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8)

1. 瘡瘍

經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則瘡瘍之疾,非外得也。而昔人列之為外科者,以形症在外,非若內症之無形可見也。然外之所成,皆內之所發,未有不由臟腑而出者,其可視以為外病,而忽之乎!瘡瘍之中,癰疽為甚,而大疔之毒,尤甚於癰疽。故治大疔者,十活其一二;治疽者,十活其五六;治癰者,十活其八九。

白話文:

醫書上說:各種疼痛、搔癢和皮膚潰瘍,都與心火有關。因此,皮膚潰瘍疾病,並非外在因素造成的。過去的人將皮膚病歸類為外科疾病,是因為它的症狀外顯,不像內科疾病那樣無法看見具體的形狀。但是,外在的疾病都是由內在因素引發的,沒有不是從臟腑裡面發出來的。難道我們可以因為它是外在疾病,就輕視它嗎?在皮膚潰瘍中,癰疽是最嚴重的,而大疔的毒性又比癰疽更厲害。所以,治療大疔的,十個病人只能救活一兩個;治療疽的,十個病人可以救活五六個;治療癰的,十個病人能救活八九個。

惟毒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然果何以辨其癰疽與大疔也哉?亦視其腫之高下,地之廣狹,脈之浮沉而已。蓋癰者,壅之義也。氣血為毒所壅瘀而不行,故發而為癰也。其初發之時,必灑淅惡寒,而身微熱,多生於背與項。在背之上部,或左或右,為上搭手;在背之下部,或左或右,為下搭手。

白話文:

毒性的嚴重程度不同,所以治療的難易程度也不同。那麼,怎麼區分癰疽和大疔瘡呢?看病竈的腫脹高低、範圍大小、脈象浮沉。

癰,是「壅塞」的意思。氣血被毒素阻塞停滯不流通,所以發作為癰。一開始發作時,必定會出現畏寒發抖的症狀,而身體有點發熱,多發於背部和頸項。在背上部,無論是左邊或右邊,稱之為「上搭手」;在背下部,無論是左邊或右邊,稱之為「下搭手」。

以其手之可搭處,故俗以名焉。其在背之中心,當肺俞之處者,謂之正發背;生於頸上者,謂之對口癰。比之上下搭手,為尤毒也。凡癰皆焮然而腫高,其勢高大,其根不甚深。乃六腑所發,從乎陽也。疽者,阻之義也。氣血為毒所阻,滯而不行,故發而為疽也。其初發之時,亦灑淅惡寒,先覺麻癢,如㾦癗之狀,按之內實,手推不能動,亦多發於背腰肩髃之間,及小腹胸旁。其發於股足間者,名附骨疽焉。

白話文:

因為這種腫瘤生長在用手可以按到的地方,所以人們通常這樣稱呼它。長在背部正中央、靠近肺俞穴的地方的,叫做正發背;生長在脖子上的,叫做對口癰。相比上面下按手的位置,更加毒害。所有的腫瘤都又紅又腫,體積很大,但根部不是很深。因為它們是由六腑發出的,屬於陽證。疽,阻礙的意思。氣血被毒氣阻礙,停滯不暢,因此發作形成疽。疽發作初期,也會發燒惡寒,先出現麻癢感覺,像疥瘡的症狀,按上去裡面有硬塊,用手推不動,也多發於背部、腰部、肩部、頭部兩側,以及小腹、胸腔兩側。生長在股骨之間的,叫做附骨疽。

凡疽腫不甚高,勢不易大,而其根反深,惟發於背心,及腿足者,為最重。乃五臟所發,從乎陰也。疔者,釘之似也,猶釘之在木,拔之不能出,搖之不能動,其根至深,其毒至重,其頭至硬。其初發之時,反不知痛癢,但覺麻木,外雖如麻,而里則如瓜,及其勢盛,則痛苦異常,應心入膽而不可忍。乃五臟六腑之火,煅煉已久,併合於一處而生者也,多見於面部骨節之間。

白話文:

所有膿腫如果沒有很高的突起,不像會長很大,但是它的根基卻很深,特別是長在背部、胸部、腿部和腳部最為嚴重。這是五臟發作的徵兆,是由陰氣而生。

疔瘡,就像釘子一樣,好像釘子釘在木頭上,拔不出來,搖晃也不動,它的根基極深,毒性極重,頭部極硬。它在剛開始發作時,反而沒有疼痛或搔癢的感覺,只覺得麻木。外面雖然像麻,裡面卻像瓜,等到病情嚴重時,疼痛異常,蔓延到心膽,令人難以忍受。

疔瘡是五臟六腑之火長期灼燒,聚集在一處而形成的,多見於面部骨節之間。

而究其毒之所從來,多由於飲食服餌之中。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凡肥甘厚味,炙煿煎熬之物,最能助火。嗜味之人,恣供口腹,而又醉之以酒,勞之以色,脾土於是乎燥烈,腎水於是乎枯竭。積之既久,流於五臟,布於六腑,火鬱而不散,乘其氣血所虛之處而發之。

白話文:

探究毒瘡的根源,主要來自飲食和服藥。中醫經典《內經》說:「過度食用膏粱厚味,會引發大疔瘡。」所有肥膩甜美、烤炙煎炸的食物,最能助長體內火氣。嗜好美味的人,縱情滿足口腹之慾,又沈迷於酒色,脾胃因此變得燥熱,腎水也日漸枯竭。長年累積下來,火氣流竄至五臟六腑,鬱積難散,趁虛而發,在氣血虧虛之處爆發成毒瘡。

根抵於內,而煩熾於外,其毒尤甚於鴆鳥,試割其肉以飼雞犬,立見其斃,此大疔之所以多死也。若大似疔而非疔者,則但以腫毒治之,而無大害矣。然三者之脈,何以辨之?蓋浮而數者,毒氣在表,故知其為癰;沉而數者,毒氣在裡,故知其為疽;若沉而又沉,數而弦急者,必疔也。此皆有形之可見,而治之難易,猶可因其症而施之。

白話文:

根源在體內,而煩躁急迫在外,這種毒比鴆鳥的毒更厲害。如果將這種毒瘡的肉割下來餵雞狗,雞狗會立即死亡,這是大疔瘡死亡率高的原因。如果腫大類似疔瘡但並不是疔瘡的話,只用治療腫毒的方法來治療,就不會有大的危害了。然而,這三種類型的瘡,如何區分它們的脈象呢?一般來說,浮脈而且脈數的,毒氣在表,所以知道是癰瘡;沉脈而且脈數的,毒氣在裡,所以知道是疽瘡;如果沉脈又很沉,脈數又急弦的,肯定是疔瘡。這些都是有形可見的,而治療起來難易也不同,可以根據它們的症狀來對症施治。

至於腸癰、腹癰、肺癰之類,皆為內癰,其狀與癥瘕痞癖無異者。苟或以為內科之症,而進以削堅破結之劑,如三稜、蓬朮、阿膠之類,所治非其所患,幾何而不殞人之命也。然必何如而可以知其為內癰耶?蓋內癰之症,體膚甲錯,而緊急如版,按之有塊,而根則堅牢,外無紅腫之色,內多疼痛之苦,身雖無熱,而脈氣反數。經曰: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

白話文:

至於腸癰、腹癰、肺癰這類病變,都是內部生膿,它們的症狀和癥瘕痞癖等疾病很相似。如果誤以為是內科疾病,而使用消硬散結的藥物,比如三稜、蓬朮、阿膠之類,那治療的目標與病人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很快就會危及病人的生命。那麼,怎麼才能知道是內部生膿呢?一般來說,內部生膿的病症是:身體的表皮硬結如甲殼,緊繃得像木板,按壓時能摸到硬塊,而且根部牢固,外面沒有紅腫的顏色,但裡面疼痛難忍,身體雖然沒有發熱症狀,但脈搏跳動次數卻增多。醫書上說:脈搏跳動次數增多但身體沒有發熱,說明裡面有膿腫。

若夫癥瘕痞癖,則豈有此等之症與脈哉!此特論內癰之大略耳。而肺癰、腹癰、腸癰之狀,又何如耶?蓋肺為五臟之華蓋,其位最高,而癰生於肺,則上膈滿悶,口吐膿血,腥穢之氣,不可近人。其始得於肺痿不治,故結而為癰也。腹居中宮,脾胃之位也。而癰生於腹,則中脘並結,騰騰而痛,飲食減於平時,噁心生於飲後,小便短澀,時覺惡寒者是也。至於腸癰,雖在於腹,而實繫於腸。

白話文:

至於癥瘕痞癖這些疾病,難道จะมี這樣的情況和脈相嗎?這只不過大致論述內癰罷了。那麼肺癰、腹癰、腸癰的症狀又是怎樣的呢?肺包覆著五臟,位置最高,如果癰生在肺部,就會胸悶氣塞,口吐膿血,腥臭難聞,無法靠近患者。這種情況最初是由於肺痿得不到治療,所以積聚成癰。腹位於身體中間,是脾胃所在。如果癰生在腹部,就會腹中結塊,疼痛難忍,飲食量減少,飯後噁心,小便短赤,時時感到怕冷。至於腸癰,雖然位於腹部,但實際上與腸相連。

其為病也,盤腸絞痛,內氣交攻,而不能通暢。生於小腸,則小便不利,或反滲於大腸,以作瀉;生於大腸,則大便閉塞而糞或從小腸出。其出也,痛楚非常,欲死不死,欲生不生,故患此癰者多死。診其脈則弦數而芤,見於寸口,則謂之肺癰;見於關部,則謂之腸癰、腹癰,《脈經》曰: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之腸里癰。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腸子絞痛,體內氣血淤堵不通。如果發生在小腸,小便就不通暢,或者流向大腸,引起腹瀉;如果發生在大腸,大便就會塞住,糞便甚至可能從小腸排出。糞便排出時,疼痛難忍,生不如死,所以患有這種膿腫的人大多會死亡。把脈的話,脈象會又緊又快又滑,如果出現在寸口,就叫做肺癰;如果出現在關部,就叫做腸癰、腹癰。《脈經》裏說:「寸口脈滑,表示胸中有積血;關部出現脈滑,說明腸道里有膿腫。」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觀此,則可以辨三者之癰也。大法瘡瘍之在外者,初發無如一灸,艾煙一透,其毒立散。若延至六七日,則不可灸矣。毒之淺者點之,毒之深者決之,毒之尤深而針刀所不及者,則烙之。未成膿,則用化毒之劑;既成膿,則用托裡之藥;膿既潰,則一於補而已矣。若夫癰之在內者,艾煙不能入,刀針不能加,則惟以化毒等藥,令其膿於大便中出,亦庶乎其可生也。此皆難治之症,故歷言之,其餘之毒,吾亦何暇於遍論耶!

藥例

白話文:

根據上述說法,可以區分三種類型的癰瘡。

治療外部癰瘡時,首選針灸。艾灸的艾煙穿透患處後,毒氣就能立即消散。如果拖延到六七天,就不能再針灸了。對於毒氣較淺的,可以點刺放血;對於毒氣較深的,可以用刀針切開;對於毒氣最深的,針刀都無法觸及的,可以用烙鐵灼燒。膿未形成時,使用化毒的藥物;膿液形成後,使用引膿外出的藥物;膿液潰破後,只需補養身體即可。

對於內部癰瘡,艾灸的煙氣無法進入,針刀也無法觸及,只能使用化毒等藥物,讓膿液通過大便排出,這樣纔有康復的可能。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病症,所以我詳細說明瞭它們的治療方法。至於其他的毒症,我就不再一一討論了。

背上癰疽,屬太陽經。未成膿之始,宜解毒發散,以羌活為君,防風、紫蘇、獨活、金銀花、當歸、川芎、連翹、殭蠶、蟬殼、皂角刺、穿山甲、白芷、甘草為佐,加蔥頭煎服,送下蠟礬丸四五十粒。既成膿之時,宜護心托裡,以羌活為君,黃耆、甘草、金銀花、連翹、白芷、當歸、川芎之類為佐,少加官桂煎服,送下蠟礬丸百粒。

白話文:

背部的癰疽,屬於太陽經。在未化膿時,應使用解毒發散的藥物,以羌活為主要藥材,輔以防風、紫蘇、獨活、金銀花、當歸、川芎、連翹、殭蠶、蟬殼、皁角刺、穿山甲、白芷、甘草等藥材。加入蔥頭煎煮,服用後再吞服四十到五十粒蠟礬丸。

當化膿後,應使用護心託裡的藥材,以羌活為主要藥材,輔以黃耆、甘草、金銀花、連翹、白芷、當歸、川芎等藥材。加入少量官桂煎煮,服用後再吞服一百粒蠟礬丸。

凡瘡瘍皆火也,而反用官桂者,何也?蓋氣血得寒則斂,得熱則行,故以為血導,使毒氣自內發外,不停蓄於中也。此特其總方耳。然在上在中在下,皆各有引藥,如上搭手,則加升麻;下搭手,則加酒炒黃柏;其對心者,則加大劑麥門冬以護心;當肺俞之處者,則加桔梗、玄參。要當以意參之。

白話文:

所有的瘡瘍都是由火氣引起,但為何要用肉桂這種溫熱藥物治療?那是因為氣血遇到寒冷就會收斂,遇到熱氣就會運行,所以使用肉桂作為通血藥,讓毒氣從內部排出體外,不再停留在體內滋生。這只是治療的總方而已。然而,根據瘡瘍在身體上的位置(上、中、下)的不同,都有各自需要添加的藥物,例如:

  • 瘡瘍在上搭手(肩部)位置,則加入升麻。
  • 瘡瘍在下搭手(腿部)位置,則加入酒炒黃柏。
  • 瘡瘍在心臟對應的位置,則加入較大劑量的麥門冬以保護心臟。
  • 瘡瘍在肺腧穴附近,則加入桔梗和玄參。

總之,在使用中醫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些藥物。

癰疽已潰,以大補氣血為主,黃耆、當歸二味,為氣血之君,佐以人參、茯苓、甘草、川芎、芍藥、地黃為佐,加糯米一撮,大棗十枚,煎服,送下長肉丸。凡瘡瘍補劑,禁用白朮。白朮雖補,大能作膿,故不用也,惟痘科不禁。

白話文:

癰疽潰爛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黃耆、當歸為補氣補血的要藥,加上人參、茯苓、甘草、川芎、芍藥、地黃輔助。另外加入一撮糯米和大棗十枚,煎服,服用時配上大肉丸。

對於所有瘡瘍的補益劑,都不能使用白朮。雖然白朮有補益作用,但它會導致膿液產生,因此不能使用,只有治療痘痘的藥方可以例外。

蠟礬丸,黃蠟十兩,熔化,入飛過明礬末五兩,攪和,投水中,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大能護心,使毒氣不入,即以煎藥送下。

白話文:

蠟礬丸

材料:

黃蠟 10 兩,融化

粉末狀明礬 5 兩(已加熱升華過)

做法:

將融化的黃蠟倒入明礬粉末中攪拌均勻。

將混合物倒入水中,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用藥方法:

每次服用 100 顆,可以強力保護心臟,防止毒氣入侵。

用煎煮好的藥物送服。

長肉丸,黃蠟一斤,熔化,入乳香、沒藥、血竭末各二兩,象牙末四兩,攪和,投水中,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一日二服,即以煎藥送下。

白話文:

製作肉丸的方法:

取黃蠟一斤,加熱融化後,加入乳香、沒藥、血竭末,各二兩;象牙末,四兩。把這些材料攪拌均勻,然後倒入水中,搓成像綠豆大小的丸子。

使用方法:

每次服用 100 粒肉丸,每天服用兩次,用正在服用的湯藥送服。

頭癰近喉,毒氣略入,即為不救,尤其可畏之甚者。必半決之,方能救療。以羌活為君,升麻、玄參、桔梗、白芷、天花粉、瓜蔞仁、黃芩、金銀花、連翹、甘草、皂角刺之類為佐。瘡瘍潰後,方可施補,而亦不宜用峻補之劑,以其近於喉,恐生痰閉塞也。

白話文:

長在喉嚨附近的頭部癰疽,如果毒氣稍微進入喉嚨,就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尤其是最令人畏懼的狀況。一定要切開一半,纔能夠救治。以羌活為主藥,升麻、玄參、桔梗、白芷、天花粉、瓜蔞仁、黃芩、金銀花、連翹、甘草、皁角刺等藥材為輔助。等瘡瘍潰爛之後,纔可以使用補藥,但也不宜使用強力的補藥,因為靠近喉嚨,恐怕會產生痰液阻塞。

癰疽圍藥,必露其頭,而四圍紅腫之外,無不塗之,使毒只從頭上出。宜以人中黃為君,大黃、五倍子、小粉灰、白及、白蘞、黃柏、寒水石、麝香為佐,共為細末,好醋調敷。痛甚者,以人中黃白、益母草等分為末,將蓖麻子肉數粒搗爛,加生蜜或雞子清,調敷,其痛立止。

白話文:

治療癰瘡的敷藥,一定要讓瘡頭顯露出來,四週紅腫的地方都要塗抹藥物,讓毒素只能從瘡頭排出。可以使用人中黃為主藥,大黃、五倍子、小粉、白及、白芷、黃柏、寒水石、麝香等為輔藥,研成細末,用好醋調和敷在瘡口上。如果疼痛嚴重,可以使用等份的人中黃、白芷、益母草研成細末,加入搗碎的蓖麻子幾粒,再加入生蜂蜜或雞蛋清調和敷上,疼痛可以立即停止。

諸腫毒,初生於下部者,可一下而愈。以瓜蔞半個、連皮搗碎,槐花三錢,大黃三錢,煎服,得快利,其腫立消。此方治橫弦及乳瘡最妙。乳瘡加橘葉,橫弦加黃柏,分飢飽服之。

白話文:

各種腫毒,剛開始長在下半身的,都可以一次性治好。用半個絲瓜,連皮一起搗碎,加上三錢槐花、三錢大黃,煎服,拉肚子後,腫脹就會立刻消失。這個方子治療橫弦和乳瘡特別有效。乳瘡加橘葉,橫弦加黃柏,分開在飢餓和飽足時服用。

附骨疽,在富貴者,多是厚味炙煿及酒後行房,流毒於陰經所致。其在勞苦之人,必嘗乘酒入水,血瘀於骨節之間故耳。若未成膿宜大劑牛膝、黃柏為君,佐以當歸梢、川芎、赤芍藥、生地、獨活、皂角刺、白芷、金銀花之類,加官桂、附子為嚮導,水酒煎服。已成膿者,宜烙之,既烙之後,而加以調補,可也。

白話文:

附骨疽,在富貴人家多見,多由於大吃大喝、嗜好烤炙食物,以及酒後房事,導致邪毒入侵陰經所致。在勞苦之人中,則多因飲酒後入水,導致血瘀在骨節之間而發病。

如果尚未化膿,宜用牛膝、黃柏為主藥,佐以當歸梢、川芎、赤芍藥、生地、獨活、皁角刺、白芷、金銀花等,再加入官桂、附子作為引導藥,用水或酒煎服。

若已化膿,宜用烙法治療,烙後再給予調理補益的藥物,即可。

或用當歸半兩,甘草一兩,山梔十二個,木鱉子一個,為細末。每服五錢,酒調服。

白話文:

也可以用當歸四錢、甘草八錢、山梔十二粒、木鱉子一粒,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約十五克),用酒送服。

疔瘡之毒至深,必拔其疔根,而後可生。用蜣螂一個,去翅足,同硇砂五分,白砒三分,共搗為丸,如小綠豆大。先以三稜針刺瘡,約深幾許,將此丸納入,以頹簪捺下,須臾大痛,皆變作黃水而出。然後以野菊花,搗汁一盞,和酒服之,一日連進三服,盡醉為度。再以一味人中黃為丸,日日好酒送下。

白話文:

疔瘡的毒素深入,必須拔除其根源才能痊癒。

使用一個蜣螂,去除翅膀和腳,與五分硇砂、三分白砒共搗成丸,大小如小綠豆。

先用三稜針刺入瘡口,深度約為瘡口深度的一半,將此丸放入,用簪子壓下。很快就會劇烈疼痛,全部變成黃水流出。

然後用野菊花搗汁一碗,與酒一起服用,一天連續服用三碗,直到醉為止。

最後再服用一味「人中黃」製成的丸藥,每天用好酒送服。

諸毒瘡無名者,急以干桑葉、粉草、瓜蔞、當歸、榆樹根皮各半兩,生薑七片,蔥一把,酒煎一碗,熱服。仍飲酒大醉,睡覺即安。

白話文:

治療各種無名毒瘡:

趕緊準備以下藥材,各取半兩:乾燥桑葉、粉草、冬瓜藤、當歸、榆樹根皮。再加入生薑七片、蔥一把。所有藥材加酒煎煮一碗,趁熱喝下。

喝完藥後,再飲用大量酒,直到大醉。之後躺下睡覺,就會安穩入睡,病情也會好轉。

代針膏,治惡瘡,不用刀針,一點即破。瘡大者以筆蘸膏,畫為十字,其瘡自迸開,又於紅肉上略畫之,即潰出膿矣。用磏滷二碗,入硇砂五錢,煎至一碗,入天明子石灰一塊,待化囗。再熬至干,入白砒末三錢,銀油末三錢,仍入好□研和,收貯器中。

白話文:

代針膏,治療惡性瘡瘍,無需刀針,只需塗抹一點即可破潰。瘡口較大時,用筆沾取藥膏,畫成十字,瘡口自然崩開,再在紅肉上略微塗抹,膿液即可潰出。使用方法:將磏滷兩碗、硇砂五錢放入鍋中煎煮,煎至剩下一碗,加入天明子石灰一塊,待其溶解。再次熬煮至藥液收乾,加入白砒粉末三錢、銀油末三錢,仍用好□研磨和勻,置於容器中保存。

瘰癧,腫硬疼痛久不瘥,用□頭蹄骨一具,酥炙黃為末。昆布。海藻,酒洗去鹽□,曬乾,各一兩半。連翹、黃芩、金銀花、穿山甲、皂角、□殼、香附各一兩,用醋煮乾,為細末。將玄參煎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一日三服,以薑汁三匙,調入,好酒下,能收全功。

白話文:

瘰癧:腫塊堅硬、疼痛,且長期不愈。

配方:

  • 豬蹄骨:1副,酥炙(用黃油煎)至金黃,研磨成粉末。
  • 昆布:1.5兩。
  • 海藻:1.5兩,用酒洗去鹽分,曬乾。
  • 連翹:1兩。
  • 黃芩:1兩。
  • 金銀花:1兩。
  • 穿山甲:1兩。
  • 皁角:1兩。
  • □殼:1兩。
  • 香附:1兩。

以上藥材用醋煮乾,研磨成細粉末。

製丸方法:

  • 將玄參煎成膏狀。
  • 將藥粉與玄參膏混合,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70-80丸。
  • 一天服用三次。
  • 用3匙薑汁調和藥丸,用好酒送服。

功效:

  • 能徹底治癒瘰癧。

或用丁香五十粒,斑蝥十個,麝香一錢,為末。以鹽豉五十粒,湯浸,研爛如泥,和前藥,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丸,食前湯酒送下,日進三服。至五七日外,覺小便淋瀝,是藥之功也。便下如青筋膜之狀,是病之根也。忌濕面毒物。

白話文:

也可以使用丁香50顆、斑蝥10粒、麝香1錢,研磨成粉末。用鹽豉50顆浸泡在湯中,研磨成泥,與前面磨好的藥材混合,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5-6丸,飯前用熱湯或清酒送服,每天服用3次。5-7天後,如果感覺小便流淌不暢,這是藥物起效的徵兆。小便中如果有像青筋膜一樣的東西排出,這就是疾病的根源。服用期間忌食生冷以及有毒的食物。

又方,昆布、海藻、當歸、連翹、乾葛、石膏、夏枯草,煎服。

白話文:

另一個配方:昆布、海藻、當歸、連翹、涼粉葛、石膏、夏枯草,煎煮服用。

肺癰喘急,坐臥不安,以桑白皮銼燒,甜葶藶隔紙燒,各一兩,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溫服,以利為度。

或用桔梗一兩,甘草半兩。每服七錢,水二盞,煎一盞,頓服。須臾吐出膿血為效。

白話文:

肺部感染導致喘促,讓人坐立難安,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取桑白皮和甜葶藶各一兩,分別用砂鍋和小火燒成灰燼。將燒好的灰燼研磨成粗末。

每次取五錢藥粉,加入兩杯水煎煮,煎至剩七分之一的量。趁溫熱服用,以排便順暢為度。

或用一味五倍為末,稀糊為丸,如米大,白滾湯下一二錢。如欲吐噁心,略嚼生薑,即止。此藥能長肺肉,去肺膿,亦治肺痿。調理方,用天花粉一兩,桔梗三錢,枳殼二錢,黃芩二錢半,甘草一錢,金銀花一團,桑白皮三錢。水煎,徐徐服。

白話文:

古文:

或用一味五倍為末,稀糊為丸,如米大,白滾湯下一二錢。如欲吐噁心,略嚼生薑,即止。此藥能長肺肉,去肺膿,亦治肺痿。


或者用一種單方五倍子研成細末,加水調成濃稠的糊,搓成米粒大小的丸子,用白開水送服二三粒。如果感到噁心或想吐,可以輕輕咀嚼生薑,即可止吐。這種藥可以增長肺部肌肉,化解肺部膿液,也可以治療肺結核。

調理療法:

使用天花粉一兩,桔梗三錢,枳殼二錢,黃芩二錢半,甘草一錢,金銀花一團,桑白皮三錢。用水煎煮,緩緩飲用。

腹癰、腸癰,以出過蠶蛾繭子,燒灰,每灰多少,配大黃多少,穿山甲、牙皂多少。共為末,酒調下三錢。膿血皆從大便出。其未成膿者服之,其毒化為黃水瀉下。兼治痰飲停飲、肚腹臌脹。

白話文:

腹中膿腫和腸中膿腫,可以用燒蠶蛾繭的灰燼入藥。按照灰燼的重量,加入一定量的大黃、穿山甲和牙皁。把這些藥物磨成粉末,用酒調劑服用三錢。膿血會全部從大便排出。如果膿腫還沒有形成,服用此藥可以讓毒素化為黃水瀉下。同時也可以治療痰液和飲水停滯導致的腹脹。

或用牛皮膠投酒中,煎濃汁,送下太乙膏丸百粒,一日二服,其膿皆從大便而下。

白話文:

也可以把牛皮膠放入酒中,煮成濃汁,服用太乙膏丸一百顆後,再服用濃汁,這樣膿液就會隨著大便排出體外。

太乙膏方,玄參、白芷、當歸、赤芍藥、肉桂、大黃、生地各一兩,為粗末,用麻油二斤,浸十日,入銅鍋中,煎至焦黑去渣,再熬,滴水不化為度,入黃丹一斤,再煉成膏,收貯器中。此藥可貼可服。兼治婦人月水不通。

灸腸癰法,以小艾丸,灸兩肘尖銧骨上,十四壯,膿從大便出。以此法灸癧瘡初起,能令自消。

白話文:

太乙膏由玄參、白芷、當歸、赤芍藥、肉桂、大黃、生地各一兩製成粗末,用麻油二斤浸泡十天,放入銅鍋中煎煮至焦黑,去除渣滓後繼續熬製,直到滴水不化為止,再加入黃丹一斤,煉製成膏,存放在容器中。此藥可外敷也可內服,能治療婦女月經不通。

灸腸癰的方法是,用小艾丸灸兩肘尖銧骨上,灸十四壯,膿液就會從大便排出。用此方法灸治癧瘡初期,可以使之自行消散。

廣瘡,十貼收功。每貼冷飯糰三兩切片,水四碗,煎二碗,去渣,入羌活、獨活、白芷、連翹、苦參、黃連、穿山甲、當歸、川芎、甘草、蒼朮、防風、荊芥、蟬退各二錢。煎至一碗,去渣,入廣膠三錢,煎一盞,和好酒服之。外用輕粉為君,硃砂、雄黃、爐甘石為佐,為細末,將黃蠟熔開,投前藥,攪和作膏藥,貼之。如膏藥太硬,加樟腦少許,自稠。

若不用黃蠟為膏,單用前藥,加冰片敷之。兼治下疳甚效。

白話文:

廣瘡,十帖即可痊癒。每一帖以冷飯糰三兩切片,加入四碗水,煎煮至剩兩碗,過濾去渣。加入羌活、獨活、白芷、連翹、苦參、黃連、穿山甲、當歸、川芎、甘草、蒼朮、防風、荊芥、蟬退,各二錢。繼續煎煮至剩一碗,過濾去渣。加入廣膠三錢,煎煮至剩一盞,加入好酒拌勻服用。外用輕粉為主要成分,佐以硃砂、雄黃、爐甘石,研磨成細末。熔化黃蠟,將前述藥材加入,攪拌均勻製成膏藥,貼敷患處。如果膏藥太硬,可以加入少許樟腦,使膏藥稠度適中。

膀上內㾾。外㾾,大小濕瘡,用水飛黃丹、血竭、寒水石各一兩。為細末,將黃蠟六兩,豬脂三兩,慢火熔開,入藥調勻,傾水中,依瘡大小,捏作膏藥。先將花椒、蔥白,煎湯洗淨拭乾,貼上,以油紙蒙之,輕輕扎住,貼一日,再洗淨,翻轉貼之,兩日換一膏,半月即愈。

白話文:

肩膀內側長了腫塊。肩膀外側長了大小不等的濕疹,可以用水飛黃丹、血竭、寒水石各一兩。將它們研磨成細末,加入黃蠟六兩、豬脂三兩,用小火融化,加入藥粉攪拌均勻,倒入水中,根據傷口大小捏成膏藥。先用花椒、蔥白熬湯洗淨傷口,擦乾後敷上膏藥,用油紙包住,輕輕包紮好,敷一日。次日再洗淨傷口,翻轉膏藥再敷。兩日後更換一次膏藥,約半個月即可痊癒。

或用黃柏、黃連各五錢,好醋一碗,煎至半碗,去渣,入冬青葉五六十片,重重浸之,慢火煮至干,撩起停一夜。每一葉,略摻輕粉、血竭末一些,貼之至妙。

白話文:

可以用黃柏和黃連各五錢,搭配一碗好醋,煎煮到剩半碗,過濾掉渣滓後,放入五、六十片冬青葉。分層浸泡冬青葉,然後用小火煮到乾,將葉子取出晾乾一晚。每一片葉子上,輕輕塗抹一點輕粉和血竭粉,貼上後效果極佳。

或用煙膏一兩,飛礬二錢,寒水石煅過三錢,黃柏醋煮三錢,為細末,香油厚調,塗瘡一分厚,以油紙蒙之,輕輕扎定。痛勿按,癢勿搔,直待其干,不覺痛癢,輕去其痂,已全好矣。

白話文:

也可以使用一兩煙膏、二錢飛礬、三錢煅燒過的寒水石、三錢用醋煮過的黃柏,研成細末,用香油調成厚糊狀。塗在瘡口上一分厚,用油紙覆蓋,輕輕包紮起來。疼痛時不要按壓,發癢時不要抓撓。一直等到瘡口乾涸,感覺不到疼痛或發癢,輕輕去掉血痂,就痊癒了。

天泡瘡,小兒嘗生之。瘡勢一盛,多有至死者。用香爐蓋上煙脂三錢,黃連二錢,青黛二錢,冰片二分,為細末,雞子清調,或豬膽汁調敷,甚妙。

白話文:

天泡瘡,常發生在兒童身上。瘡勢一發作,很多人會病死。用香爐蓋上的煙脂三錢、黃連二錢、青黛二錢、冰片二分,研磨成細粉,用雞蛋清或豬膽汁調成糊狀外敷,效果非常好。

膿泡、疥瘡,用煙膏一兩,硫黃、焰硝,各二錢,飛礬四錢,豬牙皂角二錢,共為細末。豬脂同研如泥。先以蔥、薑、花椒湯洗浴,然後敷藥,三四日即愈。

白話文:

如果出現膿皰、疥瘡,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材料:

  • 煙膏 1 兩
  • 硫黃 2 錢
  • 焰硝 2 錢
  • 飛礬 4 錢
  • 豬牙皁角 2 錢

製作方法:

將上述材料全部磨成細粉,再加入豬脂研磨成泥狀。

使用方法:

  1. 先用蔥、薑、花椒熬成的湯水洗澡。

  2. 將藥泥敷在患處。

  3. 一般敷藥後 3-4 天即可痊癒。

或用黃丹、雄黃、飛礬、大風子、牙皂、輕粉、蛇床子、露蜂房、蛇退、花椒,等分,少加白砒、麝香。研細末,柏油為丸,遍身滾之。

白話文:

可以使用黃丹、雄黃、明礬、大風子、牙皁、滑石粉、蛇牀子、馬蜂窩、蛇蛻、花椒等藥材,等量配伍,並加入少量白砒和麝香。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柏油調製成藥丸,塗抹於全身。

上部癬瘡,沿及頭面,癢不可忍者,杜大黃根、生蔥等分,搗極碎;生地、紅花亦等分,以醋浸爛搗如泥;加枯礬,又同一處搗和,以生布包之,擦患處。先以穿山甲刮碎,擦之,待乾,再刮,再擦,三四日即光,不再發,累驗。

白話文:

頭上和臉上的癬瘡,蔓延到頭臉,奇癢無比,難以忍受。

做法:

  1. 杜仲樹皮、生蔥各取等分,搗碎成極細的粉末。

  2. 生地黃、紅花也各取等分,用醋浸泡至軟,搗成泥狀。

  3. 加入等量的枯礬,將上面所有材料混合搗勻。

  4. 用生布包裹材料,擦拭患處。

  5. 先用穿山甲甲殼碎片刮擦患處,待乾燥後再刮,然後再擦拭。

連續三四天這樣做,癬瘡就會消失,不再復發。此方屢試不爽。

遍身頑癬,用斑蝥去翅足二錢,川槿皮五錢,飛礬三錢,大風子二錢,輕粉二錢,白砒五分。為細末,醋調敷之。而癬之初發者,不必用此重劑也,宜以陳醋一碗,入川槿皮一兩,牙皂半兩,大風子三錢,煎至半碗,去渣,澄清,入明礬、皮硝各五錢,又煎至一酒盞,和以禿菜根自然汁、生薑自然汁各一酒盞。先以穿山甲略刮微破,將筆蘸塗之,不幾日即愈。

陰囊濕爛,黃水如流,或癢或痛者,名濕陰瘡,用細茶為末,加冰片少許,再研極細,摻上即愈。

白話文:

全身頑固的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治療:

藥方一(重劑):

  • 斑蝥(去翅足):2 錢
  • 川槿皮:5 錢
  • 飛礬:3 錢
  • 大風子:2 錢
  • 輕粉:2 錢
  • 白砒:5 分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藥方二(初發癬):

  • 陳醋:1 碗
  • 川槿皮:1 兩
  • 牙皁:半兩
  • 大風子:3 錢

將上述藥材煎煮至半碗,去除沉澱物,澄清後加入:

  • 明礬:5 錢
  • 皮硝:5 錢

繼續煎煮至剩下一酒盞的量,再加入:

  • 禿菜根汁:1 酒盞
  • 生薑汁:1 酒盞

先用穿山甲略微刮破患處,然後用棉棒蘸取藥液塗抹。幾天後即能痊癒。

陰囊爛破,兩核突出,痛苦萬倍,先用桑皮線一條,將旱蓮草汁浸一宿,曬乾揉軟,以手輕輕納進兩核,捽住囊皮縫之。用血竭、龍骨、象牙屑,共為末,以桑樹汁調之,濃塗縫處。

白話文:

內服的藥方,以黃耆為主要藥材,人參、白朮、黃柏、橘核、澤瀉、金銀花、獨活、白芷、連翹、甘草為輔助藥材,一起煎煮。然後空腹服用這種藥,並配合吞服蠟礬丸一百粒,半個月後即可痊癒。

內服之劑,用黃耆為君,人參、白朮、黃柏、橘核、澤瀉、金銀花、獨活、白芷、連翹、甘草為佐,煎之。即以此藥,空心送下蠟礬丸百粒,半月可愈。

一切惡瘡,死肉不消,成紫黑色,突出高起,臭穢不可近,以烏梅肉,燒灰為末,摻上立消。

白話文:

所有嚴重的瘡傷,潰爛的肉不消退,變成紫黑色,腫脹凸起,發出難聞的氣味,令人難以靠近。可以使用烏梅果肉,燒成灰末,敷在傷口上,立即可消退潰爛的肉。

或用白礬二兩,黃丹一兩,硇砂三錢,為末。鍋內同炒乾,為細末,摻於膏藥上,貼之。

白話文:

也可以使用白礬兩錢、黃丹一錢、硇砂三錢,研磨成粉末。在鍋中炒乾,磨成細粉末,拌入膏藥中,貼敷使用。

或用巴豆霜一錢,五靈脂半兩,阿魏、黃丹各二錢,飛礬一錢,為細末。以糊為錠子,入瘡內,其肉自消。

白話文:

可以使用巴豆霜 1 錢、五靈脂 2 兩、阿魏和黃丹各 2 錢、飛礬 1 錢,研磨成細末。用糊將它們做成小圓餅形藥錠,塞入患處,就能讓膿肉自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