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1)

1. 小兒

男子、婦人之病,可以問而知,可以切而得,斷死生,辨難易,審差劇,猶有所依據,而不至於大誤。若小兒懷抱之時,雖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學語,又不能指其所苦之處。欲診其脈,則骸骨短小,氣血未定,寸關尺將何以分?浮中沉,將何以定?雖有一指滾取三部之說,而終未得其部位,況至數急促,豈能以悉審之。大約八九至為平,五六至為遲,十一十二至為數,依稀彷彿之間而已。

故啞科治療之難,每十倍於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脈,稍為可驗。其脈在食指外側,每一節為一關,三節為三關。男視其左,女視其右。有筋脈如絲,映於肉內,仔細視之。紫則為風,紅則為寒,青則為驚,白則為疳,黃則為脾困,青黑為慢驚,入掌則為內吊。

若三關過度,為沉疴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雖然,醫者之治病,當多方求之,豈可執虎口之脈法,而盡小兒之諸病哉!必於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為預消之地。如小兒呵欠連綿,乃臟腑受邪,作病之漸也。

若面赤則知其為風熱,而瀉肝之劑可以先服;面青則知其為驚風,而治驚之劑可以先服;面黃則知其為脾虛,而補脾之劑可以先服;多睡則知其為內熱,而清熱之劑可以先服;口中氣熱則知其為傷風,而疏風之劑可以先服。皆當隨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發而後用藥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

小兒腮上有赤脈,囟腫及陷者,一不治也。魚口氣粗,齧齒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熱不退,三不治也。臍風撮口,鎖肚吊腸者,四不治也。風攻頤頷,唇項腫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六不治也。咳喘喉痛,七不治也。四肢虛浮,八不治也。胸高而突,九不治也。

五軟五硬,十不治也。凡見此等之症,即當去矣。苟不知幾而復藥之,則病者之死,雖不由於我,而我亦何有辭於彼哉!大凡小兒之病,有嘗多者,不得遂其欲,則易怒而啼,故肝病嘗多;飲食不知節,雖飽而猶求食,故脾病嘗多;心神未定,聞響易驚,故驚病嘗多;肌膚柔嫩,腠理未密,故風病嘗多;性喜吮乳,甘味停積,而又易感風熱,故痰病嘗多。治兒之病,審其所嘗多者,酌而施之。

以己之意,探病之情,亦庶乎用藥之無誤也。然此數種,雖或嘗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縱有他症,嘗兼抑肝和脾之劑為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得心應手,要不可以言求也。

白話文:

對於成人男女的疾病,我們可以透過詢問和診脈來判斷病情,確定生死,分辨病情的難易程度,評估病情的輕重,這樣就不會有太大的誤判。然而,對於嬰幼兒,他們即使感到不舒服,卻無法表達,等到他們開始學習說話,又無法清楚指出他們哪裡不舒服。想要為他們診脈,但他們的手骨很小,氣血尚未穩定,寸關尺如何區分?浮中沉如何判定?雖然有一指三部的診脈方法,但終究很難精確找到位置,再加上嬰幼兒脈搏跳動頻率快,根本無法詳細檢查。大致上,每分鐘八九十次是正常的,五六十次算慢,一百一十到一百二十次算快,但也只能模模糊糊地判斷。

因此,治療嬰幼兒的困難度,往往比成人高出十倍,更不能掉以輕心。只有虎口部位的脈象,稍微容易判斷一些。該脈象位於食指外側,每一個指節代表一個關節,三個指節就是三個關節。男生看左手,女生看右手。如果看到像絲線一樣的脈絡在肉裡顯現,仔細觀察。紫色表示有風邪,紅色表示有寒邪,青色表示有驚嚇,白色表示有疳疾,黃色表示脾臟功能不佳,青黑色表示有慢性驚嚇,脈絡進入手掌表示有內臟問題。

如果三個關節都超過了,那可能就是嚴重疾病的徵兆。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判斷方法。然而,醫生治病,應該從多個角度考慮,不能只依靠虎口脈象的診斷方法,就認為瞭解了所有嬰幼兒的疾病。必須在疾病還未完全表現出來的時候,用心觀察,才能提前預防。例如,如果嬰幼兒連續打哈欠,可能是內臟受到邪氣侵襲,病情正在逐漸惡化。

如果臉色紅潤,可知是風熱,可以先服用清肝的藥物;臉色蒼白,可知是驚嚇,可以先服用安神的藥物;臉色黃,可知是脾虛,可以先服用補脾的藥物;嗜睡,可知是內熱,可以先服用清熱的藥物;口氣熱,可知是感冒,可以先服用疏散風邪的藥物。應根據症狀,提前治療,不要等到病情爆發才用藥。對於無法治癒的疾病,更不能不知道。

如果嬰幼兒腮幫子上有紅色的脈絡,頭皮腫脹或凹陷,是第一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呼吸粗重,咬牙切齒,是第二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冷汗如雨,痰熱不退,是第三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出現臍風,嘴巴緊閉,肚子收縮,腸子被提拉,是第四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風邪影響到頜下,嘴脣和脖子腫脹硬化,是第五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鼻子上有黑色,是第六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咳嗽喘息,喉嚨疼痛,是第七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四肢虛弱浮腫,是第八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胸部高聳突出,是第九種無法治癒的病症。如果出現五軟五硬,是第十種無法治癒的病症。一旦發現這些病症,就應立即處理。如果沒有及早發現並治療,那麼,即使病人的死亡不是由醫生造成的,醫生又怎能向病人家屬交代呢!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疾病,多是由於未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導致他們容易生氣哭鬧,所以肝臟疾病較多;飲食無節制,即使飽了還是想吃,所以脾胃疾病較多;心神不定,容易被聲音嚇到,所以驚嚇性疾病較多;皮膚柔嫩,毛孔細緻,所以風邪性疾病較多;喜歡吸吮乳汁,甜味食物積累,又容易感染風熱,所以痰液疾病較多。治療嬰幼兒的疾病,要先判斷他們最常見的疾病,然後適當地進行治療。

用自己的思維,探索病情的本質,這樣才能避免用錯藥。然而,雖然以上幾種疾病都可能會發生,但肝臟和脾胃的疾病更為常見,即使有其他病症,最好同時使用抑制肝臟和調和脾胃的藥物。這需要醫生的智慧和經驗,達到心手相應的境界,這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

2. 胎熱胎寒

胎熱之症,面赤眼閉,五心煩熱,大小便不通,乳食不進,啼叫不止,嘔血尿血,或生下遍體皆黃,凡若此者,皆謂之胎熱。蓋因其母受胎之後,不忌辛熱之味,或好飲酒,或好沐浴,或不節房事,或感冒風熱,兒在母腹,積受熱邪,故成此症。必以清熱之劑為主治也。

胎寒之症,面色青白,四肢逆冷,大便清黑,小便不禁,腹疼氣痛,盤腸內吊,或生下又感外風,不時寒戰,凡若此者,皆謂之胎寒。蓋因其母受胎之後,不忌生冷,或外著寒邪,或平素稟氣寒冷,兒在母腹,呼吸母氣,久受積寒,故成此症。必以溫熱之劑為主治,可也。

凡治此二症,小兒不宜服藥,當大劑濃煎,令其母食後,捏去宿乳,服藥少頃,乳之。蓋因胎中受病,故於乳中過藥,得於內者,亦從其內治之,不離母氣,則藥易應故也。

藥例

胎熱,以生地為君,赤芍、當歸、川芎、丹皮、黃連、山梔、連翹、犀角、澤瀉、豬苓、赤苓、天花粉、木通、生甘草之類為佐。

胎寒,以熟地為君,當歸、川芎、酒炒白芍、大小茴香、木香、乳香、沒藥、官桂、熟附子、炙甘草之類為佐。

二症必用四物湯起劑者,何也?蓋血以養胎,胎中受病,大抵皆血之使然,故不離乎血分之藥也。

白話文:

【胎熱胎寒】

胎熱的情況,會出現臉色紅赤、眼睛緊閉、手心腳心胸部煩躁發熱、大小便無法排泄、無法進食母乳或食物、不停啼哭、嘔吐血絲或尿血,或是出生後全身泛黃。這些症狀統稱為胎熱。主要是因為母親懷孕後,未避免辛辣或熱性食物,可能嗜好喝酒,或者頻繁洗澡,或房事不節制,或感染風熱,導致在母體中的嬰兒長期受到熱邪影響,形成這種疾病。治療上必須使用清熱的藥物。

胎寒的情況,會出現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大便呈清黑色,小便失禁,腹部疼痛,腸胃氣痛,或是出生後又感受外界風寒,不時打寒顫。這些情況都稱為胎寒。主要是因為母親懷孕後,未避免生冷食物,或感染寒邪,或本來體質就偏寒,導致在母體中的嬰兒長時間受到寒氣影響,形成這種疾病。治療上必須使用溫熱的藥物。

對於這兩種病症,嬰兒不適合直接服用藥物,應該讓母親服用大量濃煎的藥物,然後將先前的乳汁擠掉,等一段時間後再哺乳。因為嬰兒是在母體中受病,因此通過母乳傳遞藥效,由內而外的調理,且不會離開母親的氣息,所以藥物效果更佳。

藥方範例:

胎熱,主要使用生地,輔以赤芍、當歸、川芎、丹皮、黃連、山梔、連翹、犀角、澤瀉、豬苓、赤苓、天花粉、木通、生甘草等。

胎寒,主要使用熟地,輔以當歸、川芎、酒炒白芍、大小茴香、木香、乳香、沒藥、官桂、熟附子、炙甘草等。

為何治療這兩種病症都必須先用四物湯?因為血液可以滋養胎兒,胎兒在母體中生病,大多與血液有關,所以必須使用滋補血液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