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瘧疾

小兒瘧疾,不外乎風痰與食。無食不發熱,無風不作寒,而痰由風食之所成也。外感乎風,則手太陰肺經先病,肺主皮毛,故風易入。內傷飲食,則足太陰脾經先病,脾受有形,故食多則傷脾也。肺氣不清,則生痰;脾土受傷,則裹痰。故痰者,風食之所成也。無痰不成瘧,故寒熱作焉。

要而言之,風雖屬肺,食雖屬脾,而雖食之所藏,又近於膽經,故作寒熱。蓋膽為足之少陽其位,在半表半裡,是以寒熱往來也。大率寒多則為風,熱多則為食,寒熱相半,則風食俱多。治此病者,惟消食、疏風、化痰而已,然消食則兼疏風,疏風必兼消食,而消食疏風,必兼化痰。蓋三者不全,則不能成瘧,故宜兼治。

但量其所屬,而輕重之可也。

藥例

風瘧,寒多熱少。以防風為君,川芎、紫蘇、升麻、柴胡、甘草為佐,加檳榔、草果以消食,半夏、黃芩、陳皮、生薑以化痰。

食瘧,熱多寒少。以草果為君,檳榔、枳實、陳皮、山楂、麥芽、柴胡、甘草為佐,加半夏、生薑以化痰,防風、紫蘇、川芎以疏風。

痰瘧,寒熱交作,嘔吐痰涎。以半夏為君,貝母、瓜蔞、生薑、甘草、枳殼、橘紅、柴胡、黃芩為佐,加檳榔、草果以消食,紫蘇、防風以疏風。

久瘧不愈,以酒炙鱉甲為末,每服一錢,一日三服,薑湯調下。

或用常山一兩,銼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內煮乾,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半盞,去渣,停冷,五更初服之。不吐不瀉,大效。

或用知母、貝母、常山、檳榔等分,水酒各半盞,煎至半盞,去渣,綿覆露一宿。五更,面東服之,即效。但不可令婦人見。

白話文:

【瘧疾】

小兒患瘧疾,主要因風邪與食積所致。若非食積,不會發燒;若非風邪,不會感到寒冷,而痰是風邪與食積共同作用產生的。外來風邪首先影響的是手太陰肺經,肺主皮毛,所以風邪容易入侵。內傷飲食,則首當其衝的是足太陰脾經,脾臟負責消化有形的食物,因此過多的飲食會傷害脾臟。肺氣不順暢,就會生成痰;脾臟受損,就會包裹住痰。因此,痰是由風邪與食積共同造成的。沒有痰,就不會形成瘧疾,因此才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

總的來說,風邪雖然屬於肺部的問題,食積雖然屬於脾臟的問題,但是食積所藏的位置,卻接近膽經,因此會導致寒熱交錯。因為膽經屬於足少陽經,位置在半表半裡,所以會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通常情況下,如果寒多就是風邪引起,熱多就是食積引起,寒熱相等,則風邪與食積都比較嚴重。治療這種疾病,主要是消食、疏風、化痰,但是消食必須同時疏風,疏風也必須同時消食,而消食疏風時,還必須同時化痰。因為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才能形成瘧疾,所以應該同時治療。

然而,應根據病情的主次,調整治療的重點。

藥方示例

風邪引起的瘧疾,寒多熱少。主要用防風,輔以川芎、紫蘇、升麻、柴胡、甘草,再加入檳榔、草果來消食,半夏、黃芩、陳皮、生薑來化痰。

食積引起的瘧疾,熱多寒少。主要用草果,輔以檳榔、枳實、陳皮、山楂、麥芽、柴胡、甘草,再加入半夏、生薑來化痰,防風、紫蘇、川芎來疏風。

痰引起的瘧疾,寒熱交替,會有嘔吐和痰涎。主要用半夏,輔以貝母、瓜蔞、生薑、甘草、枳殼、橘紅、柴胡、黃芩,再加入檳榔、草果來消食,紫蘇、防風來疏風。

長期瘧疾未愈,可以將酒炙鱉甲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一天三次,用薑湯送服。

或者使用一兩的常山,切碎後,用好酒浸泡一夜,然後在瓦器內煮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待涼,凌晨五點左右服用。這種方法不會引起嘔吐或腹瀉,效果顯著。

或者使用等量的知母、貝母、常山、檳榔,水酒各半碗,煎至半碗,去渣,用棉布覆蓋,放在室外一晚。凌晨面向東方服用,立即見效。但要注意不能讓女性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