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諸氣
人得天地之氣以成形。形者氣之所由以寓者也,氣者形之所由以充者也。二者固相為用也,而亦有輕重之差焉。形病氣不病,雖羸瘦而無害;氣病形不病,雖肥壯而可憂,是形在所輕,而氣在所重也。人能安養天和,使五臟之氣,均得其平焉,則何病之有?惟內傷七情,外感六氣,六氣內侵,而五臟之氣病矣。
白話文:
人得到天地之氣才得以形成身體。身體是氣寄居的地方,氣是身體得以充實的來源。兩者雖然互相作用,但也有輕重之分。身體生病而氣不生病,即使身體瘦弱也沒什麼害處;氣生病而身體不生病,即使身體肥壯也值得憂慮。由此可見,身體較輕,而氣較重。
如果人能安養自己的天性,讓五臟之氣得到均勻平衡,那麼怎麼會有病呢?只有當內傷七情,外感六氣,六氣侵入體內,五臟之氣才會生病。
故心氣盛,則煩躁不寧,口乾舌燥;肺氣盛,則壅塞喘急,上膈煩滿;肝氣盛,則暴怒時發,兩脅臌脹;脾氣盛,則中脘痞塞,腹滿飽痛;腎氣盛,則膀胱滿急,水道不通。此皆氣之有餘者也。
白話文:
如果心氣過盛,就會煩躁不安,口乾舌燥;肺氣過盛,就會胸悶氣喘,上腹脹滿;肝氣過盛,就會暴怒時發作,兩肋脹痛;脾氣過盛,就會中腹痞塞,腹脹疼痛;腎氣過盛,就會膀胱充盈急迫,小便不通。這些都是氣過盛的情況。
至若心氣虛,則精神恍惚,夢寐不寧;肺氣虛,則呼吸短淺,皮毛灑淅;肝氣虛,則筋脈不和,頭空少睡;脾氣虛,則飢不欲食,溏瀉自利;腎氣虛,則腰痛不能轉側,大便與小便,前後牽引而微痛。此皆氣之不足者也。氣失其平則為疾,善醫者調其氣而已。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又豈有實實虛虛之患乎?大法一臟嘗以三臟治,本經之虛實,固宜補而宜瀉矣。然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則又不可不知也。
藥例
白話文:
如果心氣虛弱,就會精神恍惚,做夢不安;肺氣虛弱,就會呼吸急促,皮膚乾燥;肝氣虛弱,就會筋脈失調,頭空少眠;脾氣虛弱,就會食不下咽,腹瀉不固;腎氣虛弱,就會腰痛不能轉動,大便和小便時前後隱隱作痛。這些都是氣不足的表現。氣失去了平衡就會生病,優秀的醫生只要調整氣的平衡就好了。過剩的氣要瀉掉,不足的氣要補上,哪會有實症和虛症之分呢?治療方針是:一個臟腑出現問題時,往往由三個臟腑引起,經典所說的虛症和實症,當然應該補虛瀉實。但是,虛症要補它的母臟,實症要瀉它的子臟,這也是不可不知的。
心氣虛則補之以炒鹽,心氣實則瀉之以生甘草,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肝為心之母,虛則薑、橘兼用以補肝,補肝即所以補心也;脾為心之子,實則黃連、枳實瀉脾,瀉脾非所以瀉心乎?
白話文:
心氣虛弱時,用炒鹽來補充;心氣實鬱時,用生甘草來瀉除。這是《本經》中記載的補瀉方法。然而,肝臟是心臟的母親,心氣虛弱時,可以使用薑、橘子等藥物一起補肝,補肝就是補心;脾臟是心臟的兒子,心氣實鬱時,可以使用黃連、枳實等藥物瀉脾,瀉脾不也是瀉心嗎?
肺氣虛則補之以五味子,肺氣實則瀉之以桑白皮,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脾為肺之母,虛則甘草、大棗補脾,補脾即所以補肺也;腎為肺之子,實則澤瀉瀉腎,瀉腎非所以瀉肺乎?
白話文:
肺氣虛弱,就用五味子來補充;肺氣過盛,就用桑白皮來瀉下。這是在《本經》中提出的補充和瀉下的方法。但是,脾是肺的母親,脾氣虛弱時,用甘草、大棗來補充脾氣,補充脾氣也就是補充肺氣;腎是肺的兒子,腎氣旺盛時,用澤瀉來瀉下腎氣,瀉下腎氣不正是瀉下肺氣嗎?
肝氣虛則補之以薑、橘,肝氣實則瀉之以芍藥,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腎為肝之母,虛則地黃、黃柏補腎,補腎即所以補肝也;心為肝之子,實則生甘草瀉心,瀉心非所以瀉肝乎?
白話文:
肝氣虛,就用薑、橘補;肝氣實,就用芍藥瀉。這是《本經》中關於補瀉的論述。然而,腎是肝的母親,如果腎虛,就用地黃、黃柏補腎,補腎也就是補肝。心是肝的兒子,如果心實,就用生甘草瀉心,瀉心不就是瀉肝嗎?
脾氣虛則補之以大棗、甘草,脾氣實則瀉之以黃連、枳實,此《本經》之補瀉也。然心為脾之母,虛則炒鹽補心,補心即所以補脾也;肺為脾之子,實則桑白皮瀉肺,瀉肺非所以瀉脾乎?
白話文:
脾氣虛弱時用大棗和甘草來補益,脾氣過盛時用黃連和枳實來瀉下,這是《本經》中提出的補瀉原則。但是,心是脾的母親,心虛時用炒鹽來補心,補心也就是補脾;肺是脾的兒子,肺實時用桑白皮來瀉肺,瀉肺不是也可以瀉脾嗎?
腎氣虛則補之以地黃、黃柏,腎氣實則瀉之以澤瀉,此《本經》之補瀉也。然肺為腎之母,虛則五味子補肺,補肺即所以補腎也;肝為腎之子,實則芍藥瀉肝,瀉肝非所以瀉腎乎?
白話文:
腎氣虛弱就用地黃、黃柏來補,腎氣充盛就用澤瀉來瀉。這是《本經》中所說的補瀉方法。不過,肺是腎的母體,虛弱就用五味子來補肺,補肺就是補腎的意思;肝是腎的子嗣,充盛就用芍藥來瀉肝,瀉肝不也是瀉腎嗎?
合而言之,諸氣之病,分屬五臟,五臟之病,分為諸症,要不可以一節言也。此之所言,乃補瀉之大略耳。然此正藥之外,亦不能無增益者焉。如炒鹽補心,甘草瀉心,固矣;而麥門冬亦可以補心,黃連亦可以瀉心。如五味子補肺,桑白皮瀉肺,固矣;而人參亦可以補肺,黃芩亦可以瀉肺。
白話文:
總的來說,各種氣的疾病屬於五臟,五臟的疾病分成各種症狀,這些不能用一個部分來說明。這裡所說的,只是補瀉的大要點而已。然而,除了這些正藥之外,也不能沒有增益的藥劑。例如炒鹽能補心,甘草能瀉心,這是不變的;而麥門冬也能補心,黃連也能瀉心。例如五味子能補肺,桑白皮能瀉肺,這是不變的;而人參也能補肺,黃芩也能瀉肺。
如薑、橘補肝,芍藥瀉肝,固矣;而細辛亦可以補肝,黃連亦可以瀉肝。如甘草、大棗補脾,黃連、枳實瀉脾,固矣;而白朮亦可以補脾,石膏、大黃亦可以瀉脾。如地黃、黃柏補腎,而澤瀉瀉腎,固矣;而杜仲亦可以補腎,茯苓亦可以瀉腎。臨病用藥,審勢定方,得於心而應於手者,其又可以言傳耶!
白話文:
比如說,薑和橘子可以補肝,芍藥可以瀉肝,這是有定論的;但是,細辛也可以補肝,黃連也可以瀉肝。就像甘草和大棗可以補脾,黃連和枳實可以瀉脾,這也是有定論的;但是,白朮也可以補脾,石膏和大黃也可以瀉脾。再比如說,地黃和黃柏可以補腎,澤瀉可以瀉腎,這也是有定論的;但是,杜仲也可以補腎,茯苓也可以瀉腎。臨牀上用藥時,要根據病情來權衡,心中有數,行動上才能準確到位。這些經驗和原理,難道可以用語言傳授的嗎?
2. 諸血
人身之血,猶地中之水也。水流而不息,故能滋萬物;血流而不息,故能榮百脈也。惟善調攝者,不妄作勞,則血之運於身者,無一息之停,自然肌膚潤澤,筋脈和暢,何病之有?在不善調攝者,恃其壯盛,恣情酒色;而貧窮困苦之人,又不暇日惜,涉遠負重,奔走於衣食,而無日夜之安息,其能不傷於血乎!傷於上部,則胸肋痛:傷於中部,則兩肋、中脘痛;傷於下部,則腹痛。由是衄血、吐血、便血、尿血之病作矣。
白話文:
人體的血液,就像土地中的水。水不斷流動,所以能滋潤萬物;血液也不斷流動,所以能榮養身體的每條經脈。那些懂得調養身體的人,不會過度勞累,身體各部位的血液都無時無刻不在流動,自然肌膚光滑潤澤,經脈通暢,怎麼會有病呢?那些不懂得調養身體的人,依仗自己身體強壯,沉迷於酒色;而貧困辛苦的人,又沒有時間顧惜身體,走遠路、搬重物,為了衣食奔波,沒有白天黑夜地休息,怎麼可能不損傷血液呢?如果上部受傷,就會胸肋疼痛;如果中部受傷,就會兩肋、中脘疼痛;如果下部受傷,就會腹痛。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流鼻血、吐血、便血、尿血等疾病。
夫衄血與吐血無異,但所由之經則不同,而要之皆裹於脾也。脾能裹血,不能使血之不升,胃火上蒸則血從口出,肺火上騰則血從鼻出。因其所屬之經,而由其所通之竅,故有口與鼻之異也,然亦有輕重之差焉。衄血太甚,始與吐血無異,不甚不足為慮也。至於吐血雖不甚,而實為可畏之疾。
白話文:
流鼻血和吐血本質上沒有區別,但影響的經絡不同,但它們都由脾臟管理。脾臟能夠控制血液,但無法阻止血液升上來。如果胃火過旺,會導致血液從口中湧出;如果肺火過旺,會導致血液從鼻子中湧出。因為受影響的經絡不同,因此從不同的孔竅中流出,所以有口與鼻的區別。然而,也有輕重之分。流鼻血如果過於嚴重,最初與吐血無異,但如果不是很嚴重,就不必過於擔心。至於吐血,即使不嚴重,也確實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疾病。
用藥者,其可以混施耶!夫吐血固重於衄血矣,而就其吐血言之,則亦自有輕重。如一咯一塊者,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近;痰中見血色如瑪瑙,而成塊者,亦胃口血也,其所從來者亦近。二者勢若可畏,而猶能措手,法當任其自出,又必看其色不鮮者,舊血也,勿以藥止之;其色鮮者,新血也,所積者必不甚多,宜以藥止之。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時,藥物可以混合使用嗎?吐血固然比鼻出血嚴重,但就吐血而言,也有輕重之分。比如一口一塊地咯出,這是胃部出血,出血來源較近;痰中帶有瑪瑙色的血塊,也是胃部出血,出血來源也較近。這兩種情況看來十分可怕,但仍然可以應對。方法就是任其自然排出,另外還要觀察血色是否鮮紅;如果是暗紅色的,是陳血,不要用藥止血;如果是鮮紅色的,是新鮮血,積存量必定不多,可以考慮用藥止血。
蓋舊血終不歸經,不任其出,反以增劇;新血終當歸經,若所出者多,則損人矣,故宜以藥止之。此皆可以調理而愈者也。若痰中見血,或一點之小,或一絲之細,語其勢,若無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胃口之血也,乃從肺臟中來。肺為虛火所逼,血隨痰出故也。其所以少者何也?蓋肺臟以氣為主,本多氣而少血,是以出者亦少也。
白話文:
舊血總是不會回到經絡中,如果不讓它排出,反而會加重病情;新血終究會回到經絡中,但如果排出的量過多,就會損傷身體。所以要用藥物止血。這些都可以通過調理而痊癒。
如果痰中帶血,或是一點點小血,或是一絲絲細血,雖然看起來沒什麼可怕的,但病根卻很深。這種血不是胃腸道中的血,而是從肺臟中來的。這是因為肺臟受到虛火逼迫,導致血隨痰而出。
為什麼痰中帶血會比較少?這是因為肺臟以氣為主,本來就氣多血少,所以排出的血量也少。
肺臟之血本少,而又逼而出之,則肺已枯,而無以領一身之氣矣,其害不亦大乎!至於五竅出血者,勢如潮湧,耳目口鼻,一齊迸流,藥不及煎,針不及下,死在頃刻間,此猶血症之至極者也。而究其病之所成,莫非酒色無度,及奔走勞碌,以致五臟皆傷,是以五竅出血也。
白話文:
肺部的血本來就很少,如果再勉強榨取出來,肺就會枯竭,無法輸送全身之氣,後果不堪設想啊!至於五竅出血的人,出血勢如潮湧,耳目口鼻同時迸流,還沒煎好藥和紮好針,就瞬間死亡,這是血癥中最嚴重的了。究其病因,無非都是因為過度縱慾和奔走勞累,導致五臟受損,因此出現五竅出血。
醫者其可無急治之法乎!若夫腸風臟毒,大便下血,與小便出血者,其病易治,非若上焦之血也。大法未見血則宜消宜和,既見血則宜涼宜止,舊血未盡則化其血,新血未生則補其血。因其勢之輕重,而為緩急之施,則無不中矣。若婦人崩漏,女子月事,則自有本科,而此不及載之。
藥例
白話文:
醫生難道不用緊急治療的方法嗎?如果腸胃有風氣、臟腑有毒,出現大便出血或小便出血的情況,這種病比較容易治療,不像上焦的出血那樣難治。治療的總原則是:沒有出血的時候,應該化解氣滯、調和氣血;出現出血後,應該清涼止血;舊血沒有清除乾淨,就化解血瘀;新血沒有產生,就補益氣血。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採取緩急適當的治療措施,就能夠達到治癒的效果。至於女性崩漏、月經不調等疾病,有它們專門的治療原則,這裡就不詳細說明瞭。
衄血甚者,先以濕紙搭囟門,其血立止。然後以藕節搗取汁,和童便服之。煎劑用炒黑山梔、炒黑蒲黃、炒黑香附、側柏葉、茅根、地榆,同四物湯煎服。
白話文:
嚴重鼻出血
- 首先用濕紙巾敷在頭頂百會穴,鼻血會立刻停止。
- 然後將蓮藕節搗碎取汁,與小便混合服用。
- 中藥湯劑可以用炒黑山梔子、炒黑蒲黃、炒黑香附、側柏葉、茅根、地榆等藥材,與四物湯一起煎煮服用。
吐血甚者,以小薊草搗汁,和童便先服。次用犀角、地黃、玄參、阿膠、地榆之類為主治,佐以黃連、山梔、側柏葉之類煎之,磨沉香少許,令其降下,再加藕節汁,磨上等清煙墨一二錢服之。待其血止,然後以四物湯,加敗龜板、何首烏、地榆之類煎服。
白話文:
嚴重吐血的情況下,先用小薊草搗碎取汁,混合童便服用。接著以犀角、地黃、玄參、阿膠、地榆等中藥為主要治療藥物,搭配黃連、山梔、側柏葉等煎煮,再磨入少許沉香,使藥物沉降。此外,再加入藕節汁和一兩錢的上等清煙墨服用。等到血止住後,再用四物湯,加上龜板、何首烏、地榆等煎服。
痰中見血者,於治痰藥中,加止血之劑,如貝母、瓜蔞仁、茯苓、麥冬、玄參、竹茹、蘇子之類以治痰,犀角、阿膠、側柏葉、炒黑山梔之類以止血,黃芩、黃連之類以降火。調花蕊石細末四五分,徐徐服之。或用竹瀝一碗,入阿膠二兩,溶開,將石膏煅過一兩,蛤粉一兩,青黛半兩,好墨一兩,共為細末調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錢,苦茗送下。其效甚速。
白話文:
咳嗽痰中有血的情況,在治療咳嗽化痰的藥物中,加入止血的藥物,如貝母、瓜子仁、茯苓、麥冬、玄參、竹茹、蘇子等來治療咳嗽化痰,犀角、阿膠、側柏葉、炒黑梔子等來止血,黃芩、黃連等來降火。將花蕊石碾成細末4-5分,慢慢服下。或用竹瀝一碗,加入阿膠2兩,溶解後,將石膏煅燒過1兩,蛤粉1兩,青黛半兩,上等墨1兩,共研為細末,調和後丸成小米粒大小,每次服一錢,用苦茶送服。效果很快。
五竅出血者,先將井花水當面連噴幾口,急分開頭髮,用草紙數層,蘸醋令透,搭在囟門,其血即止。次以當歸一兩煎好,磨沉香五六錢,加秋石一二錢服之。如一時無秋石,即以童便和服,則血各歸經,永無事矣。然後以四物湯作劑,加五味、人參為丸。將紫河車洗盡血水,童便煮爛,搗和為丸,空朝白湯送下。可收萬全之功,亦治癆瘵。
白話文:
如果從五官出血,首先用井花水對著面部噴幾口,然後迅速分開頭髮,用好幾層草紙蘸滿醋,濕透後貼在頭頂的囟門上,出血就會停止。接著煎一兩當歸,磨五六錢沉香粉末,加入一二錢秋石一起服用。如果一時找不到秋石,就用童便調和服用,這樣血液就會回到經絡中,以後也不會再出血了。然後用四物湯作為湯藥,加入五味子、人參製成藥丸。將紫河車洗淨血水,再用童便煮爛,搗碎後和藥丸一起服用,每天早上空腹用白開水送服。這樣可以起到全面的療效,也可以治療癆病和肺結核。
大便血者,看其色鮮者,急宜止之,如黃連、槐花、烏梅、地榆、熟地、牡蠣之類煎之;調藕節汁,空心大口嚥下。送丸子二三百粒,其丸用五倍子、發灰、敗龜板灰、釜底墨、牡蠣、棕灰之類,為末,將烏梅肉煮爛,搗和如泥,丸之。亦治婦人血崩。
白話文:
大便出血的人,觀察其血色:
- 如果血色鮮紅,需要緊急止血。可以使用黃連、槐花、烏梅、地榆、熟地、牡蠣等藥材煎服;還可以調製藕節汁,空腹時大口喝下。
- 服用止血藥後,再服用200-300粒藥丸。這些藥丸的成分包括五倍子、發灰、敗龜板灰、釜底墨、牡蠣、棕灰等。先將烏梅肉煮爛搗碎成泥,再與藥末混合,製成藥丸。
這種療法也適用於女性血崩。
其色紫者,任其自下,反以四物湯,加桃仁、山楂、紅花、赤曲之類,合而服之,則既不損新血,而又能消瘀血。待其色淡,只用四物湯,加龜板、何首烏煎服。
白話文:
如果瘀血呈現紫色,讓它自行消散,服用四物湯加桃仁、山楂、紅花、赤曲等藥材,這樣既不會損傷新血,又能消散瘀血。等瘀血的顏色變淡,只服用四物湯加龜板、何首烏煎服。
小便血者,乃心經受熱,遺熱於小腸也。以黃連為君,石蓮、麥冬、赤茯苓、赤芍藥、當歸、甘草梢、山梔為佐,煎之,加童便調服。
白話文:
小便帶血,是心臟經絡過熱,將熱氣傳到小腸所致。以黃連為主藥,石蓮、麥冬、赤茯苓、赤芍藥、當歸、甘草梢、山梔為輔佐藥材,煎煮成藥湯,加入兒童的尿液調服。
腸風臟毒,乃酒色過度之故。又有不因酒色而得者,必勞苦之人,負重涉遠而不惜其身者也。用藥者當因人而施之。
白話文:
如果大便後出現血便,這是遠離肛門的出血,是由小腸經引發的。這種情況下應清熱瀉火,同時兼顧收斂止血。可以使用黃連為主藥,槐花和山梔子為輔藥,再加入烏梅煎服。
血有下於糞後者,為遠血,從小腸經來。宜清小腸之火,而兼以收澀,則以黃連為君,而槐花、山梔為佐,加烏梅煎服。
血有下於糞前者,為近血,從大腸經來。宜清大腸之火,而兼以收澀,則以槐花為君,而黃連、山梔為佐,加烏梅煎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便血,而且便血出現在排便之前,就稱為「近血」,是從大腸經來的。應該清掉大腸的火氣,再配合收斂的藥物,可以用槐花為主藥,黃連、山梔為輔藥,加上烏梅一起煎服。
血有糞前糞後雜下者,乃從脾胃中來也。宜以煅過石膏為君,槐花、黃連、山梔、甘草為佐,加烏梅煎服。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中帶有血,而且是在便前或便後才混雜出現,那麼這些血是從脾胃中來的。
治療時應以煅燒過的石膏為主藥,配合槐花、黃連、山梔、甘草等輔助藥材,再加入烏梅煎服。
若下血太甚者,加人參以補之,牡蠣、粟殼以澀之,升麻以升提之,此治酒色過度之血也。若奔走負重而得者,當於四物湯中,倍加當歸服之,任其自下,不可驟用止血之劑。待所下若鮮紅色,乃新血也,須兼補兼澀,亦不可用大澀之劑,如牡蠣、烏梅之類亦可也,而槐花、黃連二味,又豈可少哉!
白話文:
如果出血過多,則加入人參以補益,牡蠣和粟殼以收斂,升麻以提拉氣血。這是治療因縱慾過度導致的出血。
如果因為勞累負重而導致出血,則應在四物湯中加倍當歸服用,讓血自行排出,不要突然使用止血藥物。等到排出的血呈鮮紅色,表示是新血,需要同時補血和收斂。也不可以使用過分收斂的藥物,如牡蠣、烏梅等。而槐花、黃連這兩種藥物,更是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