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4)

1. 咳嗽

藥例

火痰嗽者,不宜用半夏、南星,以其太燥也。惟以貝母、知母、瓜蔞、竹茹之類以化痰,黃連、黃芩、山梔之類以降火,蘇子、橘紅、茯苓之類以順氣。

濕痰嗽者,不宜用玄參、阿膠、知母,以其滋潤也。惟以蒼朮、防風之類以燥濕,半夏、南星、薑汁、竹瀝之類以去痰,枳殼、橘紅之類以順氣,黃芩、山梔之類以降火。

郁痰嗽者,不宜用五味、麥冬,以其補肺也。惟以枳殼、桔梗、便浸香附之類以開鬱,貝母、瓜蔞、半夏之類以治痰,蘇子、杏仁之類以定喘,茯苓、黃芩、山梔之類以降火。

頑痰嗽者,不宜用煎劑,宜以散子消磨之,如青黛、蛤粉、海浮石、風化硝、明礬、瓜蔞、礞石之類,為極細末,以薑汁、竹瀝和服,以其膠固不開,非輕劑所能愈也。

清痰嗽者,宜用緩藥以治之,如貝母、天花粉、茯苓、黃芩、竹茹、橘紅、蘇子之類。

風痰嗽者,宜用輕浮之劑以治之,如薄荷、紫蘇梗葉、桑皮、防風、半夏、黃芩、枳殼之類,少加麻黃、甘草。

寒痰嗽者,宜服蘆吸散,如肉桂、雄黃、鵝管石、款冬花、甘草等分,為極細末,用蘆管挑藥,輕輕含之,吸入喉內,徐徐以清茶過口。或以此藥蜜丸,如雞豆大,噙化亦妙。若熱嗽,去肉桂,用井泉石。若用煎劑,宜半夏、南星、陳皮、茯苓、款冬花、生薑、炙甘草之類。

酒痰嗽者,宜山梔、黃芩、黃連以治火,貝母、瓜蔞、半夏曲之類以治痰,蛤粉、綠豆粉、天花粉之類以消酒,紫蘇梗葉、陳皮之類以順氣。

食積痰嗽者,宜以枳實、萊菔子、神麯、麥芽、山楂之類以消食,陳皮、木香、砂仁之類以順氣,半夏、南星之類以消痰,石膏、黃連之類以降火,加生薑、竹茹。

乾咳嗽者,宜以知母、玄參、阿膠、貝母、麥門冬之類為主治,佐以黃柏、茯苓、天花粉、山梔、甘草之類,加燈心、竹茹,服之甚效。

諸嗽皆宜用桔梗,乃肺經本藥,故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耳。以其為舟楫之劑,上而不下,不用則不能引諸藥至肺部;多用則又承載諸藥,而不能行,反能作飽,故不可多用。若治喉痛,與玄參、甘草同用;若開鬱,與枳殼、香附、撫芎、蒼朮、貝母同用;若作吐藥,只與甘草等分,為一大劑,服之自卷痰而出矣。

久嗽不愈,用麥冬為君,貝母、知母、茯苓、竹茹、黃芩、蘇子之類為佐,少加五味、甘草、燈心服之。

華蓋散,茯苓桑橘甘蘇子,麻杏同煎大有功。

,痰症

痰之為病甚多,不獨咳嗽有痰,方為痰症也。如胸膈迷悶,咽喉不清,肩背作疼,遍身微痛;或頸項支節之間,皮膚之內,無故腫起,大小不等,而無紅赤之色,按之如核,不甚痛苦;或手足上下,半邊身體,麻木不仁;或頭眩眼花,卒然昏潰,角弓反張,四肢不動;或步履如踏灰上;或眼前如見白雲;或睡中昏迷嘗魘;或飯後倦怠欲眠;或脅下如湯沸響;或心頭嘈雜似餓;或噁心欲嘔;或吞酸吐酸,如此之類,難以枚舉,莫非痰之所為也。豈特咳嗽見痰,方為痰哉?夫人未有無痰者,但痰中亦有養胃,不見其為害耳。

白話文:

咳嗽

藥方舉例:

燥熱咳嗽:不宜使用半夏、天南星,因為它們太燥。應以貝母、知母、瓜蔞、竹茹等化痰,黃連、黃芩、山梔子等清熱,蘇子、橘紅、茯苓等理氣。

濕痰咳嗽:不宜使用玄參、阿膠、知母,因為它們滋潤。應以蒼朮、防風等燥濕,半夏、天南星、薑汁、竹瀝等祛痰,枳殼、橘紅等理氣,黃芩、山梔子等清熱。

鬱痰咳嗽:不宜使用五味子、麥冬,因為它們滋補肺氣。應以枳殼、桔梗、香附等行氣解鬱,貝母、瓜蔞、半夏等化痰,蘇子、杏仁等止喘,茯苓、黃芩、山梔子等清熱。

頑痰咳嗽:不宜使用湯劑,宜用散劑緩慢消痰,例如青黛、蛤粉、海浮石、風化硝、明礬、瓜蔞、礞石等磨成極細粉末,用薑汁、竹瀝調服。因為此類痰膠固難化,非輕劑所能治愈。

清稀痰咳嗽:宜用緩和的藥物治療,例如貝母、天花粉、茯苓、黃芩、竹茹、橘紅、蘇子等。

風痰咳嗽:宜用輕浮的藥物治療,例如薄荷、紫蘇梗葉、桑白皮、防風、半夏、黃芩、枳殼等,少加麻黃、甘草。

寒痰咳嗽:宜服用蘆吸散,例如肉桂、雄黃、鵝管石、款冬花、甘草等分,磨成極細粉末,用蘆葦管吸入喉嚨,慢慢用清茶送服。或將此藥製成蜜丸,如雞豆大小,含化亦可。如果是熱咳,則去除肉桂,改用井泉石。如果使用湯劑,宜用半夏、天南星、陳皮、茯苓、款冬花、生薑、炙甘草等。

酒痰咳嗽:宜用山梔子、黃芩、黃連清熱,貝母、瓜蔞、半夏曲等化痰,蛤粉、綠豆粉、天花粉等解酒,紫蘇梗葉、陳皮等理氣。

食積痰咳嗽:宜用枳實、萊菔子、神麴、麥芽、山楂等消食,陳皮、木香、砂仁等理氣,半夏、天南星等化痰,石膏、黃連等清熱,並加生薑、竹茹。

乾咳:宜以知母、玄參、阿膠、貝母、麥門冬等為主藥,輔以黃柏、茯苓、天花粉、山梔子、甘草等,並加燈心草、竹茹,療效甚佳。

各種咳嗽都宜用桔梗,它是肺經要藥,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因為它像船隻一樣,能將藥物輸送到肺部;但用量太多,則會負載過重,反而影響藥效,故不可多用。若治療喉嚨痛,可與玄參、甘草同用;若要行氣解鬱,可與枳殼、香附、川芎、蒼朮、貝母同用;若作催吐藥,則只與甘草等量,大量服用,即可引出痰液。

久咳不癒:用麥冬為主藥,貝母、知母、茯苓、竹茹、黃芩、蘇子等為輔藥,少加五味子、甘草、燈心草服用。

華蓋散(茯苓、桑白皮、橘皮、甘草、蘇子、麻黃、杏仁)同煎,療效顯著。

附:痰證

痰的病症很多,不只是咳嗽有痰才算痰證。例如胸悶、咽喉不清、肩背疼痛、全身隱痛;或頸項關節處皮膚內無故腫起,大小不一,沒有紅腫,按之如核,不甚疼痛;或手腳或半身麻木;或頭暈眼花,突然昏倒,角弓反張,四肢不動;或走路像踩在灰燼上;或眼前如見白雲;或睡中昏迷做惡夢;或飯後倦怠想睡;或脅下有如沸水聲;或心窩嘈雜似飢餓;或噁心欲嘔;或吞酸吐酸,等等,不勝枚舉,都是痰引起的。豈止咳嗽有痰才算痰?人體原本就有痰,只是痰在一定範圍內,不會危害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