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咳嗽

有痰無聲之謂咳,有聲無痰之謂嗽,有聲有痰者,名曰咳嗽。然謂無聲者,非曰全無聲也,咳而易出,聲之不甚響也;謂無痰者,非曰果無痰也,但嗽而費力,痰之不易出也。分而言之,咳為在脾,嗽為在肺;合而言之,總歸於心。是何也?蓋肺主氣,聲之所從出也;脾主受,痰之所由藏也;心主熱,火之所由生也。

白話文:

僅發出聲響而沒有痰的叫作「嗽」,有痰但沒有聲響的叫作「咳」,有聲響又有痰的稱為「咳嗽」。不過,所謂的「無聲」並非完全沒有聲音,而是咳嗽時聲音較小;所謂的「無痰」也並非真的沒有痰,而是咳起來很費力,痰不容易咳出。

如果分別來說,「咳」是與脾臟有關,「嗽」是與肺臟有關;合起來說,咳嗽最後都歸因於心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肺臟主導氣,聲音是由肺部發出的;脾臟主導接受,痰液儲存在脾臟中;心臟主導熱,火氣是從心臟產生的。

火剋金者也,而肺之所屬者金。心火未甚,則肺無傷;甚則至於干肺,肺受火邪則熱而氣沮,不能不發而為聲,是以嗽也。火生土者也,而脾之所屬者土,火不甚,則脾得所養;甚則反至於困脾。脾有流飲,又因火化,不能不變而為痰是以咳也。然則咳自為咳,嗽自為嗽,二者各自為病與?曰:非也。

白話文:

火克金,而肺屬金。如果心火不旺盛,肺就不會受傷;如果心火過旺,就會侵犯肺臟。肺受到火邪的侵害,就會產生熱氣,氣血不通,不能不發出聲音,這就是咳嗽的原因。

火生土,而脾屬土。如果火不旺盛,脾就能得到滋養;如果火過旺,反而會損傷脾臟。脾有水濕,又被火蒸烤,水濕不能不轉化為痰,這就是咳喘的原因。

那麼,咳嗽和咳喘是各自獨立的疾病嗎?不是這樣。

肺與脾,迭相為用,而又互相為害者也。使肺不受熱,則化氣自清,亦可以利脾,而何至於生痰?脾不受熱,則遊溢精氣,自足以滋肺,而何至於成嗽?此肺與脾之所以迭相為用也。今肺家受熱,則氣已壅盛,而下流於脾,其能以不作痰乎?脾家受熱,則痰隨火升,而閉塞肺脘,其容以不發嗽乎?此肺與脾之所以互相為害也。由是觀之,則脾肺雖分二經,而咳嗽總為一病。

白話文:

肺和脾雖然是兩個不同的經絡,但它們互相依賴,又互相影響。

如果肺沒有受到熱邪侵襲,它的功能就能正常運作,氣血也能暢通,對脾也有好處,怎麼會產生痰液?而如果脾臟沒有受到熱邪侵襲,它就能滋養肺臟,也不會出現咳嗽。這說明肺和脾互相滋養。

但如果肺受了熱邪,就會導致氣血壅滯,這些氣血往下流到脾,很容易產生痰液。如果脾臟受了熱邪,痰液就會隨著火氣往上蒸騰,堵塞肺部,就會引起咳嗽。這就是肺和脾互相影響。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脾和肺是兩個不同的經絡,但咳嗽卻是兩個經絡共同造成的疾病。

病之所由成,皆心火之所致也。雖然心火固能致病矣,而亦有得於外感者,或傷於風,或傷於寒,或傷於熱。如此之類,種種不同,亦皆歸咎於心火乎。殆不知始之者,風寒與熱也,而成之者,火也。內外夾攻,病斯成焉。而不可以一端求也。然此特論夫咳嗽之由耳,而咳嗽之名非一言之所能盡。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心火(人體虛火的表現)引起的。雖然心火固然能致病,但也有因外感因素而得病的,有的因受風邪侵襲,有的因受寒邪侵襲,有的因受熱邪侵襲。諸如此類,病情多種各異,難道都能歸因於心火嗎?這恐怕不明白疾病的真正原因,起因於風邪寒熱,但最終導致疾病形成的卻是內火。內外夾攻,疾病就這樣形成了,並不能從單一因素中尋求原因。但是這只是專門探討咳嗽的成因,而咳嗽的種類不是一言所能說盡的。

悉而數之,有火痰嗽、濕痰嗽、郁痰嗽、頑痰嗽、清痰嗽、風痰嗽、寒痰嗽、酒痰嗽、食積痰嗽,與夫乾咳嗽之異焉。而諸嗽之形症,又何以別之?蓋火痰嗽者,嗽必面赤,用力久而後出者是也;濕痰嗽者,喉中漉漉有聲,嗽而易出者是也;郁痰嗽者,胸臆脹滿,連嗽不出,喉中有喘聲,夜不得眠,上飽下飢者是也;頑痰嗽者,膠住咽喉,揮咯不能出,必努力大嗽而後出少許,如脂膏之狀者是也;清痰嗽者,必待嗽而後出,其痰不稠黏者是也;風痰嗽者,肺氣壅盛,必頓嗽而後出,其痰浮而有沫,狀如津唾而略稠者是也;寒痰嗽者,得於秋冬之交,或為冷雨所淋,或為冷風所侵,或露臥星月,或寒天入水所致,其嗽必哮喘,或肩背覺寒,得熱湯飲之即緩者是也;酒痰嗽者,得之醉後,感冒風熱,腹中有酒積,飲濁灑即發者是也;食積痰嗽者,每食後即嗽,胸膈不寬,其痰稠黏,覺有甜意者是也;乾咳嗽者,平素陰血不足,虛火有餘,喉中嘗癢,癢即頻嗽,有聲而無痰者是也。

白話文:

仔細分類的話,有火痰咳嗽、濕痰咳嗽、鬱痰咳嗽、頑痰咳嗽、清痰咳嗽、風痰咳嗽、寒痰咳嗽、酒痰咳嗽、食積痰咳嗽,以及乾咳不同。而各類咳嗽的形狀症狀,又如何區分呢?

火痰咳嗽的人,咳嗽時一定面紅,用力很久才咳出來。濕痰咳嗽的人,喉嚨裡有漉漉的聲音,容易咳出痰來。鬱痰咳嗽的人,胸部和橫膈膜感到脹滿,連續咳嗽也咳不出痰,喉嚨裡有喘息聲,晚上不能入睡,上面覺得飽而下面覺得餓。頑痰咳嗽的人,痰液黏住喉嚨,咳不出來,必須用力大咳才能咳出少許,像脂膏一樣。清痰咳嗽的人,一定要咳嗽才會咳出痰,痰液不濃稠。風痰咳嗽的人,肺氣壅塞,一定頓咳然後才咳出來,痰液浮在上面有泡沫,像唾液一樣但略微濃稠。寒痰咳嗽的人,在秋冬之際患上,可能是淋了冷雨、被冷風吹了、露宿在野外、或在寒冷的天氣下入水導致的,咳嗽時一定喘鳴,或感到肩背發冷,喝熱湯後會緩解。酒痰咳嗽的人,是醉酒後感冒受熱,肚子裡有酒積,喝了濁酒就發作。食積痰咳嗽的人,每次吃飯後就咳嗽,胸膈不舒,痰液濃稠並有甜味。乾咳的人,平時陰血不足,虛火旺盛,喉嚨常常發癢,一癢就頻頻咳嗽,有聲音但沒有痰。

又有嗽而兩脅痛者,名曰肝咳;有嗽而腰輕痛者,名曰腎咳;有嗽而中脘作疼者,名曰脾咳;有嗽而鼻流清涕者,名曰肺咳;有嗽而口苦舌乾者,名曰心咳。又有嗽而遺溺者,氣虛也;有嗽而五心煩熱者,血虛也。醫者審而治之,無不中矣。

藥例

白話文:

有的人咳嗽且兩側肋骨疼痛,叫做「肝咳」;有的人咳嗽且腰部輕微疼痛,叫做「腎咳」;有的人咳嗽且中腹部疼痛,叫做「脾咳」;有的人咳嗽且流清鼻涕,叫做「肺咳」;有的人咳嗽且口苦舌乾,叫做「心咳」。還有的人咳嗽且小便失禁,是氣虛;有的人咳嗽且手心、腳心發熱,是血虛。醫生仔細分辨這些症狀來治療,沒有不合適的。

火痰嗽者,不宜用半夏、南星,以其太燥也。惟以貝母、知母、瓜蔞、竹茹之類以化痰,黃連、黃芩、山梔之類以降火,蘇子、橘紅、茯苓之類以順氣。

白話文:

患有火痰咳嗽的患者,不適合使用半夏和南星,因為它們太燥熱了。只宜使用貝母、知母、瓜蔞、竹茹等化痰的藥物,使用黃連、黃芩、山梔等降火的藥物,以及蘇子、橘紅、茯苓等理順氣息的藥物。

濕痰嗽者,不宜用玄參、阿膠、知母,以其滋潤也。惟以蒼朮、防風之類以燥濕,半夏、南星、薑汁、竹瀝之類以去痰,枳殼、橘紅之類以順氣,黃芩、山梔之類以降火。

白話文:

患有濕痰咳嗽的人,不宜服用玄參、阿膠、知母等滋潤藥物。

應選用蒼朮、防風等乾燥濕氣的藥物;半夏、南星、薑汁、竹瀝等化痰藥物;枳殼、橘紅等順氣藥物;黃芩、山梔等清熱降火藥物。

郁痰嗽者,不宜用五味、麥冬,以其補肺也。惟以枳殼、桔梗、便浸香附之類以開鬱,貝母、瓜蔞、半夏之類以治痰,蘇子、杏仁之類以定喘,茯苓、黃芩、山梔之類以降火。

白話文:

患有痰堵引起的咳嗽,不適合使用五味子、麥冬等藥材,因為它們有補肺的功效。應該使用枳殼、桔梗等疏散鬱滯的藥材,貝母、瓜蔞、半夏等化痰的藥材,蘇子、杏仁等平喘的藥材,茯苓、黃芩、山梔等清熱的藥材。

頑痰嗽者,不宜用煎劑,宜以散子消磨之,如青黛、蛤粉、海浮石、風化硝、明礬、瓜蔞、礞石之類,為極細末,以薑汁、竹瀝和服,以其膠固不開,非輕劑所能愈也。

白話文:

患有頑固痰咳的人,不適合服用煎煮的藥劑。應該使用藥粉來消磨痰液,例如青黛、蛤粉、海浮石、風化硝、明礬、瓜蔞、礞石等。將這些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用薑汁或竹瀝調服。因為痰液粘稠難以化解,所以不能通過服用輕淡的藥劑來治癒。

清痰嗽者,宜用緩藥以治之,如貝母、天花粉、茯苓、黃芩、竹茹、橘紅、蘇子之類。

白話文:

緩解咳嗽,宜採用性質溫和的藥物,如貝母、天花粉、茯苓、黃芩、竹茹、橘紅、蘇子等。

風痰嗽者,宜用輕浮之劑以治之,如薄荷、紫蘇梗葉、桑皮、防風、半夏、黃芩、枳殼之類,少加麻黃、甘草。

白話文:

出現風痰咳嗽症狀的人,應使用輕薄的藥物來治療,例如:薄荷、紫蘇莖葉、桑皮、防風、半夏、黃芩、枳殼等,再少量加入麻黃和甘草。

寒痰嗽者,宜服蘆吸散,如肉桂、雄黃、鵝管石、款冬花、甘草等分,為極細末,用蘆管挑藥,輕輕含之,吸入喉內,徐徐以清茶過口。或以此藥蜜丸,如雞豆大,噙化亦妙。若熱嗽,去肉桂,用井泉石。若用煎劑,宜半夏、南星、陳皮、茯苓、款冬花、生薑、炙甘草之類。

白話文:

患有寒痰咳嗽的人,適合服用蘆吸散。蘆吸散的成分包括肉桂、雄黃、鵝管石、款冬花、甘草等,等分研成細末。將藥粉用蘆管挑起,輕輕含在口中,讓藥粉吸入喉嚨,再慢慢用清茶送服。也可以將這些藥材製成蜜丸,如雞豆大小,含化同樣有效。

如果是熱咳,則去除肉桂,改用井泉石。如果煎煮服用,可以使用半夏、南星、陳皮、茯苓、款冬花、生薑、炙甘草等藥材。

酒痰嗽者,宜山梔、黃芩、黃連以治火,貝母、瓜蔞、半夏曲之類以治痰,蛤粉、綠豆粉、天花粉之類以消酒,紫蘇梗葉、陳皮之類以順氣。

白話文:

對於因酒引起的咳嗽痰多,建議使用以下藥物治療:

  • 降火:山梔子、黃芩、黃連
  • 化痰:貝母、瓜蔞、半夏曲
  • 解酒:蛤粉、綠豆粉、天花粉
  • 理氣:紫蘇梗葉、陳皮

食積痰嗽者,宜以枳實、萊菔子、神麯、麥芽、山楂之類以消食,陳皮、木香、砂仁之類以順氣,半夏、南星之類以消痰,石膏、黃連之類以降火,加生薑、竹茹。

白話文:

如果飲食積滯導致咳痰,宜用枳實、萊菔子、神麴、麥芽、山楂等消食化積;陳皮、木香、砂仁等理氣醒脾;半夏、南星等化痰除濕;石膏、黃連等清熱瀉火,再加上生薑、竹茹。

乾咳嗽者,宜以知母、玄參、阿膠、貝母、麥門冬之類為主治,佐以黃柏、茯苓、天花粉、山梔、甘草之類,加燈心、竹茹,服之甚效。

白話文:

對於乾咳,治療宜以知母、玄參、阿膠、貝母、麥門冬等藥材為主,輔以黃柏、茯苓、天花粉、山梔、甘草等。再加入燈心、竹茹,服用後療效很好。

諸嗽皆宜用桔梗,乃肺經本藥,故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耳。以其為舟楫之劑,上而不下,不用則不能引諸藥至肺部;多用則又承載諸藥,而不能行,反能作飽,故不可多用。若治喉痛,與玄參、甘草同用;若開鬱,與枳殼、香附、撫芎、蒼朮、貝母同用;若作吐藥,只與甘草等分,為一大劑,服之自卷痰而出矣。

白話文:

任何咳嗽都宜使用桔梗,它是肺經的根本藥物,所以不可不加。但不可多加,因為它有如船隻,只能上行而不能下行。若不用,無法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肺部;但若過量服用,它會承載其他藥物,影響藥效,反而會產生飽脹感。因此不可多加。

  • 若治療喉嚨痛,可與玄參、甘草一起使用。
  • 若疏肝解鬱,可與枳殼、香附、撫芎、蒼朮、貝母一起使用。
  • 若用作催吐劑,只須與甘草等量,製成一劑大藥服用,即可自行將痰液吐出。

久嗽不愈,用麥冬為君,貝母、知母、茯苓、竹茹、黃芩、蘇子之類為佐,少加五味、甘草、燈心服之。

華蓋散,茯苓桑橘甘蘇子,麻杏同煎大有功。

,痰症

白話文:

久咳不好,可以用麥門冬作為主要藥材,配上川貝母、知母、茯苓、竹茹、黃芩、紫蘇子這類藥材作為輔助,稍微加入五味子、甘草、燈心草來服用。

華蓋散這方劑,包含了茯苓、桑白皮、陳皮、甘草、紫蘇子,再加上麻黃和杏仁一起煎煮,效果非常好。

附帶一提,這是針對痰多的情況。

痰之為病甚多,不獨咳嗽有痰,方為痰症也。如胸膈迷悶,咽喉不清,肩背作疼,遍身微痛;或頸項支節之間,皮膚之內,無故腫起,大小不等,而無紅赤之色,按之如核,不甚痛苦;或手足上下,半邊身體,麻木不仁;或頭眩眼花,卒然昏潰,角弓反張,四肢不動;或步履如踏灰上;或眼前如見白雲;或睡中昏迷嘗魘;或飯後倦怠欲眠;或脅下如湯沸響;或心頭嘈雜似餓;或噁心欲嘔;或吞酸吐酸,如此之類,難以枚舉,莫非痰之所為也。豈特咳嗽見痰,方為痰哉?夫人未有無痰者,但痰中亦有養胃,不見其為害耳。

礞石滾痰丸,治痰之聖藥,諸痰皆可服之。

白話文:

痰導致的疾病很多,不只是咳嗽有痰才稱為痰症。例如:

  • 胸口和橫膈膜感到悶塞
  • 喉嚨不舒服
  • 肩背疼痛,全身微微痠痛
  • 頸部和四肢關節之間、皮膚底下突然腫起來,大小不一,沒有發紅或發炎,按起來像核桃,不太痛
  • 手腳某側麻木沒有知覺
  • 頭暈眼花,突然昏厥,身體痙攣,四肢不能動
  • 走路像踩在灰燼上
  • 眼前好像看到白雲
  • 睡覺時意識不清,常做噩夢
  • 飯後疲倦想睡覺
  • 肋骨下方好像水沸一樣作響
  • 心裡焦躁不安,好像餓了一樣
  • 想吐
  • 吐出酸水
  • 等等這些,不勝枚舉,都是痰在作祟。怎麼會只有咳嗽看到痰纔算是痰呢?每個人都有痰,只是有些痰能滋養胃,不至於造成危害而已。

青礞石一兩,打碎如豆大,同焰硝一兩拌和,入罐內,大火煅之,以硝盡為度,傾出碾細。入滾湯,漂三四次,漂去硝氣,再碾細,聽用。又將川大黃半斤、片黃芩半斤切片,同薑汁、竹瀝各一碗,浸一宿,連汁曬乾,放甑桶內,蒸半日,取出曬極干為細末。上等角沉香五錢,亦為極細末,同一處,再研和以薑汁、竹瀝和白蜜煉熟,丸如綠豆大,收貯磁器中,以黃蠟塞口。每服三十丸,一日一服。

白話文:

青礞石一兩,打碎成綠豆大小,與焰硝一兩拌勻,放入罐中,用大火煅燒,直到焰硝完全燃盡後取出,研成細末。用沸水漂洗三至四次,去除焰硝氣味,再研磨成細粉備用。

另外,將川大黃半斤和片黃芩半斤切片,放入薑汁和竹瀝各一碗中浸泡一夜,連同藥汁晾乾,放入蒸籠中蒸半天,取出後曬得極乾後研成細末。上等的角沉香五錢,也研成極細的粉末,與上述藥材混合,再用薑汁、竹瀝和白蜜調和,煉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收納在磁器容器中,用黃蠟封口。

每次服用三十丸,每天服用一次。

痰多者一日二服,隨其痰之上下,以時之飢飽服之。小兒只可十丸,老人只可十五丸,或二十丸。量人之大小及所稟之厚薄用之。

白話文:

痰多的人一天服用兩次,根據痰液在上焦還是下焦,以及飢餓或飽足時服用。兒童只能服用 10 顆藥丸,老年人只能服用 15 顆或 20 顆。根據患者的身體大小和體質強弱調整用量。

若痰盛作飽,欲使痰從大便出,即與此方。礞石再加一兩,沉香再加半兩,其大黃、黃芩不用蒸熟,以生蜜丸如桐子大。臨臥用白滾湯下五十丸,再不許開口說話,睡至天明,其痰即下矣。

白話文:

如果痰多導致飽脹,希望痰液從大便排出,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方中再額外添加一兩礞石,半兩沉香。大黃、黃芩不需蒸煮,使用生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臨睡前用滾燙的白開水送服五十丸,服用後禁止開口說話,睡到天亮,痰就會排出。

四製半夏丸,亦治痰之聖藥,不拘男人、婦人、老人、小兒皆用之,可以嘗服,不動脾胃,不伐元氣,不損陰血,勿以為嘗藥也。

白話文:

四製半夏丸是一味治療痰疾的聖藥,不管男女老少都適用。可以長期服用,不會損傷脾胃,不會耗損元氣,也不會損傷陰血。不要把它當作嘗藥。

大半夏,先泡去皮臍,洗去滑水,淨秤一斤,入淨鍋內,水二斗,生薑搗碎半斤,同煮半日,取一個,切開看之,中心透明,無白色,方止。取起,冷水洗淨,曬乾切片,分作四分。一分用明礬二兩煎湯浸之;一分用牙皂一兩煎湯浸之;一分用竹瀝半碗浸之;一分用童便一碗,加鹽一兩浸之,各浸七日,連汁曬乾為細末,聽用。加木香末二兩,沉香末一兩,同一處再研和,將枳實半斤,水煎濃汁,加蜜丸如綠豆大。

大人服百丸,小兒五十丸,肥人二百丸,白滾湯下。

白話文:

將大半夏先浸泡,去皮去肚臍,洗淨後瀝乾,秤取一斤放入乾淨的鍋中,加入兩鬥水,以及搗碎的半斤生薑,一起煮半天。取出一個半夏,切開,中心如果透明,沒有白色,就停止烹煮。取出用水清洗,曬乾切片,分成四份。

四分之一用明礬兩錢煎成湯液浸泡。四分之一用牙皁一錢煎成湯液浸泡。四分之一用竹瀝半碗浸泡。四分之一用童便一碗加鹽一錢浸泡。每種浸泡七天,連著湯液一起曬乾,磨成細末備用。

加入香附末兩錢、沉香末一錢,再一起研磨。另外將半斤枳實水煎成濃汁,加入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

痰症已於咳嗽條中備陳之矣。但人見痰則為有痰,未見痰則為無痰,而不知無形之痰能作多端之疾,非因咳嗽而始有痰也。故復附於此,而不自以為贅。

白話文:

痰症的相關內容已經在咳嗽那篇章節中詳細地說明瞭。但是,一般人只認為看到有痰時纔是有痰,看不到痰時就認為沒有痰,卻不知道無形之痰也能造成各式各樣的疾病,並不是因為咳嗽才開始有痰的。因此,雖然重複,我還是在此再次說明,以避免造成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