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0)

1. 瘡瘍

經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則瘡瘍之疾,非外得也。而昔人列之為外科者,以形症在外,非若內症之無形可見也。然外之所成,皆內之所發,未有不由臟腑而出者,其可視以為外病,而忽之乎!瘡瘍之中,癰疽為甚,而大疔之毒,尤甚於癰疽。故治大疔者,十活其一二;治疽者,十活其五六;治癰者,十活其八九。

惟毒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然果何以辨其癰疽與大疔也哉?亦視其腫之高下,地之廣狹,脈之浮沉而已。蓋癰者,壅之義也。氣血為毒所壅瘀而不行,故發而為癰也。其初發之時,必灑淅惡寒,而身微熱,多生於背與項。在背之上部,或左或右,為上搭手;在背之下部,或左或右,為下搭手。

以其手之可搭處,故俗以名焉。其在背之中心,當肺俞之處者,謂之正發背;生於頸上者,謂之對口癰。比之上下搭手,為尤毒也。凡癰皆焮然而腫高,其勢高大,其根不甚深。乃六腑所發,從乎陽也。疽者,阻之義也。氣血為毒所阻,滯而不行,故發而為疽也。其初發之時,亦灑淅惡寒,先覺麻癢,如㾦癗之狀,按之內實,手推不能動,亦多發於背腰肩髃之間,及小腹胸旁。其發於股足間者,名附骨疽焉。

凡疽腫不甚高,勢不易大,而其根反深,惟發於背心,及腿足者,為最重。乃五臟所發,從乎陰也。疔者,釘之似也,猶釘之在木,拔之不能出,搖之不能動,其根至深,其毒至重,其頭至硬。其初發之時,反不知痛癢,但覺麻木,外雖如麻,而里則如瓜,及其勢盛,則痛苦異常,應心入膽而不可忍。乃五臟六腑之火,煅煉已久,併合於一處而生者也,多見於面部骨節之間。

而究其毒之所從來,多由於飲食服餌之中。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凡肥甘厚味,炙煿煎熬之物,最能助火。嗜味之人,恣供口腹,而又醉之以酒,勞之以色,脾土於是乎燥烈,腎水於是乎枯竭。積之既久,流於五臟,布於六腑,火鬱而不散,乘其氣血所虛之處而發之。

根抵於內,而煩熾於外,其毒尤甚於鴆鳥,試割其肉以飼雞犬,立見其斃,此大疔之所以多死也。若大似疔而非疔者,則但以腫毒治之,而無大害矣。然三者之脈,何以辨之?蓋浮而數者,毒氣在表,故知其為癰;沉而數者,毒氣在裡,故知其為疽;若沉而又沉,數而弦急者,必疔也。此皆有形之可見,而治之難易,猶可因其症而施之。

至於腸癰、腹癰、肺癰之類,皆為內癰,其狀與癥瘕痞癖無異者。苟或以為內科之症,而進以削堅破結之劑,如三稜、蓬朮、阿膠之類,所治非其所患,幾何而不殞人之命也。然必何如而可以知其為內癰耶?蓋內癰之症,體膚甲錯,而緊急如版,按之有塊,而根則堅牢,外無紅腫之色,內多疼痛之苦,身雖無熱,而脈氣反數。經曰: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

白話文:

經典說:「所有痛、癢、瘡,都屬於心火所引起。」所以瘡瘍這種疾病,並不是從外部感染來的。以前的人把它歸類為外科疾病,是因為它的形狀和症狀都表現在外面,不像內科疾病一樣看不見摸不著。然而,外在的病症都是由內在引起的,沒有哪種不是從臟腑發出來的,難道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單純的外部疾病而忽略嗎?在各種瘡瘍中,癰和疽最為嚴重,而大疔的毒性又比癰和疽更強。所以,治療大疔,十個病人只能活一兩個;治療疽,十個病人能活五六個;治療癰,十個病人能活八九個。

只是因為毒性的深淺不同,所以治療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那麼,到底要如何區分癰、疽和大疔呢?就是要看它腫起來的高度、範圍的大小,以及脈搏是浮在表面還是沉在裡面。癰,有壅塞的意思。當氣血被毒邪壅塞而無法運行時,就會發成癰。剛發病時,一定會感到忽冷忽熱,身體稍微發熱,多長在背部和脖子上。長在背部上方的,不論是左邊還是右邊,叫做「上搭手」;長在背部下方的,不論是左邊還是右邊,叫做「下搭手」。

因為它是長在手可以搭到的地方,所以民間就這樣命名。長在背部中間,肺俞穴的地方,叫做「正發背」;長在脖子上的,叫做「對口癰」。比起上下搭手,它們的毒性更強。凡是癰,都會紅腫、高起,看起來很強勢,但根部不深。它是六腑發出的病症,屬於陽性的疾病。疽,有阻礙的意思。當氣血被毒邪阻礙、停滯不通時,就會發成疽。剛發病時,也會感到忽冷忽熱,先覺得麻麻癢癢的,像硬塊一樣,按下去裡面是實心的,用手推也推不動,多長在背部、腰部、肩膀和手臂之間,以及小腹和胸部的旁邊。長在腿和腳之間的,叫做「附骨疽」。

凡是疽,腫脹的高度不會太高,勢頭也不容易變大,但是它的根部反而很深,尤其長在背部中心和腿腳上的,最為嚴重。它是五臟發出的病症,屬於陰性的疾病。疔,有釘子的樣子。就像釘子釘在木頭上一樣,拔不出來,搖也搖不動,它的根部很深,毒性很強,頂端很硬。剛發病時,反而不會覺得痛癢,只會覺得麻木,外面看起來像麻一樣,裡面卻像瓜一樣,等到它發作起來,就會疼痛難忍,痛徹心扉。它是五臟六腑的火氣,長期累積,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多見於面部骨頭關節之間。

追究毒素的來源,多半是因為飲食的關係。經典說:「經常吃肥膩的食物,就容易長大疔。」凡是肥甘厚味、燒烤油炸的食物,最容易助長火氣。貪圖口腹之慾的人,放縱自己的食慾,又喝酒,又貪戀美色,導致脾胃變得燥熱,腎水枯竭。長期累積下來,就會流向五臟,散佈到六腑,火氣鬱結而不散,趁著氣血虛弱的地方爆發出來。

它的根源在內部,卻在外部爆發,毒性比毒藥還強,如果把病灶的肉割下來餵雞犬,雞犬馬上就會死掉,這就是為什麼大疔會造成很多人死亡的原因。如果看起來像疔但又不是疔的,就當作一般的腫毒來治療,就不會有太大的危害。那麼,這三種病症的脈象,要如何分辨呢?脈象浮而快的,表示毒氣在表層,就知道這是癰;脈象沉而快的,表示毒氣在裡層,就知道這是疽;如果脈象又沉又沉,而且快又弦急,那一定是疔。這些都是有形可見的病症,治療的難易程度,也可以根據病症來判斷。

至於腸癰、腹癰、肺癰這類的,都屬於內癰,它們的症狀和癥瘕痞癖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誤認為是內科疾病,而用削堅破結的藥物來治療,例如三稜、蓬朮、阿膠等,所治療的並不是真正的病因,很快就會危及生命。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知道這是內癰呢?內癰的症狀是,皮膚粗糙、乾燥,肌肉僵硬如木板,按下去有硬塊,而且根部堅硬牢固,外表沒有紅腫的顏色,內部卻有疼痛的感覺,身體雖然沒有發熱,但是脈搏卻很快。經典說:「脈搏快但是身體沒有發熱,表示體內有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