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疝氣

疝氣者,下部之病,俗名小腸氣,其實非小腸病也。而所屬者,足厥陰肝經也。人之一身,惟兩脅與小腹,以至陰囊、睪丸,皆統於肝。肝主筋而脈循陰器。陰器者,筋之宗也,一著於寒,則宗筋短縮,而小腹急痛,下連睪丸,牽引作疼,甚至有升上入腹者焉。又有脅旁動氣,或時脹起,橫入陰處,響如蛙聲,而作下墜者,此皆為寒疝也。

至於感濕而成者,一丸漸大,一丸漸小,而小者或至於消盡,皆並於大者,而成獨丸焉。其冷如冰,其硬如石,其大如鵝卵,沉沉而痛,上連小腹,筋脈牽引,坐臥不能安,乃肝木得濕,暢茂條達,如樹得地氣,易於長成,此為濕疝也。又有身體發熱,陰囊脹大,皮破水流,痛不可忍,乃得之於房勞,因婦人不潔,穢水浸淫,熱氣蒸染所致,此為勞疝也。

又有身體發熱,耳後忽生痄腮,紅腫脹痛,痄腮將退,而睪丸忽脹,一丸極大,一丸極小,有似乎偏墜,而非偏墜也。蓋耳旁乃少陽膽經之分,與厥陰肝經相為表裡,少陽感受風熱,故痄腮忽生,後又遺熱於厥陰,故痄腮既減,而睪丸即大,此為熱疝也。又有陰囊脹大如斗,陰莖反縮入內,小便淋瀝,不能通快,行履滯礙,不能輕健者,非疝也,乃膀胱氣也。蓋腎與膀胱為表裡,腎主水而不能藏,故膀胱受之,氣化則能出焉。

惟腎虛為邪所客,遺病於膀胱,膀胱受邪,氣秘而下墜,小便滲入陰囊,日積月累,故脹大如斗也。治此病者,以伐腎邪為主。若夫小兒偏墜,當以食積治。蓋食積不消,脾濕下行,流入肝部,故成此症,又豈可以大人之疝同論哉!至於婦人小腹兩旁逼近陰處,忽然並結脹痛,或皮肉頂起如雞子頭者,乃寒氣聚於厥陰所致。小腹受寒,其病即發,是之謂陰疝。

孰謂婦人無疝乎!大法以熱治寒,以燥治濕,以活血治勞,有食積則消之,有邪則伐之,有寒則祛之,斯得之矣。

藥例

睪丸升上入腹者,寒疝也。

宜以青皮、官桂為主治,佐以荔枝核、橘核、大小茴香、酒炒芍藥、木通、烏藥之類。先用好酒煎乾,次入水煎,加飛鹽一二錢,磨沉香五六分,空心服之。

或用雞子殼,或鵝子殼,燒灰為末,空心熱酒送下三錢。不過二服,即能壓下睪丸,復歸故所,其效如神。

脅旁動氣,橫入陰處,下墜作聲者,亦寒疝也。

宜以青皮、官桂為主治,其餘佐藥同前,但少加升麻,照前煎法,磨木香錢許熱服,而飛鹽、沉香則不可用,恐其墜下故也。蓋或升或降,雖曰總屬於寒,而氣有上下,則不可不斟酌用之也。

或用熟附子、川烏、大小茴香、丁香、官桂、乾薑、良薑、木香等分,少加麝香為丸,好酒送下五六十丸。良久,即覺內氣如雷動,前攻後擊,甚為驚人。少頃如欲大便之狀,祛出寒氣,有聲連發,其痛即寬。能使三四年不發,乃劫藥也。

睪丸一大一小者,濕疝也。

宜以蒼朮、防風、白朮為主治,佐以官桂、青皮、木通、茯苓、澤瀉、烏藥、大小茴香、橘核之類煎之。仍以帶須蔥一大握,煎湯,浸睪丸於內,即服此藥,嘗添熱湯浸之,以手挪之,立能使之一樣。就坐湯中撒尿,其病易去。

陰囊脹大,皮爛水流者,勞疝也。

宜以豬尿脬一個,當歸三錢為主治,佐以紅花、桃仁、官桂、橘核、青皮、鹽炒黃柏、酒炒芍藥、茴香、茯苓、木通、甘草之類,煎服。

痄腮退後,忽患偏墜者,熱疝也。

宜以柴胡、青皮、鹽炒黃柏為主治,佐以赤芍、赤苓、甘草梢、橘核、生地、當歸之類。若挾風邪,加荊芥、防風。

陰囊大如斗,小便淋瀝者,膀胱氣也。

宜伐腎邪,用澤瀉一斤,切片,分作四分,一分童便浸,一分鹽水浸,一分酒浸,一分醋浸,各七日夜,日中曬乾,不要去汁,收至極干,略焙為末,陳米粉粥為丸。每空朝白滾湯下二錢,至下午飢時,又服一錢,如此服去,自然小便流利,陰腫漸寬,將久而自愈矣。不可求速效。

婦人小腹近陰之處,並結脹痛,或皮肉頂起,如雞子頭者,陰疝也。

宜以官桂為主治,佐以木香、檳榔、青皮、大腹皮、大小茴香、香附、烏藥之類煎之,磨沉香五六分,空心服。

小兒偏墜,乃食積也。

宜用山楂、麥芽、枳實、黃連、檳榔、草果、砂仁、蓬朮、神麯、白朮、蒼朮、半夏、陳皮、甘草之類。等分為丸,白湯調下,量兒大小與之,久而自愈矣。大抵疝皆屬肝經,惟小兒偏墜,乃由脾經而反傳於肝也。

凡一切疝症,皆禁用薑、橘同服。或單用姜,或單用橘,則無所妨,但二味相合,斯補肝矣。至於細辛,尤為補肝,能閉氣,患肝經症者服之,即時悶脹,慎之!慎之!肝無補法,以其嘗有餘也,五臟惟肝有餘,而疝氣則又肝氣有餘之甚者也,其可以復補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