時用根。今閩中所謂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尺,秋深枯黑如漆,採時用苗,乃真漏蘆也。

白話文:

李瀕湖說:根據沈存中的《筆談》記載,當今醫生所用的漏蘆其實是飛廉。飛廉又名漏蘆,它的幼苗像苦芺,根部像牛蒡的綿頭,採集時需要使用根。現在閩中地區所說的漏蘆,莖像油麻,高六七尺,秋天深了以後枯黑如漆,採集時用幼苗,這纔是真正的漏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