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炙全書》~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1)
1. 大蘹香
形如柏實,裂成八瓣,性熱,不宜入食料,得酒良,炒黃用,得鹽則入腎經。藥肆所賣多將施巳密實中截雜大蘹香,飾偽似真,施巳密有毒,其實殺人,用宜仔細辨之。
白話文:
大茴香的樣子像柏樹的果實,裂開成八片。藥性燥熱,不適合加入食物中,用酒浸泡效果好,炒黃後使用。如果用鹽炮製,則藥性會走入腎經。藥店裡賣的大多會把施巳(一種有毒植物的果實)混入大茴香中,並且偽裝得像真的一樣。施巳有毒,吃了會致命,使用時應該仔細分辨。
2. 積雪草
苦、辛,寒。三月採,伏硫黃。
白話文:
味苦、味辛,性寒涼。在三月採收,並用硫磺來伏制處理。
3. 水蘇
辛,微溫。五六月盛時採。
水蘇方莖中虛,葉似藿香而微長,密齒面嫩,色青,對節生,氣甚辛烈,六七月開花成穗,青紫色,多生冰岸旁,苗高七八尺,今人以麝香草為水蘇,非是。
白話文:
水蘇,味道辛辣,性質微溫。在五、六月盛產時採收。
水蘇的莖是方形且中間空心,葉子像藿香但稍微長一些,葉緣有細密的鋸齒,葉面柔嫩,顏色青綠,葉子在莖節的兩邊對生,氣味非常辛辣濃烈。六、七月開花,花朵呈穗狀,顏色是青紫色。多生長在水邊或冰岸旁邊,植株高度可達七、八尺。現在的人把麝香草當作水蘇,這是錯誤的。
4. 菊花
甘、微苦,平。忌火,去蒂,白朮、枸杞根、桑白皮為使。
李瀕湖曰:本經言菊花味苦,別錄言菊花味甘,諸家以甘者為菊,苦者為苦薏,惟宜甘者入藥,謹按張華博物志,言菊有兩種,苗花如一,惟味小異,苦者不中食。範至能譜序言,惟甘菊一種可食,仍入藥餌,其餘黃白二花,皆味苦,雖不可餌,皆可入藥,其治頭風則白者尤良,據此二說則是菊類自有甘苦二種,食品須用甘菊,入藥則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爾。
白話文:
菊花,味甘,略帶苦味,性平。使用時要避免火氣,去除花蒂,以白朮、枸杞根、桑白皮作為輔助藥材。
李時珍說:本草經記載菊花味苦,《別錄》記載菊花味甘,許多醫家認為味甘的是菊花,味苦的是苦薏。只有味甘的菊花才能入藥。我仔細研究張華的《博物志》,書中說菊花有兩種,葉子和花都一樣,只是味道略有不同,味苦的不能食用。范至能的《菊譜序》說,只有甘菊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藥,其他黃色和白色的菊花,味道都苦,雖然不能吃,但都可以入藥。治療頭風,白色的菊花尤其有效。根據這兩種說法,菊花應該有甘、苦兩種。食用應該用甘菊,入藥則各種菊花都可以,但不能用被稱為苦薏的野菊花。
5. 艾葉
苦、辛,溫,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杵搗熟,去渣滓,搗至如綿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若入丸散,須用糯米濃飲揉艾葉成餅,曬乾或瓦炕干,一研成粉,苦酒、香附為使。
按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成細末,亦異也,然恐是艾見制於茯苓,不宜入劑。
白話文:
艾葉,味道苦且辛辣,性質溫熱。要選取乾淨的葉子,揚去灰塵雜物,放入石臼中搗熟,去除渣滓,搗到像棉絮一樣細軟,這就叫做熟艾。如果是用生的艾葉直接灸火,會傷害人的肌肉和經脈。使用時要烘烤乾燥,這樣灸火才能發揮效力。如果要將艾葉加入丸劑或散劑中,必須用濃稠的糯米漿揉和艾葉做成餅,曬乾或用瓦片烘乾,然後研磨成粉末,可以用苦酒或香附引導藥效。
根據《容齋隨筆》記載,艾葉很難研磨,如果加入三到五片的白茯苓一同研磨,就能很快變成細末,這也很奇特。但恐怕是艾葉受到茯苓的制約,不適合加入藥劑中。
6. 茵陳蒿
苦,微寒。去莖用葉。
茵陳蒿經冬不凋,更因舊苗而生,冬春間莖葉俱白,至夏色綠,即今人呼為濱艾者。
白話文:
味道苦,屬性稍微寒涼。使用時要去除莖,只用葉子。
茵陳蒿這種植物冬天不會枯萎,而且是從舊的根苗上長出來的,在冬天和春天時,莖和葉子都是白色的,到了夏天顏色就變成綠色,也就是現在人們稱呼的濱艾。
7. 青蒿
苦寒。用葉。童便浸一日夜,曬乾用,根莖子葉不可同使,同使,則翻成痼疾。伏硫黃。
凡蒿淡青,此蒿青翠,至秋余蒿並黃,此蒿獨青,謂之青蒿,其氣芬芳,故謂之香蒿。黃花蒿與此相似,惟色不深青,其氣亦薄,沈括所謂一種黃色者蓋是也,藥肆中多采充青蒿,非是。
白話文:
青蒿,味苦性寒。使用的是葉子。將葉子用童子尿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曬乾使用。它的根、莖、種子和葉子不可以一起使用,如果一起使用,反而會變成難以治癒的疾病。它能制伏硫磺的毒性。
一般的蒿草顏色是淡青色,而這種青蒿顏色是翠綠色的,等到秋天其他蒿草都變黃的時候,只有這種蒿草還是青色的,所以稱為青蒿。它的氣味芬芳,所以又稱為香蒿。黃花蒿和青蒿很相似,只是顏色不是深青色,氣味也比較淡薄,沈括所說的一種黃色蒿草,大概就是指黃花蒿。藥材店裡很多採摘黃花蒿來冒充青蒿,這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