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麻木
背上麻木以羌活為引經,胸前麻木以桔梗為引經,面上用升麻為引經。風用風藥,痰用痰藥,血用血藥,皆以開氣為主。而此三處,惟以生薑為嚮導,而附子之類,不必用也。
遍身肌膚大麻癢,淫淫然如蟲行者,風也。宜以殭蠶為君,羌活、防風為佐,烏藥以勻氣,木通以開經,生薑為開導。蓋木通能行十二經絡,烏藥能行一身之氣,生薑能開一身之腠理,羌活、防風能去一身之風,而殭蠶一味,專治如蟲行者之聖藥也。至於加減輕重之劑,則存乎其人耳,而豈吾之所能備述者乎!
白話文:
麻木
背部麻木用羌活引導藥力,胸前麻木用桔梗引導藥力,臉上麻木用升麻引導藥力。治療風寒、痰濕、血瘀等引起的麻木,都要以疏通氣機為主要原則。這三個部位的麻木,都以生薑作為藥性引導,而像附子這類藥物則不必使用。
全身皮膚麻木發癢,像蟲子爬一樣,這是風邪引起的。宜用殭蠶為主藥,羌活、防風為輔藥,烏藥理氣,木通開通經絡,生薑引導藥力。因為木通能疏通十二經絡,烏藥能疏通全身氣血,生薑能疏通全身毛孔,羌活、防風能祛除全身風邪,而殭蠶專門治療像蟲子爬一樣的症狀。至於藥物的加減和劑量,則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我無法一一列舉。
2. 痞塊
痞者,否塞之意也。從病從否,故有痞之名焉。又以其堅實有形,故又名之曰痞塊。然是物也,從何而得哉?蓋因死血不化、宿食不消、痰飲積聚而成者也。有三者並而成塊,有三者各自成塊。各自成塊者易治,並而成塊者難治。然果何以辨之?察其脈,視其形而已矣。脈弦為痰,脈滑為食,脈芤為血。
三脈俱見,則並而成塊也。以其形而定之,宿食成塊者,居於中脘,視之則無形,按之則有質。在腸胃之間者,以人之飲食,皆入於胃,故不在皮裡膜外。其在皮裡膜外者,皆痰與血也。蓋痰能流注於脂膜,血能運行於皮肉。痰積而不流,則脂膜之間,為其所據,而有形可見;血瘀而不行,則皮肉之間,為其所礙,而亦有形可見也。欲辨痰與血之異,亦審其痛之何如耳。
痛甚者為血,痛不甚者為痰;又手推不動者為血,手推易動者為痰;以熱物熨之而痛緩者為血,熨之而若無所覺者為痰。此痰與血之辨也。若痰與血相成者,何以辨之?塊之以漸而大者是也。蓋先有死血,而又有痰以裹之,則以漸而大;先有積痰,而又有血以並之,亦以漸而大。
若單是血,或單是痰,無相裹相併之物,只如初起之形而已,何至以漸而大乎?然宿食成塊,亦未有不資於痰與血也,何也?蓋飲食所傷者,惟中脘作痛,或按之硬實而已,初未嘗如彈丸之形也。
使不資於痰與血,何以成塊乎?必先有硬飯,或魚與肉,或餛飩米團之類,一時失嚼,誤咽停於胃中,經月不能消化,礙其道路,血流過其處,必裹一層,痰或經其處,又裹一層,痰與血互相裹之,則不能不成塊矣。裹一層,則大一層,故始如彈丸,久則如杯如碗。其初尚小,隱於胃中,猶有質而無形;其後漸大,則腹皮頂起,而形外見矣。
又有時升時降時見者,乃氣塊也;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按之不見其塊,不按又若有形,而漉漉作聲者,乃停飲也,非塊也。此統論其塊云耳。然以其在人而言,則雖各有專病,而又不可拘也。如婦人之塊多惡血,而亦有氣成者;小兒之塊多食積,而亦有瘀成者;易怒之人多氣癖,而亦有血成者;肥胖之人多痰飲,而亦有食成者。
醫者當問其得病之由,或偶傷食,自此日而起者;或偶受氣,自此日而起者;或偶負重勞力,自此日而起者;或平素有郁痰固結,偶發作而起者。在婦人必審其月事之通閉,在小兒必審其飲食之多寡,皆當以意求之,不能盡述也。大法治一切痞塊,皆以開鬱行氣為主,又各隨其症而用主治之藥,佐以破結軟堅之味,則得之矣。其有癖塊成龜盤之形,如能行動者,又不獨以塊治,當自有藥以消之也。
藥例
死血成塊者,以消血為主。
用桃仁、紅花、山楂、蘇木、血見愁之類以消血,三稜、蓬朮之類以消堅,青皮、烏藥、香附、枳殼之類以開鬱行氣。共成一劑,以好醋五六碗,煮乾為末,即以醋糊為丸。隨其塊之上下,以時之飢飽服之,好酒送下二百餘丸,一日二服。所以必用醋者,取其酸能破結也。
白話文:
所謂的「痞」,意思是阻塞不通。因為「痞」這個字從「病」從「否」,所以才叫做「痞」。又因為它堅硬且有形狀,所以又稱為「痞塊」。那麼,這種東西是怎麼形成的呢?主要是因為體內死血沒有化開、食物沒有消化、痰液積聚而造成的。有可能是這三種原因同時造成痞塊,也可能是單獨一種原因造成。如果是單獨一種原因造成的痞塊比較好治療,而三種原因同時造成的則比較難治療。那麼,要如何分辨呢?觀察它的脈象和形狀就可以了。脈象呈現弦脈,表示是痰;脈象呈現滑脈,表示是食物;脈象呈現芤脈,表示是血。
如果三種脈象同時出現,就表示是三種原因共同造成的痞塊。再從形狀來判斷,如果是食物造成的痞塊,通常位於中脘(胃部),看起來沒有明顯形狀,但按壓時可以感覺到有硬塊。因為人吃的東西都進入胃裡,所以食物造成的痞塊不會在皮膚或肌肉外。而那些在皮膚或肌肉外的痞塊,大多是痰和血造成的。痰可以流動到脂肪膜,血可以運行到皮膚肌肉。痰積聚不流動,就會在脂肪膜之間佔據位置,形成可見的形狀;血瘀積而不流動,就會在皮膚肌肉之間阻礙氣血運行,也形成可見的形狀。如果要分辨是痰造成的痞塊還是血造成的痞塊,也要仔細感受疼痛的程度。
疼痛劇烈的,多半是血造成的痞塊;疼痛不劇烈的,多半是痰造成的痞塊。另外,用手推按,如果不容易移動,多半是血造成的痞塊;如果容易移動,多半是痰造成的痞塊。用熱敷,如果疼痛減輕,多半是血造成的痞塊;如果熱敷後沒有感覺,多半是痰造成的痞塊。這就是分辨痰和血造成痞塊的方法。如果是痰和血互相交織造成的痞塊,又該如何分辨呢?觀察痞塊是否逐漸變大,如果是,那就是。因為可能是先有死血,然後又有痰包裹,或是先有積痰,然後又有血附著,所以痞塊會逐漸變大。
如果是單純的血或痰造成的痞塊,沒有其他東西包裹或交織,痞塊只會維持剛開始形成時的樣子,不會逐漸變大。當然,食物造成的痞塊也並非完全沒有痰和血的參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食物引起的痞塊,通常只會在中脘部位疼痛,或是按壓時感覺硬實,一開始並不會像彈丸一樣有明顯形狀。
如果沒有痰和血的參與,痞塊怎麼會形成呢?一定是先有硬飯、魚肉或是餛飩米團之類的食物,因為沒有好好咀嚼就吞下,停留在胃中無法消化,阻塞了氣血運行的通道。當血液流經這個地方時,就會包裹上一層;痰液流經這個地方時,又會包裹上一層,痰和血互相包裹,痞塊自然就形成了。每包裹一層,痞塊就變大一層,所以一開始可能像彈丸,久了之後就可能像杯子或碗。剛開始痞塊小,隱藏在胃中,只有感覺到硬塊,但沒有明顯形狀;之後逐漸變大,就會讓腹部皮膚隆起,形成可見的形狀。
還有一些痞塊,會時而上升、時而下降,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那種是氣滯形成的痞塊。還有些痞塊,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有時在上面、有時在下面,按壓時感覺不到硬塊,但不按壓時又好像有東西在那裡,而且還會發出潺潺的水聲,那是因為有停積的痰飲,並不是真正的痞塊。以上說的是整體來說痞塊的情況。但如果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即使各有專屬的病因,也不能完全拘泥於上面的說法。例如,婦女的痞塊多半是惡血造成的,但也可能是氣滯引起的;小孩的痞塊多半是食物積滯造成的,但也可能是血瘀引起的;容易生氣的人多半是氣滯引起的,但也可能是血瘀引起的;肥胖的人多半是痰飲引起的,但也可能是食物引起的。
醫生應該詢問病人發病的原因,例如是否因為偶爾吃壞東西,然後才開始出現痞塊;或是因為偶爾生氣,然後才開始出現痞塊;或是因為偶爾搬重物,過度勞累,然後才開始出現痞塊;或是平時有痰積結,偶爾發作才開始出現痞塊。如果是婦女,必須了解月經是否正常;如果是小孩,必須了解飲食狀況。這些都應該用心去了解,無法一一列舉。治療各種痞塊的大原則,都是以疏通氣機為主,然後根據不同的症狀,使用不同的藥物,再搭配破結軟堅的藥材,就能達到治療效果。如果痞塊已經形成像龜殼一樣的形狀,而且可以移動,就不只是單純治療痞塊的問題,還必須用其他藥物來化解它。
用藥舉例
因為死血造成的痞塊,要以活血化瘀為主。
可以用桃仁、紅花、山楂、蘇木、血見愁之類的藥材來活血化瘀,用三稜、蓬朮之類的藥材來軟堅散結,用青皮、烏藥、香附、枳殼之類的藥材來疏通氣機。把這些藥材加在一起煮成一劑,再加入五六碗好醋,煮乾後磨成粉,然後用醋調成糊做成藥丸。根據痞塊的位置,在吃飯前或是空腹的時候服用,每次用好酒送服二百多顆藥丸,一天服用兩次。一定要用醋的原因,是因為醋的酸味可以破除結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