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癆瘵
痰中見血,以清痰降火為主。
宜貝母為君,佐以天花粉、麥門冬、茯苓、蘇子、阿膠、降真香、犀角、玄參、黃芩、山梔之類。若痰多於血,以痰藥君之;血多於痰,以血藥君之。俱以治火之藥佐之,可也。
面嘗頳熱,少頃即減者,虛火也。
以黃柏為君,人參、茯苓、知母、連翹、麥冬之類為佐。
胸前如火,兩足冰冷者,陰虛火升也。
以麥門冬為君,黃柏、知母、茯苓、人參、瓜蔞仁為佐,以生附子為末,塗兩足。
灑淅似寒者,反是熱症也。
以黃芩為君,人參、連翹、柴胡、黃連為佐。若無痰喘,宜加芍藥。不可誤以為風而用風劑。
腰疼背痛,筋骸無力者,虛甚也。
以人參為君,龜板、山藥、杜仲、黃柏、牛膝為佐。如無痰,用四物湯配之。
病人虛甚,而痰嗽不止,不容不補。惟以化痰之劑,送下補藥亦妙。用蒸熟人參為極細末,將雞子清拌和,淨手揉之,令其軟潤,卻以貝母、阿膠、天花粉、茯苓、蘇子、橘紅、竹茹、黃芩之類,煎好澄清,將參末放舌上,徐徐送下。
虛癆惟紫河車為聖藥,以人補人之意也。用頭胎男子胞衣,洗淨,挑去血筋,不停換水洗之,直待無一些血水乃止,入淨器中,水煮,爛搗如泥,和干藥丸之。其干藥如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以補血,天麥門冬、五味、菟絲、故紙、杜仲以補精,而又佐之以知母、黃柏以降火滋陰。此其大法也。
丸如桐子大,以滑石為衣,秋石湯下百丸。或用鱔魚血,烈日中曬乾為末,或半斤,或一斤,配入參未,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送下百丸。或用敗龜板,水浸一二日,刮去垢,曬乾,鎊碎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又用阿膠,將蛤粉炒成珠為末,蜜丸如綠豆大。空心服龜板丸,以補腎水;臨晚服阿膠丸,以潤肺金,俱用白滾湯下,大有奇效。
龜板生用,不失本性,若炙則動火。
或用敗龜板、人參,等分為末,將阿膠投竹瀝中,化開丸之,空朝一服,下午飢時一服,白滾湯下百丸。
癆症喉啞無治法。蓋肺為氣主,為五臟之華蓋,統領一身之氣者也。火邪爍金,則氣索而無聲,是以不治。若微有聲者,猶可延半年也。若死中求生,亦有一法。用大豬肺一具,割去心及四旁浮脂,將刀劃破其中,入生蜜三四兩在內,線紮緊,入淨鍋中,用生蜜三四斤,水一二斗,同煮半日。若稠厚,再加滾湯煮之。
取出,溫湯洗淨,蘸秋石四兩食之,能復肺氣。又于丹田連臍,貼參附膏,可復真元。其方用人參半斤,附子半斤,為粗末,將天鵝油三斤浸半月,慢火熬至焦黑,絞出渣,再熬至滴水成珠,下上等緋丹一斤,慢熬成膏,待溫,入麝香末三錢攤紵絲上貼之。美食調養,可保復生。
白話文:
癆瘵治療方法:
咳血時,應以清熱化痰為主。主要藥物用貝母,輔以天花粉、麥門冬、茯苓、蘇子、阿膠、降真香、犀角、玄參、黃芩、山梔等。若痰多於血,則以化痰藥為主;若血多於痰,則以止血藥為主,都需配合清熱藥。
臉頰時常發紅發熱,過一會兒就減輕,這是虛火。可用黃柏為主藥,人參、茯苓、知母、連翹、麥門冬等為輔藥。
胸前灼熱,雙腳冰冷,這是陰虛火旺。可用麥門冬為主藥,黃柏、知母、茯苓、人參、瓜蔞仁等為輔藥,並將生附子研末外敷雙腳。
怕冷發抖,卻是熱症。可用黃芩為主藥,人參、連翹、柴胡、黃連等為輔藥。若沒有痰喘,可以加芍藥。不可誤認為風寒而使用風寒藥。
腰背疼痛,筋骨無力,這是虛弱嚴重。可用人參為主藥,龜板、山藥、杜仲、黃柏、牛膝等為輔藥。如果沒有痰症,可以用四物湯配合。
病人極度虛弱,但咳嗽痰多不止,必須要補益。可用化痰藥送服補藥。將蒸熟的人參研成極細的粉末,用雞蛋清拌勻揉軟,再用貝母、阿膠、天花粉、茯苓、蘇子、橘紅、竹茹、黃芩等煎好澄清的藥液送服人參粉。
治療虛勞,紫河車是最好的藥物,取其「以人補人」之意。用初生男嬰的胎盤,洗淨,去除血筋,反覆換水清洗,直到沒有血水為止,再水煮爛搗成泥,與其他藥物製成丸藥。其他藥物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補血;麥門冬、五味子、菟絲子、熟地黃、杜仲補腎精;再用知母、黃柏以降火滋陰。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丸藥如桐子大小,用滑石粉做藥衣,用秋石湯送服,每次一百丸。或者用鱔魚血曬乾研末,用量半斤或一斤,與人參粉一起用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淡鹽湯送服,每次一百丸。或者用敗龜板浸泡一兩天,刮去污垢,曬乾研成細末,用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再用阿膠和炒過的蛤粉研末,用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空腹服用龜板丸補腎水,晚上服用阿膠丸潤肺,都用溫開水送服,效果很好。
龜板生用才能保持藥性,炙烤會傷其藥性。
或者用敗龜板、人參等量研末,將阿膠溶於竹瀝中,製成丸藥,早晨空腹服用一次,下午飢餓時再服用一次,每次一百丸,溫開水送服。
癆症引起的聲音嘶啞,很難治療。因為肺主氣,是五臟之華蓋,統領全身之氣。火邪傷肺,則氣虛無聲,所以難以治療。如果還有微弱的聲音,還能延續半年。如果想死裡求生,還有一個方法。用一隻大豬肺,去除心臟和周圍的肥膘,劃開豬肺,放入三四兩生蜜,用線紮緊,放入乾淨的鍋中,加入三四斤生蜜和一二斗水,一起煮半天。如果太稠,再加滾水煮。
取出後,用溫水洗淨,蘸秋石四兩食用,可以恢復肺氣。還可以在丹田(腹部下焦)到肚臍處,貼敷參附膏,以恢復元氣。參附膏的配方是:人參半斤,附子半斤,研成粗末,用天鵝油三斤浸泡半個月,小火熬製至焦黑,榨出渣滓,再熬製到滴水成珠,加入上等朱砂一斤,小火熬成膏,待溫後,加入麝香末三錢,攤在細麻布上貼敷。配合良好的飲食調養,可以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