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秘結
若人陰血枯槁,內火燔灼,肺受火邪,土受木傷,脾肺失傳,而大便秘,小便數者,用潤腸丸。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陰血虧虛乾燥,體內熱邪熾盛,肺臟受到熱邪的侵襲,脾土受到肝木的克制,導致脾肺運化功能失調,出現大便秘結、小便次數增多的情況,可以使用潤腸丸。
2. 脾胃
五臟之有脾胃,猶五行之有土也。天一生水,得土之五而成六;地二生火,得土之五而成七;天三生木,得土之五而成八;地四生金,得土之五而成九;天五生土,復得土之五而成十。五行無土,不能成五行,五臟無脾胃,不能資五臟。脾胃者,五臟之本也,心肝肺腎不能容飲食,能容之者,脾與胃也。
飲食入於脾胃,而精氣行焉。味之咸者,先入於腎,所謂水得土而成水也;味之苦者,先入於心,所謂火得土而成火也;味之酸者,先入於肝,所謂木得土而成木也;味之辛者,先入於肺,所謂金得土而成金也;味之甘者,本宮受之,而實所以調和五臟,所謂土得土而覆成也。夫然後腎水嘗足,心火寧靜,肝木條達,肺金清潤,而周身脈絡無不貫通,病無自而作焉。
故善保身者,惟養脾胃而已,不節勞則傷脾,而四肢於是乎倦怠;不節食則傷胃,而中脘於是痞塞;濕土之氣,鬱而不發,則臌脹、黃疸之疾成;濕土之氣潰而下注,則痢疾、泄瀉之病作,而脾胃之症,此其極矣。
不但已也,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由是為腰痛,為煩惱,為膀胱脹滿,而腎始病矣;為恍惚,為怔忡,為煩躁,而心始病矣;為吞酸,為吐酸,為脅脹,為多怒,而肝始病矣;為咳嗽,為喘急,為呃逆,而肺始病矣。五臟之病,亦有自為病者,未可皆歸罪於脾胃也。而病之始於脾胃者居多焉。
人可以不調理脾胃乎?要而言之,飲食勞倦,皆宜有節,而二者之間,又以節飲食為主要,蓋胃居脾下,飲食之所聚也,而克化之權,則在於脾,脾覆乎胃,運開合之機,無一時而不動,胃火上升,脾火下降,氣嘗溫暖,是以飲食易消,若嗜味而過飽,則充塞胃口,上礙於脾,脾雖欲動,不能動矣,其能以克化乎?此所以調理脾胃,又莫先於飲食之節也。
藥例
大抵肥白之人多濕,一有脾胃之症,必濕淫於內也,宜大劑蒼朮為君,白朮、半夏為佐以燥之,而又兼以茯苓、澤瀉、豬苓、木通之類,以利其濕,使從小便而出可也。
黑瘦之人多血少,一有脾胃之症,必脾虛不能裹血,以致之也,宜用意消息之。若口乾唇燥,肌膚少潤,而又飲食不能消化,必兼血藥,如四物湯之類,配四君子湯,加薑、棗,而四君子中,以白朮為君,乃為得宜。若無血少之症,亦不必用血藥,要在活法。
胃弱不知滋味,飲食厭倦者,宜鼓動其胃氣,必以芬芳藥開之,如藿香、木香、檀香之類,君以人參、白朮,佐以枳實、陳皮、砂仁、甘草之類。枕邊嘗置烏梅二三個,酸氣入鼻,最能開胃,此捷法也。
脾虛作瀉,氣不收攝者,宜大補其脾,略加收澀之劑。
宜人參、白朮為君,茯苓、蓮肉、薏仁之類為佐,而以訶子、肉果、五味、烏梅之類,則收澀之劑也。
白話文:
[脾胃]
人體內的五臟中包含了脾胃,就像五行中的土一樣不可或缺。天一生水,得到土的五行數五,成為六;地二生火,得到土的五行數五,成為七;天三生木,得到土的五行數五,成為八;地四生金,得到土的五行數五,成為九;天五生土,再得到土的五行數五,成為十。五行若無土,就無法形成完整的五行,同樣地,五臟若無脾胃,就無法充分滋養其他五臟。脾胃,正是五臟的根本。心、肝、肺、腎無法直接處理食物,能承載並消化食物的,就是脾和胃。
食物進入脾胃後,其中的精華會被吸收利用。鹹味的食物首先進入腎,這就是所謂的水得到土,成為水;苦味的食物首先進入心,這就是所謂的火得到土,成為火;酸味的食物首先進入肝,這就是所謂的木得到土,成為木;辛辣的食物首先進入肺,這就是所謂的金得到土,成為金;甜味的食物則由脾胃直接吸收,用以調和五臟,這就是所謂的土得到土,完成其功能。這樣一來,腎中的水份保持充足,心火平靜,肝氣順暢,肺氣清潤,全身的血液循環無阻,疾病自然不會產生。
因此,懂得保養身體的人,只須注重養好脾胃即可。過度勞累會傷害脾,導致四肢疲倦;飲食無節制會傷害胃,造成中脘痞塞。濕土之氣鬱結不散,就會引發腹脹、黃疸等疾病;濕土之氣下瀉,就會導致腹瀉,這些都是脾胃疾病的極端表現。
不僅如此,一旦脾胃受損,其他五臟也會失去活力。例如腰痛、煩惱、膀胱脹滿,是腎臟開始出問題的徵兆;恍惚、驚悸、煩躁,是心臟開始出問題的徵兆;胃酸反流、脹氣、易怒,是肝臟開始出問題的徵兆;咳嗽、喘息、打嗝,是肺部開始出問題的徵兆。五臟的疾病,有些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不能全怪脾胃。然而,許多疾病都是從脾胃開始的。
人可以不注重脾胃的調理嗎?總的來說,飲食和勞動都應當有所節制,而在這兩者之中,飲食節制尤為重要。因為胃位於脾之下,是食物聚集的地方,而食物的消化轉換主要由脾負責。脾覆蓋在胃上,運行著開合的機制,時刻不停,胃的熱力上行,脾的熱力下行,保持溫暖,使得食物容易消化。但如果吃得太多太雜,就會堵塞胃口,阻礙脾的運作,脾想動卻無法動,食物又如何能被消化呢?因此,調理脾胃,首要的就是節制飲食。
藥方示例
一般來說,體態肥胖的人多有濕氣,一旦出現脾胃疾病,通常是體內濕氣過盛。應使用大量蒼朮為主藥,輔以白朮、半夏來去除濕氣,同時加上茯苓、澤瀉、豬苓、木通等藥物,通過小便將濕氣排出。
體型偏瘦且皮膚色澤較暗的人多有血虧,一旦出現脾胃疾病,通常是脾虛無法固守血液所致。這種情況應細心觀察。如果口乾脣燥,肌膚缺乏滋潤,且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必須配合使用補血藥物,如四物湯等,再搭配四君子湯,加入薑、棗,其中以白朮作為主藥,才能恰到好處。若沒有血虧的情況,就不必使用補血藥,關鍵在於靈活應用。
對於胃口不佳,對食物感到厭倦的人,應鼓勵他們增強胃氣,可以使用芳香藥物來開胃,如藿香、木香、檀香等,以人參、白朮為主藥,輔以枳實、陳皮、砂仁、甘草等。在枕頭旁放幾個烏梅,酸味進入鼻子,能有效開胃,這是個快速的方法。
對於脾虛導致腹瀉,氣血不收攝的人,應大補脾臟,稍微加入收斂性的藥物。
應以人參、白朮為主藥,茯苓、蓮子、薏仁等為輔藥,再加入訶子、肉豆蔻、五味子、烏梅等收斂性藥物。
對於婦女脾胃不和,胸悶脹滿的情況。
應以白朮為主藥,輔以枳實、陳皮,每一斤藥材配一斤炒香的香附,製成丸藥服用。
對於老年人脾胃不和,大便乾硬的情況。
應以雞腿朮為主藥,輔以枳實、陳皮,每一斤藥材配一斤當歸,稍許添加甘草,製成丸藥服用。
統治脾胃的藥物。
應以白朮為主藥,輔以茯苓、陳皮、枳實、甘草。如果伴有寒象,可加入官桂;伴有熱象,可加入黃連;伴有痰濕,可加入半夏;伴有濕氣,可加入蒼朮;血不足,可加入當歸、熟地;氣不足,可加入人參、黃耆;有食物積滯,可加入神麴、麥芽、萊菔子等;有寄生蟲,可加入檳榔、川楝、針砂、使君子等;有氣滯,可加入木香、香附、青皮等。關鍵在於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不能死板。其餘如腹瀉、痢疾、腹脹、黃疸等症狀,雖然都與脾胃有關,但都有各自的治療方法,在這裡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