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3)
1. 中暑
冒暑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
用肉桂、赤茯苓各五兩,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白湯冷水任下。
白話文:
中暑
中暑導致煩躁口渴,喝太多水後,肚子脹滿,尿液顏色深紅且量少。
用肉桂、赤茯苓各五兩,磨成粉末,加蜂蜜做成藥丸,每兩藥粉做成十丸,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嚼碎,用溫水或冷水送服。
2. 瘧疾
瘧者,殘虐之意,從病從虐,故名曰瘧。是病也,多發於秋,以夏傷於暑,故至秋而發也,有先寒後熱,先熱後寒,單寒無熱,單熱無寒,大寒大熱,微寒微熱之異。分而言之,先寒後熱者,先得於寒;先熱後寒者,先得於熱;單寒無熱者,外感必重;單熱無寒者,內病必多;大寒大熱者,邪必深;微寒微熱者,邪必淺。又有久寒久熱,經幾月而不愈者,必其不守禁忌,兼以元氣虛弱故也。
合而言之,不專於外傷寒邪,亦平日飲食不節,及七情六慾所傷,兼之以脾裹痰而不散,與內之飲食。外之暑氣,相結交固,流聚於少陽之分,少陽位人身之半,為陰陽往來必由之路,又在半表半裡之間,陰血流過其處,激而生寒,陽氣行過其處,激而發熱,或陰陽交會,則寒熱交作。久而不愈,則結成瘧母,藏於脅下。
脅下者,少陽之分也。治此病者,以引經藥引至少陽之分,而以消食化痰,疏風調氣之劑,量其輕重而投之,無不應矣。然同一瘧也,有一日一發,有間日一發,有三日一發者,何也?蓋病之所由來者,有遠近也。冬傷於寒不即病,直至明年之秋而後發者,則三日一發之瘧也。
春傷於濕不即病,至秋而後發者,則間日一發之瘧也。夏傷於暑不即病,至秋而後發者,則一日一發之瘧也。三日一發,受病幾一年,間日一發,受病幾半年,一日一發,受病幾三月,每以得病之遠近,為所發之日期也。醫者以心度之,見其三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寒,當以辛溫之藥散之。
見其間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溫,當以涼藥清之。見其一日一發,則知其得之於暑,當以清暑之藥治之。然必見其症有相合者,方可投也。如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正氣為先,然散邪正氣而病不退者,須分利陰陽治之。至於有食則消食,有痰則化痰,有風則散風,有寒則攻寒,有熱則驅熱,有氣則開氣,新病則去其病,久病則補其元,精而明之,則在乎其人也。
藥例
清熱,如柴胡、黃芩、芍藥、連翹、山梔、生甘草之類。
治寒,如乾薑、桂枝、麻黃之類。
定寒熱,如羌活、防風、柴胡、芍藥、炙甘草之類。
清暑,如香薷、黃連、扁豆、厚朴、甘草之類。
消食,如枳實、黃連、檳榔、草果、三稜、蓬朮、神麯、麥芽、山楂之類。
治痰,如橘紅、半夏、貝母、天花粉、枳殼、黃芩、桑皮、桔梗、甘草之類。
喘,如杏仁、蘇子、馬兜鈴之類。痰甚加薑汁、竹瀝之類。
散風,如防風、荊芥、紫蘇、蔥白、生薑之類。頭痛加川芎、白芷;遍身骨節疼,加羌活;無汗,加蒼朮。
化氣,如青皮、香附、烏藥、枳殼、木香、砂仁之類。
補虛,必分氣血,氣虛以人參為君,白朮、炙甘草、大棗之類為佐,大劑芍藥以定寒熱,禁用茯苓、黃耆,以茯苓能引邪入陰經,而不得出也,黃耆補表太過,邪不能去也。血虛以當歸為君,川芎、熟地、炙甘草、大棗為佐,大劑芍藥以定寒熱,津液少加門冬、花粉之類。
白話文:
瘧疾,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殘酷地侵擾」,因為這個病字從「病」部,又有「虐」字,所以叫做瘧疾。這種病多發於秋天,是因為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所以到了秋天才發作。瘧疾的症狀表現有很多種,有先感到寒冷後發熱的,也有先發熱後感到寒冷的,有單純感到寒冷而沒有發熱的,也有單純發熱而沒有寒冷的,還有寒冷發熱都很嚴重的,也有寒冷發熱都輕微的。
分開來說,先感到寒冷後發熱的,是先受到寒邪的侵襲;先發熱後感到寒冷的,是先受到熱邪的侵襲;單純感到寒冷而沒有發熱的,是體外感受的邪氣比較嚴重;單純發熱而沒有寒冷的,是體內本身的問題比較多;寒冷發熱都很嚴重的,是邪氣侵入較深;寒冷發熱都輕微的,是邪氣侵入較淺。還有持續寒冷或持續發熱,經過幾個月都無法痊癒的,一定是沒有遵守飲食禁忌,加上身體元氣虛弱的緣故。
綜合來看,瘧疾不僅僅是外感寒邪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平日飲食不節制,或是受到七情六慾的傷害,加上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導致痰濕積聚無法散開,以及體內飲食、體外暑氣互相結合,阻塞在少陽經脈的位置。少陽經脈位於人體中間,是陰陽之氣往來必經之路,又介於體表和體內之間。陰血流經此處,受到阻礙而產生寒冷;陽氣經過此處,受到阻礙而發熱;或者陰陽之氣交會,就會寒冷發熱交替發作。時間久了無法治癒,就會結成瘧母,藏在脅下。
脅下是少陽經脈循行的位置。治療這種疾病,要用引經藥把藥力引導到少陽經脈,再用消食化痰、疏風調氣的藥物,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投藥,通常都會有效。然而,同樣是瘧疾,卻有一天發作一次的,有隔天發作一次的,有三天發作一次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得病的原因有遠近之分。冬天受寒邪侵襲,當時沒有發病,直到第二年秋天才發作的,就是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
春天受濕邪侵襲,當時沒有發病,直到秋天才發作的,就是隔天發作一次的瘧疾。夏天受暑邪侵襲,當時沒有發病,直到秋天才發作的,就是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三天發作一次的,得病已經接近一年;隔天發作一次的,得病已經接近半年;一天發作一次的,得病已經接近三個月。每次發病的時間間隔,都取決於得病時間的遠近。醫生要用心推斷,看到三天發作一次的,就知道是受寒邪引起的,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驅散寒邪。
看到隔天發作一次的,就知道是受溫邪引起的,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清除熱邪。看到一天發作一次的,就知道是受暑邪引起的,應該用清暑的藥物來治療。但是,一定要看到症狀相符,才能用藥。如果無汗,要使其發汗,以驅散邪氣為主;如果汗多,要使其汗止,以扶助正氣為先。然而,如果驅散邪氣、扶助正氣後病情沒有好轉,就必須分別調理陰陽之氣。至於有食積就消食,有痰就化痰,有風就散風,有寒就驅寒,有熱就清熱,有氣滯就理氣。新發的病,要去除病邪;久病的,要補養元氣。精通並了解這些道理,就要靠醫者自己了。
藥例
清熱的藥物,如柴胡、黃芩、芍藥、連翹、山梔、生甘草等。
驅寒的藥物,如乾薑、桂枝、麻黃等。
調和寒熱的藥物,如羌活、防風、柴胡、芍藥、炙甘草等。
清暑的藥物,如香薷、黃連、扁豆、厚朴、甘草等。
消食的藥物,如枳實、黃連、檳榔、草果、三稜、蓬朮、神麯、麥芽、山楂等。
化痰的藥物,如橘紅、半夏、貝母、天花粉、枳殼、黃芩、桑皮、桔梗、甘草等。
治療喘的藥物,如杏仁、蘇子、馬兜鈴等。痰多的,可加薑汁、竹瀝等。
散風的藥物,如防風、荊芥、紫蘇、蔥白、生薑等。頭痛可加川芎、白芷;全身關節疼痛可加羌活;無汗可加蒼朮。
理氣的藥物,如青皮、香附、烏藥、枳殼、木香、砂仁等。
補虛的藥物,必須分辨是氣虛還是血虛。氣虛的,以人參為主藥,白朮、炙甘草、大棗等為輔藥,再大量使用芍藥來調和寒熱,禁用茯苓、黃耆,因為茯苓會引邪入陰經,無法排出體外;黃耆補益體表太過,會使邪氣無法去除。血虛的,以當歸為主藥,川芎、熟地、炙甘草、大棗等為輔藥,再大量使用芍藥來調和寒熱,津液不足的,可加麥門冬、花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