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疳症
小兒疳症,大抵多是過食甘甜膠膩之物,停積於脾,不能消化,久則變而為疳。疳者,甘也。脾喜甘,而凡味之甘者,皆屬於脾。從病從甘,故曰疳。其症身體嘗熱,形容黃瘦,肚腹臌脹,小便如泔,毛髮黃織,臉多白印,噁心欲吐,飲食不為肌膚,凡頭面頸上,多生癢瘡。而疳之大概,有如此者,皆脾之症也。
脾先受病,傳於他臟,故又有五疳之名焉。在心則為驚疳,在肝則為風疳,在脾則為滾疳,在肺則為氣疳,在腎則為急疳。五疳分受五臟,而其為病亦未盡同。悉而言之,則渾身壯熱,四肢無力,面黃臉赤,怕寒愛暖,口鼻乾燥者,因驚蹼而成,所謂驚疳是也。搖頭揉鼻,白膜縵眼,揩磨多淚,面有黑色,渾身瘡癬,毛焦發豎者,因感風而成,所謂風疳是也。
食物難消,愛吃泥土,腹大有筋,頭髮稀疏,喘急呵欠,無歡欲啼,痢多酸臭者,因傷食而成,所謂滾疳是也。多啼嗽逆,鼻頸生瘡,昏昏愛睡,體瘦腸滑,四肢軟弱,面色帶白,瀉膿吐血者,因傷氣而成,所謂氣疳是也。瀉痢兼作,吐逆脫肛,身體壯熱,手足偏冷,飲食不進者,病勢已急,所謂急疳是也。
五疳之症,惟急疳為難療,以其腎氣不足,土來剋水故也。要而言之,總起於脾,脾土一虛,則不能生五臟之氣,故其傳變,至於如此。大法惟健脾、消積、殺蟲而已。
藥例
小兒十歲已上,疳勞壯熱,形體羸瘦者,宜服雞肉煎丸。宣黃連二兩,銀柴胡一兩,蕪荑半兩,去皮川鶴蝨半兩,秦艽一兩,知母一兩,紫芩一兩,使君子肉一兩,共為末。以黃雌雞一雙,重斤許者,專以大麻子飼之,五六日後,去毛令淨,於尾下開一孔,取出肚腸洗淨,拭乾,入前藥末於內,以線縫之,用小甑先以黑豆鋪甑底,厚三寸,安雞在甑內,四旁以黑豆圍裹,而上亦以黑豆蓋之,亦厚三寸,自日出蒸至晚後,溫冷,取雞出,去腹中藥及筋骨頭翅,以淨肉研,和得所,如干,入酒少許,為丸,如大麻子大,每服十丸;十五歲者,二十丸,以意加減,空心或臨臥用麥冬湯送下。若小兒疳癆骨蒸,年十五歲以上,用酒送下,忌食豬肉。
小兒五疳,不長肌肉,不思飲食,日漸黃瘦者,並宜服蘆薈丸。用蘆薈一錢,蕪荑一錢,去皮,青黛一錢,檳榔一錢,蟬殼二十個,宣黃連一錢,胡黃連半兩,麝香少許,豶豬膽一個。共為末,以豬膽汁為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五六七丸,十歲二三十丸,並用米飲湯送下。
小兒黃瘦,腹大,口臭,好食泥土,飲食不為肌膚,腹中嘗痛者,宜服肥兒丸。胡黃連、神麯、麥芽各一兩,使君子、木香各四錢,檳榔三個,蘆薈七錢,肉豆蔻半兩。共為末,黃米糊丸,如黍米大,薑湯送下。每服三十丸,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小兒五疳、八痢,面黃肌瘦,頭髮作縷,好食泥土,不思飲食者,並宜服保童丸,大蝦蟆一個,燒存性;皂角一挺,去皮核,燒存性;蛤粉二錢,水飛;麝香一錢,另研,共為末,黃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湯送下。
統治小兒疳症,取大蝦蟆,不拘幾個,放深缸內,取糞坑蛆蟲,淘淨,倒在內,任其自食,停五六日,待其瀉出宿糞。每一個,將砂仁半兩,捺入其腹,以線縫其口,倒掛陰乾,炙脆為末。
每末二兩,使君子肉一兩,白朮一兩,陳皮、山楂、麥芽、枳實、黃連、萊菔子各半兩,神麯作糊為丸,如黍米大,白滾湯下一錢,或五六分,量兒大小加減,此統治諸疳之仙藥也。
白話文:
標題:[疳疾]
內容:小孩患上的疳疾,大多數是因爲過量食用了甜膩的食物,這些食物在脾胃中停滯不化,長時間後就會轉變成疳疾。疳字的本義就是甜,因爲脾胃喜歡甜味,所有甜的東西都會進入脾胃。疾病與甜味結合,所以稱爲疳疾。這種疾病的症狀包括身體經常發熱,面容黃瘦,腹部膨脹,尿液如米湯般渾濁,頭髮變黃且乾燥,臉上常有白色斑點,噁心想吐,飲食無法轉化爲營養,頭部、臉部和頸部常常生出瘙癢的瘡疹。疳疾的大致情況就是如此,這些都是脾胃的問題。
脾胃首先受到傷害,然後影響到其他內臟,因此又有了五疳的名稱。在心爲驚疳,肝爲風疳,脾爲滾疳,肺爲氣疳,腎爲急疳。五疳分別由五臟所引發,但疾病的表現並不完全相同。具體來說,全身高熱,四肢無力,臉色黃赤,怕冷愛暖,口鼻乾燥,這是因爲驚嚇所致,也就是驚疳。搖頭揉鼻,眼睛白膜,常流淚,臉有黑斑,全身瘡癬,毛髮枯焦豎立,這是感受風邪所致,也就是風疳。
食物難以消化,愛吃泥土,腹部腫大有筋脈,頭髮稀疏,呼吸急促打哈欠,無樂想哭,腹瀉酸臭,這是因爲飲食不當所致,也就是滾疳。頻繁咳嗽,鼻頸生瘡,昏沉嗜睡,身體瘦弱,腸滑,四肢軟弱,面色蒼白,腹瀉膿血,這是因爲氣虛所致,也就是氣疳。腹瀉嘔吐,脫肛,身體高熱,手腳偏冷,飲食難進,病情已經危急,這就是急疳。
在五疳中,急疳是最難治療的,因爲它源於腎臟虛弱,土克水的緣故。總的來看,所有的疳疾都起源於脾胃,一旦脾胃虛弱,就不能生成其他臟器所需的元氣,從而導致各種病症的發生。治療方法主要爲健脾胃、消積滯、殺蟲。
在藥物方面,對於十歲以上,因疳疾導致的體弱多病的小孩,可以服用雞肉煎丸。將黃連、銀柴胡、蕪荑、川鶴蝨、秦艽、知母、紫芩、使君子等藥研磨成粉,以餵食大麻子的黃雞的肉製成丸藥,每日服用一定數量。對於十五歲以上的小孩,可以適當增加用量,空腹或睡前用麥冬湯送服,同時避免食用豬肉。
對於五疳導致的肌肉萎縮,食慾不振,日漸黃瘦的小孩,可服用蘆薈丸。將蘆薈、蕪荑、青黛、檳榔、蟬殼、黃連、胡黃連、麝香、豶豬膽等藥研磨成粉,以豬膽汁製成丸藥,每日服用一定數量,以米飲湯送服。
對於黃瘦,腹部腫大,口臭,喜歡吃泥土,飲食不吸收,腹部常痛的小孩,可服用肥兒丸。將胡黃連、神曲、麥芽、使君子、木香、檳榔、蘆薈、肉豆蔻等藥研磨成粉,以黃米糊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十粒,根據小孩年齡大小調整用量,以薑湯送服。
對於五疳、八痢,面容黃瘦,頭髮細弱,喜歡吃泥土,食慾不振的小孩,可服用保童丸。將大蝦蟆、皁角、蛤粉、麝香等藥研磨成粉,以黃米糊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三十粒,以米飲湯送服。
對於疳疾的小孩,可以將大蝦蟆放在深缸中,喂以糞坑中的蛆蟲,待其排泄完舊糞後,將砂仁塞入其腹中,縫合口部,晾乾後研磨成粉。將砂仁粉、使君子、白朮、陳皮、山楂、麥芽、枳實、黃連、萊菔子、神曲等藥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一定數量,根據小孩年齡大小調整用量,以白開水送服,這是治療各種疳疾的良藥。
2. 痘疹
小兒未生之前,積受胎中穢濁之毒,足十月而始生,五臟六腑,受毒已久,一時不能發泄,雖瘡癤疥癬之類,未必非胎中所受,然亦毒之在皮膚間耳。而臟腑積蘊,全然未動,必待天行時氣,運於下土,侵入人身,觸發其根,而後向之所受於十月中者,一齊而起。一兒出痘,群兒隨之,不論富貴貧賤,咸受一場之苦,改形易貌,輕重不齊,自幼至長,必生一次,故名之曰百□瘡焉。其未出之先,或時發驚悸者,心之症也。
呵欠煩悶者,肝之症也。面燥腮赤,咳嗽噴嚏者,肺之症也。乍涼乍熱,手足稍冷,而多睡者,脾之症也。惟腎在臟腑之下,不受穢濁,獨無其症。若未發而先腰痛者,必其腎氣不足,亦為毒所幹,俗謂之折腰痘。痘雖未出,而可卜其不治矣。故當天時行出痘之際,須要愛惜保護,必倍於平時而後可。
雖有可怒,不可驚嚇;雖有可撻,不可趕擊;雖有可責,不可罵詈;雖有暴熱,不可解脫;雖有甘肥,不可多喂。蓋驚嚇,則兒必震懼而傷其心;趕擊,則兒必傾跌而傷其腎;罵詈,則兒必忿悶而傷其肝;解脫,則兒必感邪而傷其肺;多喂,則兒必作瀉而傷其脾。五臟受傷,血氣已亂,而偶值出痘,必有變異,此非為父母者,有以致之耶。
然五者之中,惟傷脾傷腎,尤為利害。傷脾則瀉不止,痘必內縮;傷腎則血已凝,痘必變黑。內縮者,或可急補而克發之,變黑者必不能返之,而使紅活也。故苟能調護,則重者庶可以變輕,不善養者,則輕者或反至於變重,甚哉!保嬰之道,不可不知也。
且以痘疹之朝數言之,二日三日之間,始見微微才出,如粟米大,或黍米大,或綠豆大,員似水珠,光澤明□朗朗而勻者,上也;若如蟣子成簇,壯熱通手者,其□必繁,斯為下矣。四日五日之間,大小不一,根窠紅潤,累累堅實者,上也;若頂陷灰白,及軟不堅者,其勢必危,斯為下矣。
六日七日之間,顆顆肥健,淡紅光澤者,上也:若氣促口渴,腹脹不寬者,其毒必太盛,斯為下矣。八日九日之間,充足肥滿,色如蒼蠟者,上也;若寒戰悶亂,煩渴咬齒者,其毒必內攻,斯為下矣。十日十一日之間,當靨而不靨者,內氣必虛也。十二日十三日之間,瘡痂漸落,而瘢尤黯,或凹或凸者,氣血未勻也。
醫者視其朝數之或近或遠,毒氣之或淺或深,正氣之或虧或足,身體之或熱或寒,病勢之或輕或重,當隨其症而加減之,不可執一定之方,而治多變之疾也。大抵痘未出,喜微熱而微汗,痘既出,喜熱漸退,而汗止。身熱太甚,宜利小便,不可妄用發表之劑,一發表,則元氣易散,必成斑爛。
泄瀉未止急補脾胃,不可妄投收澀之劑,一收澀則毒不出,必發腹脹。自始至終皆宜以解毒為主,而兼之以活血理氣,終無誤病之失。凡看痘疹,先看小兒之大小、壯怯。或嬰孩一二三歲間,而形體瘦弱者,出痘雖稀,必須謹慎,縱毒氣淺薄,而元氣猶未足,使或卒患泄瀉,亦令危殆。若十歲前後,形體長大,出痘雖多,苟無他症,亦無所妨,以其元氣將實,足以勝之故也。
設有痢疾、下血、驚風、傷寒等候,則不論痘之未出已出,兒之或大或小,總歸於不治而已。不治之痘,人皆以歸腎變黑者當之。故凡有黑色者,莫不指之曰腎經痘也。而不知痘疹之中,惟黑者最難識。若初出時,隱隱有黑點,自三四朝至六七朝,其黑色如故,不見紅色,但如玄珠,而亦有光采者,名曰黑痘。不拘男女,如有此痘,必主非嘗之貴,與歸腎變黑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蓋歸腎變黑者,初出非不紅,至後反黑陷,醫者又當識之。
藥例
痘疹將出未出之際,身體壯熱無汗,乃腠理□□□宜疏解,以升麻、葛根起劑,佐以紫蘇、柴胡□□□類以疏其表,連翹、白芷、天花粉、甘草□□□□□毒,當歸、川芎、紅花以活其血,陳皮□□□□□□其氣,木通以行十二經絡。此用藥□□□則然也。
痘疹初出,一朝至四朝,若有微汗即去升麻□□□紫蘇、柴胡、防風解表之劑,若無汗仍用紫蘇、柴胡□□帶疏表,宜以白朮起劑,佐以白芷、連翹、天花粉、甘草、當歸、川芎、紅花、陳皮、枳殼、烏藥,以解其毒,活其血,勻其氣而已矣。此用藥於既出之後,則然也。
痘疹五朝至九朝,不用解毒之劑,宜以黃耆起劑,佐以白朮、人參,以補其里,不用當歸,但用川芎,以行血中之氣,少加木香以助之,仍用白芷、連翹、天花粉、甘草以解其毒。若身熱未解,宜以茯苓、木通清利小便。若或覺飽,仍用陳皮些少,以制人參;枳殼些少,以制黃耆。此用藥於發漿之際,則然也。
痘疹九朝至十三朝,瘡已回盡,宜用八物湯起劑,加天花粉、連翹、木通之□。若有餘熱,少加芍藥、黃芩,此用藥於已回之□則然也。
已上皆太平痘疹,故用此藥。
痘疹黑陷倒靨,乃必死之症也,而亦不可坐視。宜用無價散,以人貓豬犬四者之糞先曬乾,至臘月辰日,燒灰,研細,用熟蜜作餅子,白滾湯磨服。一歲一字,二歲一錢,三歲二錢,以意加減,即時變為紅活,無不神效。
或用人牙燒灰,入麝香少許,共研極細,蜜作餅子,以溫酒調下二三服。
或用小豬尾尖血三四點,研入冰片少許,新水調下。
或用鐵腳威靈仙一錢,炒為末,冰片一分,溫水調服,取下瘡痂,為效。
痘疹出不快,以蟬殼洗去土,曬乾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若不善酒,以白滾湯送下。
痘疹漿不足,以人參、黃耆各二錢,炙甘草、白朮各二錢,大棗五枚,肉桂五錢,用大米泔二盞,煎至半盞,溫服。若回不快,即於此方中,去桂、甘草,加五味五分,煎服。
痘疹入眼,用白蒺藜炒、炙甘草、羌活、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熟水調下。
或用黑狗耳,刺血滴入眼內,其瘡自散。
疱疹眼內有云翳,用輕粉、黃丹等分,以竹筒吹入耳內,左眼有翳,吹右耳,右眼有翳,吹左耳,內翳即退。或用瓜蒂根半錢,蛇退、蟬退各二錢半,為細末。用羊肝一兩,薄切數片,將藥末一錢,揉勻,用紙包,線系之於淘米水內,懸煮令熟,去紙,臨用湯下,日進二服。
痘疹不治有十
當靨不靨,或熱不熱,悶亂不寧,臥則哽氣,寒戰戛齒,大便泄瀉,譫語不止者,一不治也。瘡正出,而嘔吐瀉痢不止者,二不治也。大便下血,乳食不化,而脾虛者,三不治也。瀉血,而瘡爛無膿者,四不治也。大小便閉,目閉聲啞,瘡如灰色,無漿者,五不治也。面黑或臭,有黑氣者,六不治也。
口燥渴,小便澀,泄瀉不食者,七不治也。面目閉暗,矇昧無魂者,八不治也。頭面至胸,盡抓破碎,下半身雖好,或身熱引飲不止,足冷至膝者,九不治也。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腹脹氣促者,十不治也。
痘疹忌觸臭氣者十四
腋下狐臭氣,一也。溝渠濁惡氣,二也。房中淫液氣,三也。婦人經血氣,四也。諸般血腥氣,五也。酒醉葷腥氣,六也。硫黃毒藥氣,七也。麝香臊穢氣,八也。疫汗蒸濕氣,九也。誤燒頭髮灰氣,十也。魚骨諸臭氣,十一也。蔥蒜韭薤氣,十二也。烹煎油膩氣,十三也。
坑廁尿糞氣,十四也。凡此臭氣,有犯之者,立見變異。慎之!慎之!出痘之家,必須多用胡荽搗汁,和酒各處噴之,門戶牆壁,幃帳床榻,皆令噴過,甚能闢臭氣,此第一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