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小兒

男子、婦人之病,可以問而知,可以切而得,斷死生,辨難易,審差劇,猶有所依據,而不至於大誤。若小兒懷抱之時,雖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學語,又不能指其所苦之處。欲診其脈,則骸骨短小,氣血未定,寸關尺將何以分?浮中沉,將何以定?雖有一指滾取三部之說,而終未得其部位,況至數急促,豈能以悉審之。大約八九至為平,五六至為遲,十一十二至為數,依稀彷彿之間而已。

白話文:

成年男女的疾病,詢問病症和把脈診斷,可以預測病情輕重和生死,辨別難易程度,判斷病情進展,還能根據這些依據推測病情。但是,對於年幼的兒童,他們即使有病痛,也無法表達,等他們學會說話後,也不能明確指出患處。想要把脈診斷,他們的骨骼短小,氣血尚未穩定,如何區分寸關尺?如何確定浮中沉脈?雖然有一指按診三部的說法,但始終無法準確定位,更何況脈象非常急促,難以仔細辨別。一般來說,八九次左右的脈搏算正常,五六次左右算遲,十一十二次左右算快,這些都只能憑感覺粗略判斷。

故啞科治療之難,每十倍於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脈,稍為可驗。其脈在食指外側,每一節為一關,三節為三關。男視其左,女視其右。有筋脈如絲,映於肉內,仔細視之。紫則為風,紅則為寒,青則為驚,白則為疳,黃則為脾困,青黑為慢驚,入掌則為內吊。

白話文:

因此治療兒童啞症的難度,通常是成人的十倍,更需要謹慎小心。其中,虎口上的脈象稍具參考價值。

這個脈象位於食指外側,每一個指節代表一個關口,總共三個指節就是三關。男童看左手,女童看右手。仔細觀察肉裡面是否有如絲般的筋脈。

脈色呈現紫色表示風邪,紅色表示寒邪,青色表示驚嚇,白色表示疳積,黃色表示脾氣虛弱,青黑色表示慢性驚嚇,脈象延伸進入手掌則表示內臟下垂。

若三關過度,為沉疴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雖然,醫者之治病,當多方求之,豈可執虎口之脈法,而盡小兒之諸病哉!必於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為預消之地。如小兒呵欠連綿,乃臟腑受邪,作病之漸也。

白話文:

如果手三關脈象異常,表示疾病已經嚴重。只有經驗豐富的中醫才能通過這個跡象發現疾病。雖然如此,醫生治療疾病時,應該從多方面探尋原因,只憑藉手三關脈診來診斷兒童的各種疾病,太過片面。必須在疾病尚未形成的時候就仔細觀察,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比如小兒頻繁打哈欠,是內臟受到邪氣,疾病逐漸形成的徵兆。

若面赤則知其為風熱,而瀉肝之劑可以先服;面青則知其為驚風,而治驚之劑可以先服;面黃則知其為脾虛,而補脾之劑可以先服;多睡則知其為內熱,而清熱之劑可以先服;口中氣熱則知其為傷風,而疏風之劑可以先服。皆當隨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發而後用藥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

白話文:

如果臉色發紅,表示風熱入侵,應先服用疏肝藥。

如果臉色發青,表示驚嚇,應先服用安神藥。

如果臉色發黃,表示脾虛,應先服用補脾藥。

如果多睡,表示內熱,應先服用清熱藥。

如果口中氣息發熱,表示受風,應先服用疏風藥。

所有這些情況都應根據症狀,及時治療,不要等到問題嚴重後才用藥。對於無法治癒的疾病,尤其不能忽視。

小兒腮上有赤脈,囟腫及陷者,一不治也。魚口氣粗,齧齒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熱不退,三不治也。臍風撮口,鎖肚吊腸者,四不治也。風攻頤頷,唇項腫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六不治也。咳喘喉痛,七不治也。四肢虛浮,八不治也。胸高而突,九不治也。

白話文:

小兒腮部出現紅脈,囟門腫大或凹陷,無法治癒。

呼吸粗重、牙齒咬人的,無法治癒。

冷汗如雨下,痰熱不退,無法治癒。

臍風導致嘴巴抽搐、肚子痛、絞腸,無法治癒。

風邪侵襲下巴、頸部,導致脣部和頸部腫硬,無法治癒。

鼻孔變黑,無法治癒。

咳嗽、喘鳴、喉嚨痛,無法治癒。

四肢浮腫虛軟,無法治癒。

胸部高聳突出,無法治癒。

五軟五硬,十不治也。凡見此等之症,即當去矣。苟不知幾而復藥之,則病者之死,雖不由於我,而我亦何有辭於彼哉!大凡小兒之病,有嘗多者,不得遂其欲,則易怒而啼,故肝病嘗多;飲食不知節,雖飽而猶求食,故脾病嘗多;心神未定,聞響易驚,故驚病嘗多;肌膚柔嫩,腠理未密,故風病嘗多;性喜吮乳,甘味停積,而又易感風熱,故痰病嘗多。治兒之病,審其所嘗多者,酌而施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了五軟五硬的症狀,那就十有八九是治不好的了。遇到這樣的病症,醫生應該馬上停止施治。如果醫生不知道病情的嚴重性而繼續用藥,那麼即便病人的死亡並非由醫生造成的,醫生也難以推卸責任。

一般來說,小兒疾病有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 肝病: 孩子容易發怒和哭鬧,是因為他們經常得不到滿足。
  • 脾病: 孩子經常吃東西,即使吃飽了也還會想吃,這是因為脾胃失調。
  • 驚病: 孩子容易受驚嚇,這是因為心神不穩定的緣故。
  • 風病: 孩子肌膚柔嫩,腠理不密,容易受風寒侵襲。
  • 痰病: 孩子喜歡吸吮乳汁,容易積聚甜味,再加上容易受風熱影響,因此容易生痰。

在治療小兒疾病時,醫生應當仔細分辨孩子屬於哪種類型的疾病,然後再對症施治。

以己之意,探病之情,亦庶乎用藥之無誤也。然此數種,雖或嘗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縱有他症,嘗兼抑肝和脾之劑為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得心應手,要不可以言求也。

白話文:

根據自己的意思,探究病人的情況,才能妥善用藥。然而這幾種情況,雖然有時會有,但肝脾疾病特別多,即使有其他症狀,也建議同時加減抑肝和健脾的藥物。這需要醫者用心體悟,無法透過言語完全說明。

2. 胎熱胎寒

胎熱之症,面赤眼閉,五心煩熱,大小便不通,乳食不進,啼叫不止,嘔血尿血,或生下遍體皆黃,凡若此者,皆謂之胎熱。蓋因其母受胎之後,不忌辛熱之味,或好飲酒,或好沐浴,或不節房事,或感冒風熱,兒在母腹,積受熱邪,故成此症。必以清熱之劑為主治也。

白話文:

胎熱症狀:

  • 臉紅、眼睛閉不上
  • 手心、腳心、胸部、腋下發熱
  • 大小便不通暢
  • 不肯吃奶
  • 一直哭鬧不止
  • 出現嘔血或尿血
  • 出生後全身發黃

胎熱成因:

母親懷孕後,飲食上不忌口,吃了太多辛辣、燥熱的食物;或是嗜愛飲酒、頻繁洗澡、過度房事,或感冒受了風寒導致身體發熱,這些都會導致胎兒在母體內累積熱邪,引發胎熱症狀。

治療方法:

以清熱降火的藥物為主,治療胎熱症狀。

胎寒之症,面色青白,四肢逆冷,大便清黑,小便不禁,腹疼氣痛,盤腸內吊,或生下又感外風,不時寒戰,凡若此者,皆謂之胎寒。蓋因其母受胎之後,不忌生冷,或外著寒邪,或平素稟氣寒冷,兒在母腹,呼吸母氣,久受積寒,故成此症。必以溫熱之劑為主治,可也。

白話文:

胎寒的症狀:面色蒼白,四肢冰冷,大便稀黑,小便失禁,腹痛腹脹,腸子絞在一起,或者出生後受到外風,時常發冷,凡是這樣的,都叫做胎寒。這是因為母親受孕後,不忌口吃生冷食物,或者受到外來的寒氣,或者平時體質就偏寒,孩子在母腹中,吸取母親的氣息,長期累積寒氣,所以形成這種症狀。治療這種症狀,必須以溫熱的藥物為主。

凡治此二症,小兒不宜服藥,當大劑濃煎,令其母食後,捏去宿乳,服藥少頃,乳之。蓋因胎中受病,故於乳中過藥,得於內者,亦從其內治之,不離母氣,則藥易應故也。

藥例

白話文:

治療這兩種疾病,小兒不適合直接服藥。應採用大量的藥材濃煎,讓產婦服下後,捏出舊奶,稍等一會兒再哺乳。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受了病,所以透過母乳將藥物傳遞給孩子。這樣,藥物從內部治療疾病,且母子的氣息相通,因此藥效容易顯現。

胎熱,以生地為君,赤芍、當歸、川芎、丹皮、黃連、山梔、連翹、犀角、澤瀉、豬苓、赤苓、天花粉、木通、生甘草之類為佐。

白話文:

胎熱時,以生地皇為主藥,赤芍藥、當歸、川芎、丹皮、黃連、山梔子、連翹、犀牛角、澤瀉、豬苓、赤苓、天花粉、木通和生甘草等作為輔助藥。

胎寒,以熟地為君,當歸、川芎、酒炒白芍、大小茴香、木香、乳香、沒藥、官桂、熟附子、炙甘草之類為佐。

白話文:

胎寒的治療,以熟地黃為君藥,佐以當歸、川芎、酒炒白芍、大小茴香、木香、乳香、沒藥、官桂、熟附子、炙甘草等藥材。

二症必用四物湯起劑者,何也?蓋血以養胎,胎中受病,大抵皆血之使然,故不離乎血分之藥也。

白話文:

對於這兩種症狀,為什麼一定要用四物湯作為起始的藥方呢?這是因為:

  • 胎兒的生長發育需要血液的滋養。
  • 胎兒在母體內生病,通常都是血液異常造成的。
  • 因此,治療胎兒疾病的藥物離不開與血液相關的藥材。

3. 臍風撮口

臍風撮口,總為一病,未有臍風而不撮口,未有撮口而不臍風也。患此病者,九死一生。蓋臍命根也,臍為風所入,命根絕矣。而可以得生乎,求其所屬之經。乃心脾之症也,開口屬心,閉口屬脾。風入於臍,先流於脾,由脾而上傳於心,心為邪所客,故口不能開而頻撮也。

白話文:

肚臍絞痛和嘴角痙攣,往往是同一個病症,從沒有隻出現肚臍絞痛而沒有嘴角痙攣,也沒有隻出現嘴角痙攣而沒有肚臍絞痛的情況。患上這種病的人,存活的機會很低。肚臍是生命之源,肚臍受到風寒入侵,生命之源就會斷絕。但要治療這種病,必須找出它所屬的經絡。這是由心脾兩經引起的病症,嘴角張開屬心,嘴角閉合屬脾。風邪入侵肚臍,首先流入脾經,再由脾經上傳至心經,心被邪氣侵犯,所以嘴巴無法張開而頻頻痙攣。

其發搐者,風使之也。究其病之所由成,有內因外因之異。蓋臍帶繫於胞,必其所生之時,其母先感風邪,遺其邪於小兒,謂之胎風,其驚搐者,謂之胎驚。病從內得,故曰內因。其或斷臍之後,包裹失於周密,被窩風入,未及六七日,而臍帶已脫,必成此症。病由外得,故曰外風。

醫者又以艾灸其臍,徒苦之耳,竟何益哉?欲求一生於萬死之中,惟下之而已矣,外此更無餘法。

藥例

白話文:

抽搐的原因是風邪造成的。探究病因的來源,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如果是臍帶連接在胎盤上,那麼在母親生下孩子的時候,如果母親先感到了風寒之邪,這些邪氣就會遺傳給孩子,稱為「胎風」,而導致孩子抽搐的,稱為「胎驚」。這種病是從母親體內得來的,所以稱為內因。如果是剪斷臍帶後,包裹不夠嚴密,被窩中的風寒之邪侵入,在不到六七天內,臍帶就脫落,必定會導致這種疾病,稱為「外風」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

大法即以小兒脫下臍帶,洗淨,先以水煎至五六沸;去帶,入牙皂、殭蠶、穿山甲、麻黃、防風、荊芥、甘草、半夏、南星之類,又煎五六沸;入生大黃,略煎一二沸;澄清,入麝香末少許,薑汁、竹瀝調勻,余徐以匙灌下。若得通利,即有三四可生,不然必死。其臍上以生南星末封之,亦可以追去徐風。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這樣做的:用小孩子的臍帶,清洗乾淨,先用清水煎到五六沸。取出臍帶,放入牙皁、僵蠶、穿山甲、麻黃、防風、荊芥、甘草、半夏、南星等藥材,再煎五六沸。加入生大黃,稍微煎一兩沸。將藥液過濾澄清,加入麝香粉末少許、薑汁、竹瀝調勻,剩下的藥液用湯匙慢慢灌服。如果服藥後能通利大便,有三四成就可能活命,不然必定會死。將南星磨成粉末敷在臍帶上,也可以幫助祛除殘留的風寒。

或用牛黃三四釐,麝香半分,為細末,薑汁、竹瀝調之,滴入口中,亦可。若口噤不開,以南星為君,麝香為佐,研細,擦其齦,自開。

白話文:

也可以使用三四釐牛黃和半錢麝香,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竹瀝調和後,滴入口中。如果嘴巴緊閉無法打開,可以將南星作為君藥,麝香作為佐藥,研磨成細粉,擦拭牙齦,就能自行打開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