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0)
1. 產後諸症
產後身熱不止,宜於四物湯中,倍加酒炒芍藥,兼以炒黑乾薑佐之,茯苓滲濕,柴胡清熱。一月後身熱未除,宜加人參。大抵產後,不宜使用人參,恐補住惡血也。一月後惡血已盡,新血已生,故不忌人參,而猶必以陳皮監製,可也。
加減總方
婦人諸血不足,用當歸、熟地各酒浸一宿,焙乾,芍藥、川芎等分。每服七錢,水二盞煎服。隨症加減。
血氣不調,加吳茱萸、甘草。
血風勞症,加荊芥、柴胡。
血崩淋漓,加炮附子、赤石脂。
血滯不通,加紅花、桃仁。
便血帶下,加荊芥、地榆。
潮熱,加前胡、乾葛、人參、黃耆。
血氣滯,腹股刺痛,加肉桂。
虛熱口乾,加麥冬、黃芩。
嘔吐不止,加藿香、白朮、人參。
產後腹脹,加枳殼、肉桂。
經血淋瀝,加炒乾蓮房。
大便秘,加大黃、桃仁。
產後虛憊,血熱煩悶,加生地。
虛而多汗,加煅牡蠣、桂枝。
產後悶亂,加茯神、遠志。
妊娠心腹痛,加竹瀝。
產後寒熱往來,加柴胡、麥冬。
產後風頭痛,加石脂、甘草。
產後惡露,腹痛不止,加桃仁、蘇木、牛膝。
換湯總方
婦人室女,血氣不調,及胎前產後諸症,用香附子,童便浸,炒半斤,烏梅炒四兩,甘草炙一兩,為末,以生薑四兩,蔥白一握,搗取汁,並好醋一碗,共打糊,丸如桐子,每服三五十丸,隨症換湯服。
血氣不順,心胸痞滿,紫蘇湯下。
腹痛、腰腿疼痛,茴香湯下。
翻胃嘔吐,脾胃感寒,以老薑燒黑切五片,鹽少許,煎湯化下。
驚憂喜怒傷神,心滿腫疼面浮,石菖蒲湯化下。
血運悶、血刺痛、血積、血瘕,良薑、赤芍藥,醋水各半盞,煎湯化下。
喘滿氣急,面浮,生薑紫蘇湯下。
吐血,喉中腥氣,黃桑葉湯化下。
經絡感熱,血脈妄行,生地湯化下。
敗血沖胸咳逆,生薑柿蒂湯化下。
血澀,大便秘,枳殼或青皮湯化下。
崩中、帶下,小便頻數,炒吳茱萸湯下。
妊娠傷食,胸膈不快,木香或砂仁湯化下。
產後子腸脫下,鯽魚頭煎湯化下。
妊娠臨月,近上逼心,名曰子懸,生薑紫蘇湯化下。
產後寒氣入腹,臍下刺痛,炒吳茱萸湯化下。
白話文:
產後諸症
產後持續發燒,應在四物湯中加倍酒炒芍藥,並加入炒黑乾薑輔助,茯苓利濕,柴胡清熱。一個月後若發燒未退,應加入人參。一般來說,產後不宜使用人參,以免補住惡血。但一個月後惡血已排乾淨,新血已生,就不忌諱人參,但仍需用陳皮來調控。
加減總方
婦女各種血虛症狀,可用當歸、熟地各用酒浸泡一夜,烘乾,再與芍藥、川芎等量混合。每次服用七錢,用兩碗水煎服。依據症狀加減藥材。
血氣不調,加吳茱萸、甘草。
血風勞症,加荊芥、柴胡。
血崩不止,加炮附子、赤石脂。
血瘀不通,加紅花、桃仁。
便血帶下,加荊芥、地榆。
潮熱,加前胡、乾葛、人參、黃耆。
血氣瘀滯,腹部及大腿刺痛,加肉桂。
虛熱口乾,加麥冬、黃芩。
嘔吐不止,加藿香、白朮、人參。
產後腹脹,加枳殼、肉桂。
經血淋漓不盡,加炒乾蓮蓬。
大便秘結,加大黃、桃仁。
產後虛弱,血熱煩躁,加生地黃。
虛弱多汗,加煅牡蠣、桂枝。
產後心神不寧,加茯神、遠志。
妊娠期間心腹疼痛,加竹瀝。
產後寒熱交替,加柴胡、麥冬。
產後風頭痛,加石脂、甘草。
產後惡露不止,腹痛難忍,加桃仁、蘇木、牛膝。
換湯總方
婦女及處女血氣不調,以及孕期和產後各種症狀,可用香附子用童尿浸泡後,炒半斤,烏梅炒四兩,甘草炙一兩,磨成粉末。再用生薑四兩,蔥白一把,搗爛取汁,與一碗好醋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粒,依據症狀換湯服用。
血氣不順,胸悶,用紫蘇湯送服。
腹痛、腰腿痛,用茴香湯送服。
噁心嘔吐,脾胃受寒,用老薑燒黑切五片,加少許鹽煎湯送服。
驚憂喜怒傷神,心悶腫痛,面部浮腫,用石菖蒲湯送服。
血瘀、刺痛、血塊,用良薑、赤芍藥,加等量醋水煎湯送服。
胸悶氣急,面部浮腫,用生薑紫蘇湯送服。
吐血,喉嚨有腥味,用黃桑葉湯送服。
經絡受熱,血液運行異常,用生地黃湯送服。
敗血衝擊胸部,咳嗽逆氣,用生薑柿蒂湯送服。
血瘀,大便秘結,用枳殼或青皮湯送服。
崩漏,帶下,小便頻繁,用炒吳茱萸湯送服。
妊娠期間傷食,胸膈不舒服,用木香或砂仁湯送服。
產後子宮脫垂,用鯽魚頭煎湯送服。
妊娠臨盆,胎兒位置過高,壓迫心臟(子懸),用生薑紫蘇湯送服。
產後寒氣入侵腹部,肚臍下刺痛,用炒吳茱萸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