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疝氣
疝氣者,下部之病,俗名小腸氣,其實非小腸病也。而所屬者,足厥陰肝經也。人之一身,惟兩脅與小腹,以至陰囊、睪丸,皆統於肝。肝主筋而脈循陰器。陰器者,筋之宗也,一著於寒,則宗筋短縮,而小腹急痛,下連睪丸,牽引作疼,甚至有升上入腹者焉。又有脅旁動氣,或時脹起,橫入陰處,響如蛙聲,而作下墜者,此皆為寒疝也。
至於感濕而成者,一丸漸大,一丸漸小,而小者或至於消盡,皆並於大者,而成獨丸焉。其冷如冰,其硬如石,其大如鵝卵,沉沉而痛,上連小腹,筋脈牽引,坐臥不能安,乃肝木得濕,暢茂條達,如樹得地氣,易於長成,此為濕疝也。又有身體發熱,陰囊脹大,皮破水流,痛不可忍,乃得之於房勞,因婦人不潔,穢水浸淫,熱氣蒸染所致,此為勞疝也。
又有身體發熱,耳後忽生痄腮,紅腫脹痛,痄腮將退,而睪丸忽脹,一丸極大,一丸極小,有似乎偏墜,而非偏墜也。蓋耳旁乃少陽膽經之分,與厥陰肝經相為表裡,少陽感受風熱,故痄腮忽生,後又遺熱於厥陰,故痄腮既減,而睪丸即大,此為熱疝也。又有陰囊脹大如斗,陰莖反縮入內,小便淋瀝,不能通快,行履滯礙,不能輕健者,非疝也,乃膀胱氣也。蓋腎與膀胱為表裡,腎主水而不能藏,故膀胱受之,氣化則能出焉。
惟腎虛為邪所客,遺病於膀胱,膀胱受邪,氣秘而下墜,小便滲入陰囊,日積月累,故脹大如斗也。治此病者,以伐腎邪為主。若夫小兒偏墜,當以食積治。蓋食積不消,脾濕下行,流入肝部,故成此症,又豈可以大人之疝同論哉!至於婦人小腹兩旁逼近陰處,忽然並結脹痛,或皮肉頂起如雞子頭者,乃寒氣聚於厥陰所致。小腹受寒,其病即發,是之謂陰疝。
孰謂婦人無疝乎!大法以熱治寒,以燥治濕,以活血治勞,有食積則消之,有邪則伐之,有寒則祛之,斯得之矣。
藥例
睪丸升上入腹者,寒疝也。
宜以青皮、官桂為主治,佐以荔枝核、橘核、大小茴香、酒炒芍藥、木通、烏藥之類。先用好酒煎乾,次入水煎,加飛鹽一二錢,磨沉香五六分,空心服之。
或用雞子殼,或鵝子殼,燒灰為末,空心熱酒送下三錢。不過二服,即能壓下睪丸,復歸故所,其效如神。
脅旁動氣,橫入陰處,下墜作聲者,亦寒疝也。
宜以青皮、官桂為主治,其餘佐藥同前,但少加升麻,照前煎法,磨木香錢許熱服,而飛鹽、沉香則不可用,恐其墜下故也。蓋或升或降,雖曰總屬於寒,而氣有上下,則不可不斟酌用之也。
或用熟附子、川烏、大小茴香、丁香、官桂、乾薑、良薑、木香等分,少加麝香為丸,好酒送下五六十丸。良久,即覺內氣如雷動,前攻後擊,甚為驚人。少頃如欲大便之狀,祛出寒氣,有聲連發,其痛即寬。能使三四年不發,乃劫藥也。
白話文:
所謂的「疝氣」,是發生在下半身的疾病,俗稱「小腸氣」,但實際上並不是小腸的病。這個病症主要與足厥陰肝經有關。人體的兩脅、小腹,一直到陰囊和睪丸,都歸屬於肝。肝主管筋,而經脈運行於陰器。陰器是筋的根本,一旦受到寒邪侵襲,筋就會收縮,導致小腹劇烈疼痛,連帶睪丸也疼痛,甚至會牽引向上進入腹腔。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脅部旁邊出現氣體竄動,有時會膨脹起來,橫向進入陰部,發出像青蛙叫的聲音,並有下墜感,這些都屬於寒疝。
至於因為潮濕引起的疝氣,通常是一個睪丸逐漸變大,另一個睪丸逐漸變小,小的那顆甚至可能完全消失,都集中到大的那顆上,形成一顆單獨的大睪丸。這種情況下,睪丸摸起來冰冷如冰,堅硬如石,大小像鵝蛋,會有沉重的疼痛感,向上牽連到小腹,筋脈也被牽引,導致坐立難安,這是因為肝木受到濕氣的影響,變得過於茂盛、條達,像樹木得到地氣一樣容易生長,這種屬於濕疝。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發熱,陰囊腫脹,皮膚破裂流出液體,疼痛難忍,這是因為房事勞累,加上婦女不潔,髒水侵入,導致熱氣蒸騰感染,這種屬於勞疝。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發熱,耳朵後面突然長出腮腺炎,紅腫脹痛,當腮腺炎快要消退時,睪丸卻突然腫脹,一個睪丸變得非常大,另一個睪丸則非常小,看起來像是偏墜,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是因為耳朵旁邊是少陽膽經的範圍,它和厥陰肝經互為表裡,少陽經感受風熱,所以會突然長出腮腺炎,之後熱邪又傳到厥陰經,所以腮腺炎消退後,睪丸就腫大了,這種屬於熱疝。還有一種情況是陰囊腫大如斗,陰莖反而縮入體內,小便淋漓不暢,行走困難,無法輕快活動,這不是疝氣,而是膀胱的氣化問題。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腎臟主管水液但不能儲藏,所以由膀胱來承受,氣化功能正常時,水液就能排出。
只有當腎臟虛弱,邪氣入侵,遺留下病患在膀胱,膀胱受邪氣影響,氣機阻塞而下墜,小便滲入陰囊,日積月累,所以才會腫大如斗。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清除腎臟的邪氣為主。至於小兒偏墜,則應該以消除食積為主。因為食積不消化,脾濕之氣會下行,流入肝部,因此形成這種病症,又怎麼可以和成人的疝氣相提並論呢!至於婦女小腹兩側靠近陰部的地方,突然腫脹疼痛,或者皮膚肌肉隆起像雞蛋頭一樣,這是因為寒氣聚集在厥陰經所導致的。小腹受寒,疾病就會發作,這就叫做陰疝。
誰說婦女不會得疝氣呢?治療的大原則是,用熱來治療寒,用乾燥來治療濕,用活血來治療勞累引起的病症,有食積就消除,有邪氣就清除,有寒氣就驅散,這樣就能夠有效治療。
藥例:
睪丸上移進入腹腔,這是屬於寒疝。
應該以青皮、官桂為主藥,輔以荔枝核、橘核、大小茴香、酒炒芍藥、木通、烏藥等藥材。先用好酒煎煮至藥液濃稠,再加水煎煮,加入少許飛鹽,磨入沉香末,空腹服用。
或者可以用雞蛋殼或鵝蛋殼,燒成灰末,用熱酒送服,早晨空腹服用。服用一兩次,就能夠使睪丸下降回原位,效果非常顯著。
脅部旁邊有氣體竄動,橫向進入陰部,並有下墜感和聲音,這也是屬於寒疝。
應該以青皮、官桂為主藥,其他輔助藥材與前述相同,但可少量加入升麻,按照之前的煎煮方法煎煮,磨入木香末,熱服。但不能使用飛鹽和沉香,因為它們可能會使氣往下墜。這種情況的治療需要根據氣的升降來斟酌用藥,雖然都屬於寒疝,但氣的升降不同,用藥就不能一概而論。
也可以用熟附子、川烏、大小茴香、丁香、官桂、乾薑、良薑、木香等量混合,加入少量麝香製成藥丸,用好酒送服五六十丸。過一會兒,會感覺體內氣機像雷聲一樣震動,前後衝擊,非常驚人。不久會有想大便的感覺,排除寒氣,發出連串的聲音,疼痛就會減輕。這種藥可以使疝氣三四年不發作,是一種猛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