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2)

1. 臌脹,水腫

凡治此病,切不可用甘草,而諸藥之中,必多用生薑皮煎服。

水腫之病有因臌脹而得者,有不因臌脹而得者,皆視其眼下高起如臥蠶者,必發此病也。論大法,亦宜實脾利水寬臌法濕順氣。然病勢至此,則水氣用事,真氣無權,正如一國之中已為大寇所據而為之君者,既失其地方,且以君子之道勸之,徒激其怒耳,於事竟何益哉。必以大兵臨之乃能濟事。

雖城郭宮室之美,人民庶物之富,不無大壞,而猶不失其故土,亦可以招集叛亡,復其舊業,而宗社血食或可保也。何以異於是乎?故實脾利水之劑,雖曰穩當,而未能速應,必先用甘遂、芫花、葶藶、大戟之類,開通水道,使從大小便一齊而出,如大禹治水,掘去壅塞,順流而下,始能底績,待其水下之際,時時與米湯飲之。

則病人不至眩暈,水既下盡,然後以參、朮、茯苓、大棗煎湯,徐徐服下,服數劑之後,更以八物湯作丸子服之,則庶乎其可也,然此亦求一生於萬死之中耳,至於死生存亡猶未可保。醫者以活人為心,故不能不曲為之所,豈真以是病為易治,而輕試其手哉。

水腫病不問年月遠近。

用大戟、當歸、陳皮各一兩,銼碎,水二升,煮七分,頓服。當利下二三斗,至重不過再服。此方亦治血臌。

水氣遍身浮腫,氣促坐臥不安。

用牽牛二兩,微炒,搗末,以烏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蔥白一握,煎十餘沸,去渣,空心分為二服,水從小便中出。

總治水腫,看何經加藥。

葶藶,川椒,雄黃,澤瀉,芫花(醋浸,炒),大戟,甘遂,赤茯苓,桑白皮,穿心,巴戟(各一兩),為末,每用一兩,水浸,煎八分,空心溫服,小便多為效。加藥之法,須看何經,從陰腫起,其根在腎,加澤瀉一兩;從腹腫起,其根在肚,加川椒一兩;從口唇腫起,其根在小腸,加巴戟一兩;從面腫起,其根在脾,加桑白皮一兩;從脅腫起,其根在骨,加甘遂一兩;從頂腫起,其根在膈,加茯苓一兩。仍審其虛實加減,忌食雜物。

所謂加藥者,一劑之中,再加一兩也,須活法用之。

白話文:

治療臌脹、水腫,絕對不能使用甘草,而所有藥物中,一定要多用生薑皮煎服。

水腫的成因,有的是因為臌脹導致的,有的則不是。但凡眼瞼下部隆起像蠶寶寶一樣的人,就一定會發病。總的治療原則,應該以健脾利水、消除臌脹、利濕通氣的方法為主。然而,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水氣已經盛行,正氣衰弱,就像一個國家被強敵佔領,國君失去了領土,再用君子的道理去勸說敵人,只會激怒敵人,毫無益處。只有用強大的力量才能解決問題。

即使城郭宮室再精美,人民財物再豐富,一旦遭受重大損失,卻仍然保住了自己的領土,還是可以招回叛逃的人民,恢復舊業,宗廟社稷或許還能保住。這和治療水腫何其相似!所以,雖然健脾利水的方法穩妥,但見效慢,必須先用甘遂、芫花、葶藶、大戟等藥物,疏通水道,讓水液從大小便一起排出,就像大禹治水一樣,疏通阻塞,順流而下,才能取得成效。在排水過程中,要時常給病人喝米湯,以免病人頭暈。水液排盡後,再用人參、白朮、茯苓、大棗煎湯,慢慢服用。服用幾劑後,再用八物湯製成丸藥服用,這樣效果會好一些。但這也是在萬死中求一生,生死存亡難以預料。醫生以救人為本,所以不得不這樣去做,難道真認為此病容易治癒,而輕易嘗試嗎?

水腫病不管發病時間長短。

可用大戟、當歸、陳皮各一兩,切碎,加水二升,煎煮至七分,一次服下。會導致大小便排出二三斗,最重也不過再服一次。此方也治療血臌。

全身浮腫,呼吸急促,坐臥不安。

可用牽牛二兩,微炒,研磨成粉,用烏牛尿浸泡一夜,早晨加入蔥白一把,煎煮十幾沸,去渣,空腹分二次服用,水液會從小便排出。

治療水腫,要根據腫脹部位所在的經絡加藥。

葶藶、川椒、雄黃、澤瀉、芫花(醋浸,炒)、大戟、甘遂、赤茯苓、桑白皮、穿心蓮、巴戟(各一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兩,用水浸泡,煎煮至八分,空腹溫服,小便增多即見效。加藥的方法,要根據腫脹部位所在的經絡而定:從陰部腫起,根在腎,加澤瀉一兩;從腹部腫起,根在脾胃,加川椒一兩;從口唇腫起,根在小腸,加巴戟一兩;從面部腫起,根在脾,加桑白皮一兩;從脅肋腫起,根在骨,加甘遂一兩;從頭頂腫起,根在膈,加茯苓一兩。還要根據虛實情況增減藥量,忌食雜物。

所謂加藥,就是在一個處方中,再加一兩藥物,必須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