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諸血

痰中見血者,於治痰藥中,加止血之劑,如貝母、瓜蔞仁、茯苓、麥冬、玄參、竹茹、蘇子之類以治痰,犀角、阿膠、側柏葉、炒黑山梔之類以止血,黃芩、黃連之類以降火。調花蕊石細末四五分,徐徐服之。或用竹瀝一碗,入阿膠二兩,溶開,將石膏煅過一兩,蛤粉一兩,青黛半兩,好墨一兩,共為細末調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錢,苦茗送下。其效甚速。

五竅出血者,先將井花水當面連噴幾口,急分開頭髮,用草紙數層,蘸醋令透,搭在囟門,其血即止。次以當歸一兩煎好,磨沉香五六錢,加秋石一二錢服之。如一時無秋石,即以童便和服,則血各歸經,永無事矣。然後以四物湯作劑,加五味、人參為丸。將紫河車洗盡血水,童便煮爛,搗和為丸,空朝白湯送下。可收萬全之功,亦治癆瘵。

大便血者,看其色鮮者,急宜止之,如黃連、槐花、烏梅、地榆、熟地、牡蠣之類煎之;調藕節汁,空心大口嚥下。送丸子二三百粒,其丸用五倍子、發灰、敗龜板灰、釜底墨、牡蠣、棕灰之類,為末,將烏梅肉煮爛,搗和如泥,丸之。亦治婦人血崩。

其色紫者,任其自下,反以四物湯,加桃仁、山楂、紅花、赤曲之類,合而服之,則既不損新血,而又能消瘀血。待其色淡,只用四物湯,加龜板、何首烏煎服。

小便血者,乃心經受熱,遺熱於小腸也。以黃連為君,石蓮、麥冬、赤茯苓、赤芍藥、當歸、甘草梢、山梔為佐,煎之,加童便調服。

腸風臟毒,乃酒色過度之故。又有不因酒色而得者,必勞苦之人,負重涉遠而不惜其身者也。用藥者當因人而施之。

血有下於糞後者,為遠血,從小腸經來。宜清小腸之火,而兼以收澀,則以黃連為君,而槐花、山梔為佐,加烏梅煎服。

血有下於糞前者,為近血,從大腸經來。宜清大腸之火,而兼以收澀,則以槐花為君,而黃連、山梔為佐,加烏梅煎服。

血有糞前糞後雜下者,乃從脾胃中來也。宜以煅過石膏為君,槐花、黃連、山梔、甘草為佐,加烏梅煎服。

若下血太甚者,加人參以補之,牡蠣、粟殼以澀之,升麻以升提之,此治酒色過度之血也。若奔走負重而得者,當於四物湯中,倍加當歸服之,任其自下,不可驟用止血之劑。待所下若鮮紅色,乃新血也,須兼補兼澀,亦不可用大澀之劑,如牡蠣、烏梅之類亦可也,而槐花、黃連二味,又豈可少哉!

白話文:

痰中帶血,需在化痰藥物(如貝母、瓜蔞仁、茯苓、麥冬、玄參、竹茹、蘇子等)中加入止血藥(如犀角、阿膠、側柏葉、炒黑山梔等),並佐以黃芩、黃連清熱降火。可另用花蕊石研末,少量多次服用。或用竹瀝、阿膠、煅石膏、蛤粉、青黛、墨汁製成丸藥服用,效果迅速。

五竅出血,先用井水噴灑面部,用醋浸濕的草紙敷蓋囟門止血。然後服用當歸、沉香(或加童便代替沉香)熬制的湯藥。之後服用四物湯、五味子、人參製成的丸藥,以及紫河車、童便製成的丸藥,以達到全效,亦可治療肺癆。

大便出血,若血色鮮紅,需立即止血,可用黃連、槐花、烏梅、地榆、熟地、牡蠣等煎服,或服用藕節汁及五倍子、發灰、敗龜板灰、釜底墨、牡蠣、棕灰等製成的丸藥,亦可治療婦女血崩。

若血色紫暗,則不必急於止血,可服用四物湯並加入桃仁、山楂、紅花、赤曲等活血化瘀。待血色變淡後,再用四物湯、龜板、何首烏煎服。

小便出血,是心經熱邪下傳小腸所致。可用黃連為主藥,配合石蓮、麥冬、赤茯苓、赤芍藥、當歸、甘草梢、山梔等煎服,並加入童便服用。

腸風便血,多因酒色過度或勞累所致。用藥需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血便於糞便之後(遠血),來自小腸經,需清熱收澀,以黃連為主藥,槐花、山梔為輔,加烏梅煎服。

血便於糞便之前(近血),來自大腸經,需清熱收澀,以槐花為主藥,黃連、山梔為輔,加烏梅煎服。

血便夾雜於糞便之中,來自脾胃,以煅石膏為主藥,槐花、黃連、山梔、甘草為輔,加烏梅煎服。

出血過多者,可加入人參補氣,牡蠣、粟殼收澀,升麻升提,此法適用於酒色過度所致的出血。若因奔走勞累所致,則應服用倍量當歸的四物湯,讓其自然排出,不可急於止血。待出血轉為鮮紅色(新血)時,需兼顧補益和收澀,但不可使用過於收澀的藥物,如牡蠣、烏梅等,但槐花、黃連仍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