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四 (8)
卷之四 (8)
1. 臨產諸症
或用初浴兒湯一盞與服,莫令知之,立下。
或用瓦油盞烘熱,仰放產婦臍上,令一人以腳抵住油盞,其胞即下。乃鄉村一法,果驗。
白話文:
臨產時,可以偷偷地給產婦喝一盞剛洗完孩子的洗澡水,就能幫助生產。
或者用瓦罐裝油加熱後,放在產婦肚臍上,再讓另一個人用腳壓住瓦罐,胎盤就能娩出。這是在鄉下常用的方法,確實有效。
2. 產後諸症
婦人初產,忽覺昏運,口噤眼合,面如土色欲倒者,乃惡血衝心也,名曰血運。急令人扶住,勿使仰臥,即以熱醋向鼻噴之,即醒。醒後施治,須用降血之劑。
產後發狂跳躍,不顧羞恥,欲上屋者,非顛也。乃各經之血,一齊乘虛上升,迷其心竅,而下部惡血,又相繼奔騰,其勢上而不下,故發狂跳躍,而不能自禁也。用重劑,使血歸經則安矣。
產後腹痛,不可盡作惡血不行,須看新久。若初產,腹中有痛陣,如將產之狀,腹皮未寬軟,又若轉運不寧,必是雙胎。若經一二日腹痛者,惡血停滯,而未盡去也,名曰兒枕痛。若惡露已收,而腹中如芒刺痛,翕翕無力者,乃空痛。不可復以行血之劑治之,惟當養血而已。
產後腰痛,多是惡血停積於兩腎空隙之處。其痛板急,不能轉動,得熱物熨之即緩者,是也。若兩腰空痛,翕翕然如不能伸氣者,乃腎虛也。
產後下血不止,看其色之紅紫。紫者為舊血,任其自下;紅者為新血,宜先止之,而後用補。然紫者既盡,必繼之以紅;紅者既盡,必繼之以淡,此必然之勢也。宜時時斟酌調治之,或丸或散或劑,隨緩急以施治。失此不治,則元氣必脫,而潮熱虛勞之病,有不免矣。
產後瘧疾,適值秋七八月間發者,方可以瘧疾治。若春夏及冬時發者,非其時而有其氣,謂之似瘧非瘧。此必因產後風食所傷,當以風食為主治,而以血藥佐之。然須辨其為風,為食,而後可耳。寒多熱少,而腹不飽者,風也;熱多寒少,而不思飲食者,食也。治食,則消食為先,而少兼風藥;治風,則疏風為先,而少兼食藥。
全須圓活,不可執滯。若有痰,加痰劑。宜斟酌之。
產後傷寒,決不用汗下之劑,以其氣血俱虛也。汗則亡陽而傷氣,下則亡陰而傷血,若犯麻黃、大黃,多至不救,惟以和解為主治,而以血藥佐之,萬無一失。然傷寒發於產後,若真正者,必費調治,而病多危。惟感冒者為易愈耳。
產後中風,危疾也。若外有六經之形症,內有便溺之阻塞,皆難治之症。惟口眼喎斜者,無事耳。若忽然角弓反張,目定項強者,必平素有痰症,風邪乘虛而入,風痰交作,壅塞經絡,致使榮衛不通,以至於是。此雖有似中風,而實無分於六經,治之亦甚費力。若又汗出不止,或遺尿不禁,其死必矣。
產後瀉痢,甚者死多生少,不甚者猶可施治。若瀉比於痢,則痢為尤難,而瀉或能調治。大抵瀉者,以補脾為主治,而以消食藥佐之;痢則以扶脾消食為主治,而以血藥佐之。蓋痢多下血,故用血藥;瀉不下血,故不用血藥,用血藥則瀉不能止。瀉止後,則補血藥丸子,又不可不用矣。
產後身熱不止,口乾煩渴,日晡尤甚者,血虛也。宜大補其血,不宜用寒涼之藥,反佐以溫熱,則熱自除矣。所以然者,以血藥屬陰,陰非陽不生,故用溫熱之劑,以助陽而生陰,陰血既生,則邪火自退。醫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產後諸症
婦女剛生產完,如果突然感到暈眩,嘴巴緊閉,眼睛閉合,臉色蒼白像泥土一樣快要昏倒,這是因為惡血衝上心臟,稱為血暈。要趕快叫人扶住她,不要讓她仰躺,立刻用熱醋往她鼻孔噴,她就會醒過來。醒來後要開始治療,必須使用能降血的藥物。
產後如果出現發狂跳躍,不顧羞恥,想要爬上屋頂的狀況,這不是癲癇。而是因為身體各經絡的血,趁著身體虛弱一齊往上衝,迷亂了心竅,同時下部的惡血又接連不斷地往上湧,氣勢往上而不往下,所以才會發狂跳躍,無法自我控制。要使用重劑量的藥,讓血回歸正常經絡,就會平安了。
產後腹痛,不能完全認為是惡血沒有排乾淨,必須看是剛生產還是過一段時間了。如果是剛生產完,肚子裡有陣痛,像是快要生產的樣子,而且肚皮還沒有鬆軟,又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那很可能是懷了雙胞胎。如果經過一兩天後才腹痛,那是惡血停留在體內還沒完全排乾淨,稱為兒枕痛。如果惡露已經排乾淨,但肚子裡像有芒刺刺痛,又感到虛弱無力,那是空痛。不可以再用活血的藥來治療,只能用補血的方式來調養。
產後腰痛,大多是因為惡血積存在兩側腎臟的空隙處。這種痛是僵硬且急迫的,無法轉動身體,用熱的東西敷在腰部就會緩解,這就是這種情況。如果是兩側腰部感到空虛疼痛,虛弱到像是不能伸展呼吸,那就是腎虛了。
產後下血不止,要看血的顏色是紅還是紫。紫色的血是舊血,讓它自己流出來就好;紅色的血是新血,要先止血,然後再用補血的藥。但紫色的血流完後,一定會接著流出紅色的血;紅色的血流完後,一定會接著流出淡色的血,這是必然的趨勢。要隨時觀察情況,根據不同狀況用藥來調治,可以使用藥丸、散劑或湯劑,根據急緩來用藥。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導致元氣耗盡,出現潮熱虛勞的疾病。
產後如果得了瘧疾,剛好是在秋季七八月發作,就可以按照一般瘧疾來治療。如果是春夏或冬季發作,不是在瘧疾好發的季節,就叫做「似瘧非瘧」。這必定是因為產後受風邪或飲食損傷所致,應以治療風邪和飲食問題為主,並輔以活血的藥物。但必須分辨清楚是受風邪還是飲食影響,才能對症下藥。如果怕冷多於發熱,而且腹部不覺得飽,那就是受風邪了;如果發熱多於怕冷,而且不想吃東西,那就是飲食問題。治療飲食問題,要先從消食開始,並少量配合驅風藥;治療風邪,則要先從疏散風邪開始,並少量配合消食藥。
整體用藥必須靈活變通,不能死守一方。如果有痰,要加入化痰的藥物。要仔細斟酌用藥。
產後如果得了傷寒,絕對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因為產後氣血都很虛弱。發汗會耗損陽氣而傷害氣,瀉下會耗損陰液而傷害血,如果用了麻黃、大黃這些藥,很可能導致無法挽救的結果,只能用和解的方式來治療,並輔以活血的藥物,這樣就萬無一失。但產後如果得了真正的傷寒,一定需要費心調養,而且病情多半很危險。只有感冒比較容易痊癒。
產後中風,是很危險的疾病。如果身體外在有六經的症狀,內在又有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都是很難治的疾病。只有口眼歪斜的情況,比較沒有大礙。如果突然出現角弓反張(身體向後彎曲)、眼睛直視、頸部僵硬,一定是平時有痰症,風邪趁虛而入,風痰交錯阻塞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才會這樣。這種情況雖然像中風,但實際上和六經無關,治療起來也很費力。如果又出現汗流不止,或大小便失禁,那就必死無疑了。
產後腹瀉或痢疾,嚴重的話多半會死亡,輕微的還可以治療。如果腹瀉和痢疾比較,痢疾更難治療,而腹瀉或許還能調養。一般來說,治療腹瀉要以補脾為主,並輔以消食的藥物;治療痢疾則要以扶助脾胃和消食為主,並輔以活血的藥物。因為痢疾多半會下血,所以要用活血藥;腹瀉不會下血,所以不用活血藥,如果用了活血藥反而無法止瀉。腹瀉停止後,也要用補血的藥丸來調理。
產後身體發熱不止,口乾煩躁,到了下午尤其嚴重,這是血虛的表現。應該大量補血,不適合用寒涼的藥物,反而要配合使用溫熱的藥物,這樣發熱自然就會消除。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血藥屬陰,陰不能單獨存在,必須有陽才能產生,所以要用溫熱的藥物來幫助陽氣產生陰血,陰血產生後,邪火自然就會消退。醫生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