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產後諸症
藥例
產後血運,不及煎藥,只用童便,磨好墨在內,灌下立醒。或以降真香一錢,沉香三分,為細末,當歸煎湯下,可免衝心之患。
或血入心經,錯語健忘失志,及產後百病,以血竭、沒藥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童便和酒調下。若於分娩時,調服一錢,惡血皆自下行,更不衝上。
產後惡血衝心,發狂跳躍,急令兩人扶住,煎當歸一兩,與服之。其惡血自下行,新血各自歸經,即時安寧矣。
或用芎、歸各半兩,水煎,加童便服之,立效。
產後二三日間,腹絞痛者,惡血未盡也。古方獨聖散最佳。用山楂肉一兩,煎濃,調砂糖在內,熱服。血自下行,其痛立止。
或用芎、歸、益母草、桃仁、玄胡索等分,煎服。
若惡血已盡,五六日間腹痛者,血虛也。宜四物湯加炙甘草,煎服,甚效。
產後腰痛,若惡血不甚下,而腰間不能轉側者,乃惡血停滯於兩腎空虛處也。宜君以當歸梢、桃仁起劑,兼以烏藥勻氣,杜仲、牛膝、酒炒黃柏引經,官桂為嚮導,空心煎服,得五六帖愈。
若血去多而腰痛者,虛痛也。宜以杜仲起劑,兼以四物補血,牛膝、黃柏、茯苓引經,少加紅花以養血。恐分娩時勞倦,以致傷其腰故也。
產後下血不止,以四物為主,佐以止血之劑,加地榆、牡蠣、炒黑山梔、炒黑蒲黃、棕灰、鹿角灰、烏梅之類,作散子,服之。一日連進五六服,每服一二錢,立止。
或用熟地搗爛,每服一兩,和酒再研,溫服。連進三服,大效。
或用蒲黃三兩,炒焦,水三升,煮一升,頓服。
產後瘧疾,宜四物湯,加柴胡、黃芩以定寒熱,有痰加半夏、橘紅,有食加麥芽、山楂,有風加防風、荊芥,頭痛倍加川芎,寒熱甚倍加酒炒芍藥、柴胡,斟酌用之。(產後惟十二朝內,大忌芍藥,以後不忌。)
產後傷寒,大忌汗吐下三法,只宜羌活、防風、紫蘇、生薑、柴胡、川芎、甘草之類以解表,陳皮、香附之類以調氣。有痰加痰藥,有食加食藥。而又佐之以四物之類,多加蔥白煎服,以微汗出為度。若大便秘結,以蜜導之,或飲蜜湯亦可。
產後中風,不可以嘗人中風例治之。雖中腑亦不宜汗,禁用麻黃;雖中臟,亦不宜下,禁用大黃。惟審其在表,則羌活、防風、荊芥、紫蘇、甘草之類可用也;審其在裡,則枳實、厚朴、茯苓、陳皮、烏藥、木通之類可用也。兼用南星、半夏、瓜蔞、蘇子、竹瀝、薑汁之類以治痰,佐以四物湯補陰血。治之之法,不過如此,必不可求奇取異,而用孟浪之藥也。
產後瀉痢,不可混治。瀉則補脾為主,如白朮、茯苓、神麯、甘草、陳皮之類,有食則消食,有氣則理氣。而四物之類,且少停而勿用,以歸、地皆非助脾之劑也。若久瀉加烏梅、大棗、人參。至於痢疾則不忌四物,當與平胃散同用,兼以消食之劑,與調氣養血而已。
白話文:
產後諸症
產後血脈運行不暢,来不及煎药时,可用童尿磨墨后灌服,可立即缓解症状。或者用降真香一钱,沉香三分,研成细末,用当归煎汤送服,可以避免衝擊心臟的危險。
如果血液进入心经,出现言语错乱、健忘、意志消沉,以及其他产后疾病,可用血竭、没药等量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童尿和酒调服。如果在分娩时服用一钱,恶血会自然排出,避免上冲心臟。
产后恶血冲击心脏,出现发狂跳跃的情况,应立即请两人扶住产妇,煎服当归一两。恶血会自行排出,新血自然归经,产妇即可安宁。
或者用川芎、当归各半两,水煎,加入童尿服用,效果显著。
产后二三天内,腹部绞痛,是恶血未尽的表现。古方独圣散最佳。用山楂肉一两,煎浓,加入砂糖,热服。血会自行排出,疼痛立即缓解。
或者用川芎、当归、益母草、桃仁、玄胡索等量,煎服。
如果恶血已尽,五六天内仍然腹痛,是血虚的表现。宜用四物汤加炙甘草煎服,效果很好。
产后腰痛,如果恶血未完全排出,腰部无法转动,是恶血停滞于两肾虚弱之处。宜用当归尾、桃仁为主药,配合乌药理气,杜仲、牛膝、酒炒黄柏引经,官桂为引导药,空腹煎服,服用五到六剂即可痊愈。
如果出血过多而腰痛,是虚痛。宜用杜仲为主药,配合四物汤补血,牛膝、黄柏、茯苓引经,少加红花养血。可能是分娩时劳累,损伤腰部所致。
产后出血不止,以四物汤为主,配合止血药,加入地榆、牡蛎、炒黑山栀、炒黑蒲黄、棕灰、鹿角灰、乌梅等,制成散剂服用。一天服用五到六次,每次服用一到两钱,即可止血。
或者用熟地捣烂,每次服用一两,加酒研磨,温服。连续服用三次,效果显著。
或者用蒲黄三两,炒焦,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用。
产后疟疾,宜用四物汤,加入柴胡、黄芩以调理寒热,如有痰加半夏、橘红,如有积食加麦芽、山楂,如有风邪加防风、荆芥,头痛加倍川芎,寒热严重加倍酒炒芍药、柴胡,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产后十二天内,忌用芍药,十二天后则不忌。)
产后伤寒,忌讳发汗、催吐、泻下三种方法,只宜用羌活、防风、紫苏、生姜、柴胡、川芎、甘草等解表,陈皮、香附等理气。如有痰加化痰药,如有积食加消食药。并配合四物汤,多加葱白煎服,以微微出汗为度。如果大便秘结,用蜂蜜导泻,或喝蜂蜜水也可。
产后中风,不可参照一般中风治疗。即使是腑脏病症,也不宜发汗,禁用麻黄;即使是脏腑病症,也不宜泻下,禁用大黄。如果病症在表,则可用羌活、防风、荆芥、紫苏、甘草等;如果病症在里,则可用枳实、厚朴、茯苓、陈皮、乌药、木通等。并用南星、半夏、瓜蒌、苏子、竹沥、生姜汁等治疗痰症,配合四物汤补益阴血。治疗方法大致如此,不可盲目求新求异,而使用不当的药物。
产后泻痢,不可混淆治疗。泻痢以补脾为主,如白术、茯苓、神麴、甘草、陈皮等,如有积食则消食,如有气滞则理气。而四物汤之类,应暂时停用,因为当归、熟地并非补脾之药。如果久泻,加乌梅、大枣、人参。至于痢疾则不忌四物汤,应与平胃散同用,并配合消食药,以及调理气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