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6)

1. 嘔吐

如煨熟附子、丁香、乾薑之類,加姜炒黃連、人參、茯苓、蘇子、沉香、白豆蔻煎服。

,吞酸,吐酸

吞酸、吐酸,雖有吞吐之不同,而治法則一也。皆以抑肝火為主,而消痰順氣次之,大劑姜炒黃連為君,佐以半夏、青皮、茯苓、烏藥、檳榔以順氣消痰,加薑汁、竹瀝服之。或用吳茱萸三錢,黃連七錢,姜糊丸,名曰左金丸,蓋佐肺金以伐肝也。用滾湯送下三五十丸,不拘時服,甚效。此方兼治兩脅臌脹。凡治酸,必用吳茱萸,順其性而折之也。

凡此四症,皆禁用甘草,蓋甘能壅氣,又能發吐故也。

河間曰:吐症有三,氣、積、寒是也。上焦吐者,從乎氣,脈浮而洪,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痛,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從乎積,脈浮而長,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乃食與氣相併為積而痛,治當去其積,行其氣;下焦吐者,從乎寒,脈沉而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當通其秘,溫其寒,大便漸通,再用中焦藥和之而愈矣。

白話文:

嘔吐

像是用煨熟的附子、丁香、乾薑等藥材,再加入炒過的黃連、人參、茯苓、蘇子、沉香、白豆蔻一起煎服。

吞酸和吐酸,雖然吞和吐不一樣,但治療方法卻相同。都以抑制肝火為主,再輔以消痰順氣,大劑量的薑炒黃連作為主藥,輔以半夏、青皮、茯苓、烏藥、檳榔來順氣消痰,用薑汁、竹瀝送服。或者使用吳茱萸三錢、黃連七錢,做成薑糊丸,叫做左金丸,這是以肺金來制約肝火。用滾燙的開水送服三五十丸,不限時間服用,效果很好。這個方子也同時治療兩脅脹滿。凡是治療酸,都必須使用吳茱萸,順著它的藥性,再加以制約。

以上四種症狀,都禁止使用甘草,因為甘草會壅滯氣機,而且還會加重嘔吐。

河間先生說:嘔吐有三種情況,分別是氣、積、寒。上焦嘔吐,是因為氣機失調,脈象浮而有力,吃完東西就吐,想喝水,大便秘結,氣往上衝到胸部而疼痛,治療應該要降氣和胃;中焦嘔吐,是因為食積,脈象浮而長,可能是先嘔吐後疼痛,也可能是先疼痛後嘔吐,這是食物和氣機阻塞在一起形成積聚而疼痛,治療應該要去除積聚,疏通氣機;下焦嘔吐,是因為寒邪,脈象沉而遲,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小便清澈,大便秘結,治療應該要通利大便,溫暖寒邪,大便通暢後,再用治療中焦的藥物調和,就能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