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癆瘵

,盜汗自汗

盜汗屬心,自汗屬肺。心神不守,故有盜汗;肺氣不收,故有自汗。盜汗,以茯神、門冬為主以安心神,君以麻黃根,佐以浮麥、牡蠣;自汗,以人參、五味為主以收肺氣,亦君以麻黃根,佐以浮麥、牡蠣。大忌茯苓、生薑。蓋茯苓滲血,用之則亡津液;生薑開竅,用之則汗流不止,故忌之也。此惟無痰者可用此方。若有痰則去人參、五味,而麥冬亦無妨也。

或用牡蠣、粳米,等分為末,包生布中,遍身撲之,隨撲隨止,亦一時外治之良法也。

傷寒汗症,則用芍藥、桂枝、甘草,以和其表。氣虛汗出不休,則用黃耆為主。此非治癆瘵中之汗症也。

,骨蒸潮熱

骨蒸潮熱,微有分別。骨蒸則無時而不熱,潮熱則如潮信之來,必有定期。潮熱者,將成之骨蒸;骨蒸者,已成之潮熱。而總歸於腎虛,腎虛則熱故也。宜以杜仲、黃柏、牛膝、茯苓為主治,佐以四物、人參、枸杞、五味、龜板、天麥門冬之類,蜜丸服之。亦治腎虛腰脊痛及骨肉疼,甚效,須久服乃可。

本草謂: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此特治骨蒸之初起可也。若骨蒸而至兩顴之皆赤,亦難矣。醫者不忍坐視,求一生於萬死之中,不論有汗無汗,只用此二味,洗淨,水煎成膏,曬乾為末,以鹿脊髓一具,如無,用豬脊髓,煮爛,搗如泥,丸之,不拘時服。

所以必用煎膏者何也?蓋此二味雖有治骨蒸之功,然氣味淡薄,徒加於煎劑之中服之,安能取效?必用以煎膏,則些須之膏,已抵幾兩之劑矣。況煎膏則性又醇和,善循經絡,而更有脊髓助之,徑至患處,故可奏功。然又必令病人日嘗以豬脊作餚食之,亦能助藥力,此秘要之法也。

若人無他病,而單患久熱者,以生芍、麥冬、茯苓各三四錢,煎服,甚效。

已上三症,雖亦癆瘵中之一病,然非患癆瘵者,亦恆有是症,故附於後。

白話文:

癆瘵(盜汗、自汗、骨蒸潮熱)

盜汗和自汗,盜汗是心神不安導致的,自汗是肺氣不足導致的。盜汗用茯神、麥門冬為主藥,安心神,再用麻黃根為主藥,輔以浮麥、牡蠣;自汗用人參、五味子為主藥,收斂肺氣,也以麻黃根為主藥,輔以浮麥、牡蠣。絕對禁止使用茯苓和生薑,因為茯苓會滲漏體液,生薑會讓汗流不止。這個方子只適用於沒有痰濕的人。如果有痰濕,就要去掉人參、五味子,但麥冬可以保留。

還可以用牡蠣、粳米等量研磨成粉,包在布裏,全身塗抹,塗抹後汗就會止住,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外部療法。

傷寒引起的汗症,則要用芍藥、桂枝、甘草來調節表證;如果因氣虛導致汗出不止,則要用黃耆為主藥。這些都不是治療癆瘵汗症的方法。

骨蒸和潮熱略有區別,骨蒸是時刻都發熱,潮熱則像潮水一樣,會有規律地出現。潮熱是骨蒸的早期階段,骨蒸則是潮熱發展的結果。總的來說都是腎虛引起的,腎虛則會導致發熱。治療應以杜仲、黃柏、牛膝、茯苓為主藥,輔以四物湯藥材、人參、枸杞、五味子、龜板、麥門冬等,製成蜜丸服用。這個方法對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脊痛和骨肉疼痛也很有效,但需要長期服用才能見效。

本草書中記載:地骨皮治療有汗的骨蒸,牡丹皮治療無汗的骨蒸。這兩種藥材只適用於骨蒸初期。如果骨蒸嚴重到兩顴都發紅,那就很難治療了。醫生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盡力搶救,無論是否有汗,都只用這兩種藥材,洗淨後水煎熬成膏,曬乾研磨成粉,再加入鹿脊髓(沒有鹿脊髓可以用豬脊髓代替),煮爛搗成泥,製成藥丸,不拘時服用。

為什麼一定要煎成膏呢?因為這兩種藥材藥性溫和,如果直接煎服,效果不好。煎成膏後,少量的膏藥就能抵得上幾兩藥劑,而且膏藥性味醇和,容易沿著經絡運行,再加上脊髓的輔助,能直接到達患處,所以才能見效。此外,病人還需要每天吃豬肉作為飲食輔助,以增強藥效,這是治療的秘訣。

如果一個人沒有其他疾病,只是單純地長期發熱,可以用生芍藥、麥門冬、茯苓各三四錢,煎服,效果很好。

以上三種症狀,雖然也是癆瘵的症狀之一,但即使不是癆瘵患者,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所以放在一起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