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咳嗽

小兒咳嗽,風熱居多,而寒者間或有之。以其為純陽之體,其氣嘗熱,而不甚懼寒也。凡肌肉肥白者,易於感風;色赤而結實者,易於感熱;惟虛弱瘦損,面青不實乃易感寒焉。感風而嗽者,必鼻塞氣粗之症,惟口中覺熱,舌燥煩渴,面赤頓嗽,嗽而有濃痰者,是也。感寒而嗽者,灑淅惡寒,哮喘不寧,至冬月即發者,是也。

凡此症與大人無甚異,而所感略有不同,大人兼七情所傷,或任勞嗜酒,而小兒無是,是以不能無少異耳。藥劑以輕清為佳,而服藥亦不宜太驟,逐匙進之,不盡劑。

藥例

風嗽,以牛膽南星為君,半夏、黃芩、薄荷、防風、荊芥、瓜蔞、甘草、桔梗為佐,兼以蘇子、橘紅以順氣。若壯熱無汗,氣壅喘急,少加麻黃以解其表。蓋麻黃亦肺經發散之藥也。

熱嗽,以貝母為君,半夏、瓜蔞、天花粉、黃芩、山梔、竹茹、茯苓、桔梗、甘草為佐,兼以蘇子、橘紅、枳殼順氣。若有食加萊菔子、枳實、黃連、山楂、麥芽之類。

寒嗽,以款冬花為君,麻黃、杏仁、半夏、南星、炙甘草、桔梗、生薑、橘紅為佐。

或以蘆吸散,為極細末,蜜丸如肥皂核大,薑湯磨化,徐徐服之。

諸嗽初起,宜瀉宜散,而桑皮、杏仁,可以兼用,久則宜備宜收;而麥冬、五味,可以量用。如喉癢加玄參,痰盛加薑汁、竹瀝,頭眩加天麻,內熱加茯苓、梔子,煩渴加天花粉、葛粉。而桔梗乃本經之藥,尤不可缺,惟少用則不覺飽,多用則痰反不能降,以其承載諸藥,為舟楫之劑也。

白話文:

[咳嗽]

小孩咳嗽的情況,大多是因為風熱引起的,但偶爾也會因受寒而咳嗽。由於孩子們身體發育迅速,體質偏熱,所以他們通常比較不怕冷。體態較胖,皮膚白皙的孩子容易感受風邪;而皮膚紅潤,身體結實的孩子容易感受熱邪;只有那些體弱消瘦,面色蒼白的孩子才容易感受寒邪。感受風邪而咳嗽的孩子,會有鼻塞和呼吸粗重的症狀,並感覺口熱,舌乾燥,口渴,臉色潮紅,咳嗽時會咳出濃厚的痰。而感受寒邪而咳嗽的孩子,會感到全身發冷,伴有哮喘,不安定,且這種情況在冬天更容易發生。

這種症狀和成人其實差別不大,只是感受的風寒有些微差異。成人可能會因情緒波動,過度勞累,嗜酒等因素影響,而孩子通常不會有這些問題,因此治療上會有些許不同。治療的藥物應選用輕清之品,服用藥物時也不宜過於急躁,應一小勺一小勺地慢慢喂,不必完全吃完一劑。

藥方示例

風邪引發的咳嗽,可以使用牛膽南星作為主藥,輔以半夏、黃芩、薄荷、防風、荊芥、瓜蔞、甘草、桔梗,並加上蘇子、橘紅以順暢氣機。如果高燒不出汗,氣管阻塞,呼吸急促,可以稍微加入一些麻黃來解表,因為麻黃也是能幫助肺部發散的藥物。

熱邪引發的咳嗽,以貝母為主藥,輔以半夏、瓜蔞、天花粉、黃芩、山梔、竹茹、茯苓、桔梗、甘草,並加上蘇子、橘紅、枳殼以順暢氣機。如果同時伴有消化不良,可以加上萊菔子、枳實、黃連、山楂、麥芽等藥物。

寒邪引發的咳嗽,以款冬花為主藥,輔以麻黃、杏仁、半夏、南星、炙甘草、桔梗、生薑、橘紅。

也可以使用蘆吸散,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以蜂蜜製成像肥皂大小的丸藥,用薑湯融化後慢慢服用。

對於各種咳嗽初期,應選擇清瀉或疏散的方法,桑皮、杏仁這兩種藥物可以一起使用。時間久了,則應該選擇補益或收斂的方法,而麥冬、五味子這兩種藥物可以酌情使用。如喉嚨癢可以加玄參,痰多可以加薑汁、竹瀝,頭暈可以加天麻,內熱可以加茯苓、梔子,口渴可以加天花粉、葛粉。桔梗是主要的藥物,絕對不能缺少,但用量不宜過多,少量不會讓人覺得飽脹,過多反而無法下降痰液,因為它具有載送其他藥物的作用,就像船隻的運輸工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