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麻木

人皆以麻木為一病,而不知麻與木,固自有不同也。所謂麻者,非癢非痛,肌肉之內,如千萬小蟲,亂行雜沸,按之不止,搔之愈甚者是也。所謂木者,不癢不痛,自己之肌肉如他人之肌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覺者是也。麻如麻之亂,故名曰麻;木如木之頑,故名曰木。麻猶知痛癢,而木則全無所覺矣。

白話文:

一般人把麻木當成一種疾病,但其實麻和木是不同的。所謂的「麻」,既不覺得癢也不覺得痛,而是感覺肌肉裡有許許多多的蟲子在亂動,按壓它也無法停止,越搔反而越嚴重。所謂的「木」,既不癢也不痛,自己的肌肉感覺就像別人的肌肉一樣,按壓它不會感覺,搔它也不會知覺。麻就像麻繩的糾結,所以叫做麻;木就像木頭的僵硬,所以叫做木。麻木感還能感受到疼痛瘙癢,而麻木感則完全沒有感覺。

然未知其病之所屬,將何以斷之?蓋麻有久暫,木亦有久暫。暫時之麻者,或因坐臥不得其所,四體相壓,阻抑榮衛,血行既遲,而氣亦未至故也。然麻或太甚,亦有似於木焉。暫時之木者,亦因坐臥不得其所,四體重壓,又著寒氣不時,不會護持,而榮衛不相聯屬,血已不行,而氣久不至故也。然木或還醒,亦有似乎麻焉。

白話文:

不過,還不知道患者的病因為何,該怎麼下定論呢?因為麻木有的是久發性的,也有的是暫時性的。暫時性的麻木,可能是因為坐臥姿勢不當,導致四肢互相壓迫,阻礙氣血運行,血液遲滯,氣也尚未到達。但是麻木的情況有時會很嚴重,似乎像是木頭一樣。暫時性的木頭,也是因為坐臥姿勢不當,四肢承受過大壓力,又受到寒氣侵襲,沒有及時護理,導致氣血不通暢,血液無法運行,氣也遲遲不來。但是木頭有時也會恢復,多少有點像麻木。

此其暫時之麻木,雖因氣血不足,而猶未足為病。惟久麻久木者,斯為病耳。蓋經年累月無一日而不麻者,麻之久者也。麻之久者,非坐臥不穩所致,必其內氣虛甚,風痰湊之。痰本不能作麻,以其挾於風邪,痰為風所噓,如風吹波浪,自騰沸而起,肌肉之中,已為風痰所據,陰陽二氣,失其運行之柄矣,安得而不麻乎!經年累月,無一日而不木者,木之久者也。

白話文:

暫時性的麻木,雖然是氣血不足造成的,但還不足以稱為疾病。只有長期麻木的人,纔算是病。那些經年累月每天都麻木的人,是麻木持續時間長的人。麻木時間長的人,並不是因為坐臥不穩導致的,必定是因為內氣虛弱,風痰聚集造成的。痰本不能引起麻木,但是因為它夾雜在風邪之中,痰被風邪鼓動,就像風吹波浪一樣,自然會翻騰起來。此時,肌肉內部已經被風痰佔據,陰陽二氣失去了運行的主導,怎麼能不麻木呢!經年累月,每天都僵硬的人,是僵硬持續時間長的人。

木之久者,亦非坐臥不穩所致,乃是死血凝滯入內,外挾風寒,又因陽氣虛敗,不能運動,而肉已死,若血與我不相干,此其所以木也。人之一身,皆氣血所養,氣血行遲,即能成病,況其不行乎!此久麻久木之所以可畏也。然麻木之處小,猶可治之;若半體一肢,決難救療。

白話文:

肢體僵硬麻木時間久了,並不是因為久坐不動導致的,而是由內部凝結的淤血和從外部侵入的風寒所引起的。而且由於陽氣虛弱,不能運行,導致肌肉組織壞死。如果血液和我們的身體不相通,這就是肢體僵硬麻木的原因。人體的健康是由氣血滋養的,氣血運行遲緩,就會導致疾病,更何況是完全不運行呢!這就是久麻久木令人擔憂的原因。但是,如果麻木的部位較小,還可以治療;如果半邊身體或一個肢體麻木,那就很難救治了。

醫者知此,則人之死生,病之輕重,瞭然於胸中,而用藥之妙,尤在於善變,其可以執泥那!設使暫麻暫木,而用重劑,則損其真元;久麻久木,而用輕劑,則不能取效。審而治之可也。

藥例

白話文:

身為醫者應瞭解這些道理,才能清楚掌握病人的生死和病情輕重,而用藥的精妙之處,更在於能善於隨機應變,哪能執著一成不變呢?假設病人暫時出現麻木的症狀,就使用重劑,就會損傷病人的元氣;如果病人麻木已久,卻使用輕劑,就會無法發揮療效。因此,需要仔細審視病情,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

大法麻木之病,雖有風痰、死血之分。然治療之藥,皆當以熱藥為嚮導,如生薑、附子、官桂、川烏之類:以引經藥引至各經,如手臂用桑條,股足用牛膝、威靈仙之類;以行氣藥通其氣,如烏藥、木香、枳殼、青皮之類;以通竅藥開其經絡,如木通、穿山甲、牙皂之類。有痰則去痰,有風則去風,有血則行血,此其總綱也。

白話文:

治療嚴重的麻痺疾病,雖然有風痰、死血的區別。但治療的藥物,都應以熱藥作為導引,例如生薑、附子、官桂、川烏等。再搭配引經藥,引導藥物作用到各條經絡,例如手臂使用桑條,腿或腳使用牛膝、威靈仙等。同時配合行氣藥,疏通氣血,例如烏藥、木香、枳殼、青皮等。再使用通竅藥,打開經絡,例如木通、穿山甲、牙皁等。如果有痰,就祛痰;如果有風,就祛風;如果有血瘀,就活血,這是治療的總原則。

久麻者皆氣虛,為風痰所湊也。雖系氣虛,亦不暇補其氣。一補其氣,則風無自而散,痰無自而去矣。宜以生薑為嚮導,枳殼以開氣,半夏、南星以祛痰,防風、荊芥、羌活以散風,牙皂、木通以通經絡,手臂用桑條、股足用牛膝以引經。待其病減,然後用參、耆、白朮、茯苓、甘草之類,以補其氣可也。

白話文:

患有麻痺症狀的多半是氣虛,是由風和痰液堆積所致。雖然是因氣虛所致,但也不急於補益氣血。一旦補益氣血,風氣和痰液就會自行消散。宜用生薑作嚮導,枳殼開氣,半夏、南星化痰,防風、荊芥、羌活散風,牙皁、木通疏通經絡,手臂使用桑枝,大腿小腿使用牛膝以疏導經絡。等病情好轉後,再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等藥物補益氣血即可。

久木者皆陽氣不運,死血凝滯,外挾風寒所致也。宜以附子、官桂之類為嚮導,烏藥、木香之類以開氣,穿山甲、木通、牙皂之類以通經絡,當歸、桃仁、蓬朮、紅花、阿魏之類以消血。因其病之所在,以引經藥引之,如桑條、牛膝之類。待其病減,以八物湯補其氣血可也。

白話文:

長期木性不變的體質,都是由於陽氣運行不暢,造成淤血凝滯,外感風寒所導致的。適合用附子、官桂這一類藥物作為主導,烏藥、木香這一類藥物疏通氣機,穿山甲、木通、牙皁這一類藥物疏通經絡,當歸、桃仁、蓬朮、紅花、阿魏這一類藥物消散淤血。根據疾病所在部位,使用引經藥物導引,例如桑條、牛膝這一類藥物。等病情好轉,用八物湯補養氣血即可。

背上麻木以羌活為引經,胸前麻木以桔梗為引經,面上用升麻為引經。風用風藥,痰用痰藥,血用血藥,皆以開氣為主。而此三處,惟以生薑為嚮導,而附子之類,不必用也。

白話文:

背部麻木,用羌活來引導藥力;胸前麻木,用桔梗來引導藥力;臉部麻木,用升麻來引導藥力。

如果是風寒造成的,就用溫散風寒的藥物;如果是痰濕造成的,就用化痰利濕的藥物;如果是血瘀造成的,就用活血化瘀的藥物。

這三種情況,都以生薑作為嚮導。至於附子之類的藥物,可以不用。

遍身肌膚大麻癢,淫淫然如蟲行者,風也。宜以殭蠶為君,羌活、防風為佐,烏藥以勻氣,木通以開經,生薑為開導。蓋木通能行十二經絡,烏藥能行一身之氣,生薑能開一身之腠理,羌活、防風能去一身之風,而殭蠶一味,專治如蟲行者之聖藥也。至於加減輕重之劑,則存乎其人耳,而豈吾之所能備述者乎!

白話文:

全身皮膚劇烈奇癢,像有蟲子在爬,這是風邪引起的。應以殭蠶為主要藥材,羌活、防風為輔助藥材,烏藥用來調節氣息,木通用來疏通經絡,生薑用來解表發汗。因為木通可以疏通十二經絡,烏藥可以疏通全身氣息,生薑可以疏通全身皮膚腠理,羌活、防風可以祛除全身風邪,而殭蠶則專門治療像蟲子在爬的症狀。至於增加或減少藥量的劑量,則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不是我能全部講述的!

2. 痞塊

痞者,否塞之意也。從病從否,故有痞之名焉。又以其堅實有形,故又名之曰痞塊。然是物也,從何而得哉?蓋因死血不化、宿食不消、痰飲積聚而成者也。有三者並而成塊,有三者各自成塊。各自成塊者易治,並而成塊者難治。然果何以辨之?察其脈,視其形而已矣。脈弦為痰,脈滑為食,脈芤為血。

白話文:

:堵塞的意思。從疾病的性質角度看,痞屬於否證,所以稱為痞。此外,由於痞的性質堅實有形,所以又稱為痞塊。

痞塊是如何形成的? :是由於死血不消散、食物停滯不消化、痰液飲水積聚而成。這三者可以共同形成痞塊,也可以各自形成痞塊。各自形成的痞塊比較容易治療,而三者共同形成的痞塊比較難治療。

如何區分痞塊的類型? :可以通過觀察脈象和症狀來區分。脈弦緊代表痰,脈滑濡代表食,脈芤脹代表血。

三脈俱見,則並而成塊也。以其形而定之,宿食成塊者,居於中脘,視之則無形,按之則有質。在腸胃之間者,以人之飲食,皆入於胃,故不在皮裡膜外。其在皮裡膜外者,皆痰與血也。蓋痰能流注於脂膜,血能運行於皮肉。痰積而不流,則脂膜之間,為其所據,而有形可見;血瘀而不行,則皮肉之間,為其所礙,而亦有形可見也。欲辨痰與血之異,亦審其痛之何如耳。

白話文:

如果三種脈象都出現,就會合併成塊狀。從形狀來看,宿食造成的塊狀物會位於中脘(上腹部),平時看不出來,但按壓時有實體感。在腸胃之間的塊狀物,是因為人的飲食都進入胃中,所以不會在皮層和肌肉層外。在皮層和肌肉層外的塊狀物,都是痰和血造成的。這是因為痰可以滲透到脂肪層中,而血可以運行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當痰積聚而不流動時,脂肪層之間就會被痰佔據,形成肉眼可見的腫塊;當血瘀而不流通時,皮膚和肌肉之間就會被血阻礙,也會形成可見的腫塊。要區分痰和血造成的腫塊,可以通過疼痛的性質來判斷。

痛甚者為血,痛不甚者為痰;又手推不動者為血,手推易動者為痰;以熱物熨之而痛緩者為血,熨之而若無所覺者為痰。此痰與血之辨也。若痰與血相成者,何以辨之?塊之以漸而大者是也。蓋先有死血,而又有痰以裹之,則以漸而大;先有積痰,而又有血以並之,亦以漸而大。

白話文:

疼痛劇烈的,多數是血瘀;疼痛不太劇烈的,多數是痰濕。手推不動的,是血瘀;手推容易移動的,是痰濕。用熱敷物敷後疼痛減緩的,是血瘀;敷後沒有明顯感覺的,是痰濕。這些是區分痰濕和血瘀的方法。如果痰濕和血瘀同時存在,怎麼區分呢?腫塊逐漸變大的就是混合型的。如果是先有血瘀,後來有痰濕包裹,那麼腫塊就會逐漸變大;如果是先有痰濕,後來有血瘀並存,腫塊也可能逐漸變大。

若單是血,或單是痰,無相裹相併之物,只如初起之形而已,何至以漸而大乎?然宿食成塊,亦未有不資於痰與血也,何也?蓋飲食所傷者,惟中脘作痛,或按之硬實而已,初未嘗如彈丸之形也。

白話文:

如果只是單純的血,或單純的痰,它們並不會相互包裹或合併,它們的形態只會像剛開始出現時一樣,怎麼會逐漸變大呢?但如果宿食形成一塊,也必定會藉助痰和血。為什麼呢?因為飲食傷損的是中脘,也就是胃部,會出現疼痛或按壓時感覺堅硬的情況,一開始並不會像彈丸那樣成形。

使不資於痰與血,何以成塊乎?必先有硬飯,或魚與肉,或餛飩米團之類,一時失嚼,誤咽停於胃中,經月不能消化,礙其道路,血流過其處,必裹一層,痰或經其處,又裹一層,痰與血互相裹之,則不能不成塊矣。裹一層,則大一層,故始如彈丸,久則如杯如碗。其初尚小,隱於胃中,猶有質而無形;其後漸大,則腹皮頂起,而形外見矣。

白話文:

如果腫塊不因為痰血而形成,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必定是因爲先吃了硬米飯、魚肉或餛飩米團這類食物,一時沒有嚼碎,誤吞下去後停留在胃中,數月都消化不了,堵塞了胃的通路。當血流經過這個部位時,必定會包裹一層;當痰經過這個部位時,又包裹一層。痰和血互相包裹,自然會形成腫塊。包一層,就大一層,所以剛開始像彈珠,時間長了就變得像杯子或碗一樣大。剛開始的時候還很小,隱藏在胃中,雖然有腫塊但看不出來;後來逐漸變大,就會把肚子撐起來,腫塊也顯示出來了。

又有時升時降時見者,乃氣塊也;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按之不見其塊,不按又若有形,而漉漉作聲者,乃停飲也,非塊也。此統論其塊云耳。然以其在人而言,則雖各有專病,而又不可拘也。如婦人之塊多惡血,而亦有氣成者;小兒之塊多食積,而亦有瘀成者;易怒之人多氣癖,而亦有血成者;肥胖之人多痰飲,而亦有食成者。

白話文:

此外,有時升起有時降落有時出現的,是氣塊;有時左邊有時右邊有時上邊有時下邊,按壓時感覺不到有塊,不按壓時又好像有形狀,而且發出嘩嘩聲的,是停滯的液體,不是氣塊。這只是總體上討論氣塊。但就人體而言,雖然各種氣塊都有其特有的病因,但也不應拘泥。比如婦女的氣塊多是由惡血形成,但也有由氣形成的;小兒的氣塊多是由食物積滯形成,但也有由淤血形成的;易怒的人多有氣癖,但也有由血形成的;肥胖的人多有痰飲,但也有由食物形成的。

醫者當問其得病之由,或偶傷食,自此日而起者;或偶受氣,自此日而起者;或偶負重勞力,自此日而起者;或平素有郁痰固結,偶發作而起者。在婦人必審其月事之通閉,在小兒必審其飲食之多寡,皆當以意求之,不能盡述也。大法治一切痞塊,皆以開鬱行氣為主,又各隨其症而用主治之藥,佐以破結軟堅之味,則得之矣。其有癖塊成龜盤之形,如能行動者,又不獨以塊治,當自有藥以消之也。

藥例

死血成塊者,以消血為主。

白話文:

醫生應該詢問患者生病的原因,例如:

  • 是否最近偶爾吃壞東西,從那一天開始發病的?
  • 是否最近偶爾受了氣,從那一天開始發病的?
  • 是否最近偶爾負重或勞累,從那一天開始發病的?
  • 是否平時就有痰濕鬱結,這次偶發所致?

如果是女性,還要問她的月經是否通暢。如果是小孩,還要問他的飲食是否過多或過少。這些都應該用心去探尋,不能完全寫出來。

治療一切痞塊的大原則是疏通氣鬱,再根據具體症狀使用主治藥物,輔助以化痰軟堅的藥物,就能治癒。

如果痞塊形成龜盤狀,並且可以活動,那就不能只針對痞塊治療,還需要有專門的藥物來消散它。

用桃仁、紅花、山楂、蘇木、血見愁之類以消血,三稜、蓬朮之類以消堅,青皮、烏藥、香附、枳殼之類以開鬱行氣。共成一劑,以好醋五六碗,煮乾為末,即以醋糊為丸。隨其塊之上下,以時之飢飽服之,好酒送下二百餘丸,一日二服。所以必用醋者,取其酸能破結也。

痰飲成塊者,以化痰為主。

白話文:

使用桃仁、紅花、山楂、蘇木、血見愁等藥材來化瘀止血;三稜、蓬朮等藥材來消解堅塊;青皮、烏藥、香附、枳殼等藥材來疏肝理氣。將這些藥材組合成一劑藥,用優質醋五六碗煎熬至乾,研磨成粉末後,再用醋糊成丸子。根據腫塊在人體上的位置以及患者的飢餓情況,適時服用。服用時搭配酒送服,每次服用200餘丸,一天服用兩次。之所以選用醋,是因為醋具有酸性,能夠軟化腫塊。

用半夏、南星、瓦壟子灰、青礞石、海浮石之類以化痰,加三稜、蓬朮、香附、青皮之類。亦以醋煮為九,如前服之。

食積成塊者,以消食為主。

白話文:

使用半夏、南星、瓦壟子灰、青礞石、海浮石等藥材來化痰,再加上三稜、蓬朮、香附、青皮等藥材。同樣用醋煮九次,服用方法與前面一樣。

用黃連、枳實、檳榔、草果、山楂、萊菔子、阿魏之類以消食,仍加三稜、蓬朮、青皮、香附之類。用醋煮乾,調神麯糊丸。

痰血食積相裹而成塊者。

白話文:

用黃連、枳實、檳榔、草果、山楂、萊菔子、阿魏等藥材幫助消化,再加入三稜、蓬朮、青皮、香附等藥材。用醋煮乾後,調和神麴糊製成丸劑。

用海浮石、瓦壟子、礞石之類以消痰,枳實、萊菔子、檳榔、草果之類以消食,桃仁、當歸、紅花之類以消血,仍加三稜、蓬朮、青皮、香附並木香之類,醋煮丸之。

白話文:

使用海浮石、瓦壟子、礞石等藥物來化解痰液;枳實、萊菔子、檳榔、草果等藥物來消食;桃仁、當歸、紅花等藥物來活血化瘀。另外再添加三稜、蓬朮、青皮、香附、木香等藥材,用醋煮成藥丸。

諸氣成塊者,以破氣為主。

用官桂、木香、青皮、枳實、香附之類以破氣,仍加三稜、蓬朮,醋煮丸之。

停飲作塊者,以泄水為主。

白話文:

各種氣滯形成的結塊,應以行氣為主要治療方法。

使用肉桂、木香、青皮、枳實、香附這類藥物來行氣,同時加上三稜、蓬術,用醋煮過後製成丸藥。

若是停滯的水飲導致結塊,則應以利水為主要治療原則。

用甘遂、芫花、大戟之類以泄水,佐以順氣之藥,如烏藥、青皮、枳殼、木香之類,使從大小便而出。

白話文:

使用甘遂、芫花和大戟等藥物來通利水濕,輔以理氣的藥物,如烏藥、青皮、枳殼、木香,使水分從大小便中排出。

癖塊之形如龜鱉狀而能行動者,乃是食積、死血相裹而成也。以其日月既久,藉人之氣血養之,故成此物。必日嘗使病者食鱉肉。其鱉甲與骨,用醋炙脆,與三稜、蓬朮、青皮、香附之類,為末,將烏梅肉醋浸令軟,搗爛為膏,丸之,好酒送下。其物皆化為血水,從大便而出矣。此方亦治瘧母如神。

白話文:

長出像烏龜甲殼或鱉殼形狀,且能自行移動的腫塊,是長期飲食積滯和淤血混雜在一起形成的。因為時間久了,利用人體氣血來滋養,所以形成了這種東西。一定要每天讓病人吃鱉肉。鱉殼和骨頭用醋烤脆,和三稜、蓬朮、青皮、香附等藥物一起研成細末。把烏梅肉用醋浸泡軟,搗碎成膏,做成丸子,用好酒送服。這些藥物都會化為血水,從大便中排出。這個方子也能治療瘧疾,效果非常好。

統治諸塊。用蓬朮為君,三稜、當歸、青皮、香附、紅花、瓦壟子、海浮石、官桂、木香、穿山甲、阿魏、山楂、枳實、檳榔為佐,少加巴豆霜、硇砂、麝香為末。以陳米細粉,入醋煮成爛粥,丸之,好酒送下。不拘痰血食積作塊,服此藥易消。

白話文:

對於各種結塊症狀。使用蓬朮為主要藥材,配以三稜、當歸、青皮、香附、紅花、瓦壟子、海浮石、官桂、木香、穿山甲、阿魏、山楂、枳實、檳榔等藥材。再加入少量巴豆霜、硇砂、麝香,研磨成粉末。用陳年老米煮成糊粥,加入藥粉搓成丸子,用好酒送服。無論是痰凝血滯還是食物積滯形成的結塊,服用此藥都能輕鬆化解。

凡諸塊不宜用煎劑,只宜用丸子。蓋塊至難消,若用煎劑,如過路之水而已,徒損元氣,於塊無益。惟丸子入胃,徐徐而化,徑至所患之處,潛消嘿奪,日漸損削,其塊自小。亦不宜消盡其塊,假如鵝卵大者,消至如彈丸即止,不必再服。蓋塊既漸小,大勢既殺,必無再大之理,如暖解冰,一解即不能合矣。

白話文:

凡是有塊狀病變的,不宜使用煎服的湯藥,只宜使用丸劑。因為塊狀病變極難消散,如果使用煎服的湯藥,就像流水過路一樣,只是白白耗損元氣,對塊狀病變沒有好處。只有丸劑進入胃中,才能緩慢地化開,直接到達患處,潛移默化地消除,日漸消減,塊狀病變自然就會變小。但也不宜完全消除塊狀病變,比如說像鵝蛋那麼大的塊狀病變,消到像彈珠那麼大就可以了,不必再繼續服用藥物。因為塊狀病變一旦漸漸變小,大勢已去,就一定不會再變大了,就像冰塊融化一樣,一經融化就無法再凝結了。

若必欲消盡,則人之元氣亦消盡,反不可保,況塊勢既哀,久必自消矣。經曰:衰其大半則止,過者死。醫者所當知也。

白話文:

如果一定要把痘痘消滅乾淨,那麼人的元氣也會耗盡,反而無法保住健康。何況痘痘的勢頭已經趨於平緩,經過一段時間後自然會消退。醫書上說:痘痘消退一半時就會停止,如果消退過多,患者會死亡。這是醫者應該知道的道理。

凡諸塊,丸子藥,每服二百丸,每日二服。若病勢已劇,一日三服,以好酒送下。不善飲者,砂仁鹽湯送下。每服丸子三日,至第四日,不要服丸子,必用大補丸,空朝用淡鹽湯送下二錢,隨用干食壓之,守此法服藥,可奏全功。蓋治塊之藥,不得不用克伐之劑,若不服補劑,則正氣無所養,邪氣何時而除?故攻補兼施,乃萬全之法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的腫塊,丸藥每次服用 200 顆,每日服用兩次。如果病情很嚴重,可以每日服用三次,用好酒送服。不擅長喝酒的人,可以用砂仁鹽湯送服。每次服用丸藥三天,到了第四天,不要服用丸藥,一定要使用大補丸,空腹時用淡鹽湯送服二錢,然後吃點乾糧壓一壓。按照這個方法服藥,可以完全康復。因為治療腫塊的藥物,必須使用攻伐之劑,如果不服用補劑,正氣得不到滋養,邪氣如何消除?所以攻補兼施,纔是萬全之策。

補劑以人參、當歸為君,白朮、茯苓、甘草、川芎、芍藥、地黃、官桂、黃耆為佐,名十全大補湯。即以為末,蜜為丸服之。忌食蘿蔔、大蒜及生冷油膩麩面之類,恐雜其藥氣,不能施功也。

白話文:

補藥配方以人參和當歸為主要成分,輔以白朮、茯苓、甘草、川芎、芍藥、地黃、肉桂、黃耆。此方名為十全大補湯。製成藥粉後,加蜂蜜製成丸劑服用。服用期間忌食蘿蔔、大蒜以及生冷油膩、麵粉類食物,以免影響藥效,無法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