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炙全書》~ 卷第一 (7)
卷第一 (7)
1. 獨活
甘、苦、辛,微溫。去皮或焙用。
白話文:
味甘、苦、辛,性微溫。使用時去除外皮或烘焙過。
2. 羌活
苦、辛,溫。紫色,節密者去黑皮腐爛用。
羌活與獨活種自不同也,今人多以獨活紫牙充羌活,誤矣!市中有唐羌活,其色不紫者蓋水白芷也,水白芷解散亦或用之。
白話文:
羌活味道苦、帶有辛辣味,藥性溫熱。外觀是紫色的,選取莖節緊密、去除黑皮和腐爛部分的來使用。
羌活和獨活是不同種類的藥材,現在很多人用紫色的獨活冒充羌活,這是錯誤的!市面上有一種叫做唐羌活的,顏色不是紫色的,其實是水白芷。水白芷也有解散的功效,有時也會被用來代替。
3. 升麻
甘、辛、苦,平,微寒,形細而黑,極堅實,削去皮,青綠色者謂之雞骨升麻,外黑裡白而緊實者謂之鬼臉升麻,去須及頭蘆用。今人以春雪花或梅根為升麻者,非是。
白話文:
升麻的味道是甘甜、辛辣、苦澀,藥性平和,稍微偏涼。外型細小呈現黑色,質地非常堅硬。使用時要削去外皮,呈現青綠色的稱為雞骨升麻,外黑內白且緊實的稱為鬼臉升麻。使用時要去除鬚根和根頭蘆莖。現在有人用春雪花或梅樹根當作升麻使用,這是不對的。
4. 苦參
苦,寒。用糯米泔浸一宿,其腥穢氣並浮在水面上,須重重淘過,蒸乾,少入湯藥,多作丸服,治瘡浸酒,治腸風炒至煙起為末,玄參為使,惡貝母、菟絲子,反藜蘆。
白話文:
苦參,味苦,性寒。使用前先用糯米洗米水浸泡一晚,它腥臭的氣味會浮在水面上,必須多次淘洗乾淨,蒸乾後,少量加入湯藥中,多數是用來製成藥丸服用。用苦參浸泡的藥酒可以治療瘡瘍,炒至冒煙後磨成粉末,可以治療腸風下血,玄參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物。苦參忌與貝母、菟絲子同用,並會與藜蘆產生不良反應。
5. 白蘚皮
苦,寒,去粗皮,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白蘚花豔可愛,世多無有知者,市人乃剝木槿及木芙蓉花根皮以假偽,宜審之。
白話文:
白蘚皮,味道苦,屬性寒涼。使用時要去除粗糙的外皮。它不宜與螵蛸、桔梗、茯苓、萆薢等藥材一同使用。白蘚花開得鮮豔可愛,但世人大多不認識它。市面上的人常剝取木槿或木芙蓉的花根皮來冒充,所以購買時應該仔細分辨。
6. 延胡索
苦、甘、辛,溫,如半夏,色黃,上部酒炒,中部醋炒,下部鹽水炒。
白話文:
延胡索的味道是苦的、帶點甘甜、又有點辛辣,藥性溫和,性質跟半夏類似,外觀呈現黃色。使用時,上部的延胡索要用酒炒過,中部的用醋炒過,下部的則用鹽水炒過。
7. 貝母
苦、辛、平,寒,黃白輕鬆者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去心,糯米拌炒,米熟為度,厚朴為使,惡桃花,畏秦艽、莽草、礜石,反烏頭。
獨顆非兩片者名丹龍眼,不可入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
白話文:
貝母:味苦、味辛,性平,偏寒涼。以外表黃白色且質地輕鬆的為佳品,油黑且質地重硬的則不要使用。使用時要去除內心(指貝母中間的芽心),並用糯米拌炒,炒到糯米熟透的程度即可。厚朴可以增強貝母的藥效,它與桃花相剋,忌與秦艽、莽草、礜石同用,並且會與烏頭產生相反的作用。
單獨一顆而非兩片合生的,稱作丹龍眼,不可入藥,誤服會使人筋脈永遠無法收縮。若不慎誤服,可用黃精、小藍汁合服,可以立即治癒。
8. 山慈菇
甘、微辛,有小毒,根苗絕類老鴉蒜,但蒜根無毛,慈菇有毛殼包裹為異,用去毛殼,焙。苗枯即採,遲則苗腐難尋矣。忌甘草。
今人多以宮人草、忽地笑及石蒜為山慈菇,非是,其類都相似,但山慈菇春間發花,根無瓣,形如水慈菇,而茸毛固殼也。山慈菇、宮人草、忽地笑、石蒜俱有傘燈之名,其物既相近而名亦易混如此。
白話文:
山慈菇味道甘甜,帶點微辣,有輕微毒性。它的根和苗跟老鴉蒜非常相似,但老鴉蒜的根沒有毛,而山慈菇的根則有帶毛的外殼包覆,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使用時要去除外殼,然後烘烤。要在苗枯萎時採收,太晚採收苗會腐爛難以尋找。使用山慈菇時要避免與甘草一起使用。
現在很多人把宮人草、忽地笑和石蒜當作山慈菇,這是錯誤的。它們雖然外形相似,但山慈菇在春天開花,根部沒有瓣狀結構,外形像水慈菇,但有絨毛外殼。山慈菇、宮人草、忽地笑、石蒜都被稱為傘燈,這些東西外形相似,名稱也容易混淆。
9. 茅根
甘寒,洗去衣皮。忌鐵器。花亦入藥。
白話文:
味甘性寒,使用時需去除外層的皮。忌諱接觸鐵製器具。茅草的花也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