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諸氣

人得天地之氣以成形。形者氣之所由以寓者也,氣者形之所由以充者也。二者固相為用也,而亦有輕重之差焉。形病氣不病,雖羸瘦而無害;氣病形不病,雖肥壯而可憂,是形在所輕,而氣在所重也。人能安養天和,使五臟之氣,均得其平焉,則何病之有?惟內傷七情,外感六氣,六氣內侵,而五臟之氣病矣。

故心氣盛,則煩躁不寧,口乾舌燥;肺氣盛,則壅塞喘急,上膈煩滿;肝氣盛,則暴怒時發,兩脅臌脹;脾氣盛,則中脘痞塞,腹滿飽痛;腎氣盛,則膀胱滿急,水道不通。此皆氣之有餘者也。

至若心氣虛,則精神恍惚,夢寐不寧;肺氣虛,則呼吸短淺,皮毛灑淅;肝氣虛,則筋脈不和,頭空少睡;脾氣虛,則飢不欲食,溏瀉自利;腎氣虛,則腰痛不能轉側,大便與小便,前後牽引而微痛。此皆氣之不足者也。氣失其平則為疾,善醫者調其氣而已。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又豈有實實虛虛之患乎?大法一臟嘗以三臟治,本經之虛實,固宜補而宜瀉矣。然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則又不可不知也。

藥例

心氣虛則補之以炒鹽,心氣實則瀉之以生甘草,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肝為心之母,虛則薑、橘兼用以補肝,補肝即所以補心也;脾為心之子,實則黃連、枳實瀉脾,瀉脾非所以瀉心乎?

肺氣虛則補之以五味子,肺氣實則瀉之以桑白皮,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脾為肺之母,虛則甘草、大棗補脾,補脾即所以補肺也;腎為肺之子,實則澤瀉瀉腎,瀉腎非所以瀉肺乎?

肝氣虛則補之以薑、橘,肝氣實則瀉之以芍藥,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腎為肝之母,虛則地黃、黃柏補腎,補腎即所以補肝也;心為肝之子,實則生甘草瀉心,瀉心非所以瀉肝乎?

脾氣虛則補之以大棗、甘草,脾氣實則瀉之以黃連、枳實,此《本經》之補瀉也。然心為脾之母,虛則炒鹽補心,補心即所以補脾也;肺為脾之子,實則桑白皮瀉肺,瀉肺非所以瀉脾乎?

腎氣虛則補之以地黃、黃柏,腎氣實則瀉之以澤瀉,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肺為腎之母,虛則五味子補肺,補肺即所以補腎也;肝為腎之子,實則芍藥瀉肝,瀉肝非所以瀉腎乎?

合而言之,諸氣之病,分屬五臟,五臟之病,分為諸症,要不可以一節言也。此之所言,乃補瀉之大略耳。然此正藥之外,亦不能無增益者焉。如炒鹽補心,甘草瀉心,固矣;而麥門冬亦可以補心,黃連亦可以瀉心。如五味子補肺,桑白皮瀉肺,固矣;而人參亦可以補肺,黃芩亦可以瀉肺。

如薑、橘補肝,芍藥瀉肝,固矣;而細辛亦可以補肝,黃連亦可以瀉肝。如甘草、大棗補脾,黃連、枳實瀉脾,固矣;而白朮亦可以補脾,石膏、大黃亦可以瀉脾。如地黃、黃柏補腎,而澤瀉瀉腎,固矣;而杜仲亦可以補腎,茯苓亦可以瀉腎。臨病用藥,審勢定方,得於心而應於手者,其又可以言傳耶!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夠形成肉身,是因為得到了天地之間的氣息。肉身是氣息寄居的地方,而氣息則是肉身得以充盈的原因。這兩者本質上是互相依賴的,但其中存在著輕重之別。當肉身生病而氣息未受影響時,即使身體消瘦也無大礙;然而當氣息生病而肉身無恙時,即使身體壯碩也要感到憂慮,這說明肉身的重要性較低,而氣息的重要性較高。如果一個人能保持天人合一,使五臟之氣平衡,那麼怎麼會生病呢?然而,當內心受到七種情感的傷害,或外在受到六種氣候的影響,當六種氣候侵入體內,五臟之氣就會受到影響。

心氣過盛,會出現焦躁不安,口乾舌燥;肺氣過盛,會出現胸悶喘急,上膈部位感到煩悶;肝氣過盛,會出現突然暴怒,兩側脅骨下膨脹;脾氣過盛,會出現中脘堵塞,腹部飽脹疼痛;腎氣過盛,會出現膀胱緊迫,排尿困難。這些都是氣息過剩的情況。

反之,心氣不足,會出現精神恍惚,睡眠不穩;肺氣不足,會出現呼吸短淺,皮膚感到寒冷;肝氣不足,會出現筋脈不協調,頭部空洞,睡眠減少;脾氣不足,會出現雖然飢餓卻不想吃飯,大便稀軟;腎氣不足,會出現腰痛無法翻身,大小便前後拉扯帶來微痛。這些都是氣息不足的情況。氣息失去平衡就會生病,一個好的醫生會調整病人的氣息。對於氣息過剩的,他會減緩它;對於氣息不足的,他會補充它。這樣,哪會有實際上虛假的困擾呢?一般來說,一個臟器通常需要三個臟器來調理,對於本經的虛實情況,本該補充或減緩。然而,當虛弱時,應該補充它的母親;當過盛時,應該減緩它的孩子,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藥物示例

對於心氣不足,可以用炒鹽來補充;對於心氣過盛,可以用生甘草來減緩,這是《本經》中的補充和減緩原則。然而,肝臟是心臟的母親,當心臟虛弱時,可以同時使用薑和橘子來補肝,補肝實際上也是補心;脾臟是心臟的孩子,當心臟過盛時,可以使用黃連和枳實來減緩脾臟,減緩脾臟實際上也是減緩心臟。

對於肺氣不足,可以用五味子來補充;對於肺氣過盛,可以用桑白皮來減緩,這是《本經》中的補充和減緩原則。然而,脾臟是肺臟的母親,當肺臟虛弱時,可以使用甘草和大棗來補脾,補脾實際上也是補肺;腎臟是肺臟的孩子,當肺臟過盛時,可以使用澤瀉來減緩腎臟,減緩腎臟實際上也是減緩肺臟。

對於肝氣不足,可以用薑和橘子來補充;對於肝氣過盛,可以用芍藥來減緩,這是《本經》中的補充和減緩原則。然而,腎臟是肝臟的母親,當肝臟虛弱時,可以使用地黃和黃柏來補腎,補腎實際上也是補肝;心臟是肝臟的孩子,當肝臟過盛時,可以使用生甘草來減緩心臟,減緩心臟實際上也是減緩肝臟。

對於脾氣不足,可以用大棗和甘草來補充;對於脾氣過盛,可以用黃連和枳實來減緩,這是《本經》中的補充和減緩原則。然而,心臟是脾臟的母親,當脾臟虛弱時,可以使用炒鹽來補心,補心實際上也是補脾;肺臟是脾臟的孩子,當脾臟過盛時,可以使用桑白皮來減緩肺臟,減緩肺臟實際上也是減緩脾臟。

對於腎氣不足,可以用地黃和黃柏來補充;對於腎氣過盛,可以用澤瀉來減緩,這是《本經》中的補充和減緩原則。然而,肺臟是腎臟的母親,當腎臟虛弱時,可以使用五味子來補肺,補肺實際上也是補腎;肝臟是腎臟的孩子,當腎臟過盛時,可以使用芍藥來減緩肝臟,減緩肝臟實際上也是減緩腎臟。

總結來說,各種氣息的疾病,分別歸屬於五臟;五臟的疾病,又分為多種症狀,不能只從一個角度來看。這裡所說的,只是補充和減緩的大致原則。然而,在這些基本藥物之外,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藥物的使用。例如,炒鹽可以補心,甘草可以減緩心臟,這是確定的;然而,麥門冬也可以補心,黃連也可以減緩心臟。五味子可以補肺,桑白皮可以減緩肺臟,這是確定的;然而,人參也可以補肺,黃芩也可以減緩肺臟。

薑和橘子可以補肝,芍藥可以減緩肝臟,這是確定的;然而,細辛也可以補肝,黃連也可以減緩肝臟。甘草和大棗可以補脾,黃連和枳實可以減緩脾臟,這是確定的;然而,白朮也可以補脾,石膏和大黃也可以減緩脾臟。地黃和黃柏可以補腎,澤瀉可以減緩腎臟,這是確定的;然而,杜仲也可以補腎,茯苓也可以減緩腎臟。面對疾病使用藥物時,醫生需要根據病情判斷並制定治療方案,只有心中有數,才能靈活運用,這怎麼能僅僅通過語言來傳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