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鏡》~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0)
1. 中濕
濕者,天地鬱蒸之氣也。方其升騰於上,氣猶籠結而未開,雖寒天值之,亦覺溫暖,此濕氣之熱者也。及其布濩於下,氣將流演而舒散,雖暄月值之,亦覺其清涼,此濕氣之寒者也。濕氣之熱者,多中於氣虛之人,則發為濕熱之症,頭面如裹,而四肢浮腫,身體重著而轉側不便者是也。
濕氣之寒者,多中於血虛之人,則變為寒濕之症,四肢痠疼而關節不利,筋脈拘攣而行履重滯者是也。其有不因鬱蒸之氣而得者,必其冒雨而行,涉水而走,或露臥以取涼,或汗衣而不解,漸漬於肌肉之中,滲於骨髓之內,流溢於脾胃之間,牢纏於腰腎之處,則肌肉冷而骨髓疼,脾胃薄而腰腎痛,挾於風痰則生麻而不仁,兼乎死血則成木而不覺,動乎火邪則腫痛而難忍,隨其所感而病始痼焉。
醫者審其濕之或寒或熱,人之或虛或壯,病之或上或下,感之或淺或深,因其病而藥之,亦庶乎其近之矣。
藥例
頭面如裹,乃濕熱蒸於上也。
此宜以蒼朮、黃芩為主,佐以升麻、防風、薄荷、甘草,加蔥、姜,酒煎,溫服之,微汗出即愈矣。
四肢浮腫,平素原無脾胃之症者,乃濕熱淫於肌肉也。
宜以蒼朮、羌活為主藥,佐以防風、防己、腹皮、烏藥、黃芩、甘草,加薑、蔥,酒煎,溫服之,微汗出即愈矣。
身體重著,轉側不便者,乃濕熱滲入而將深也。
宜以蒼朮、白朮為主藥,佐以靈仙、烏藥、枳殼、羌活、防風、南星、半夏,加生薑,酒煎服之,微汗出即愈。
凡此三症,皆因濕熱不散,故宜微汗,雖病人氣虛,亦宜先治其濕,而不宜先補其氣。先補其氣,則腠理皆密,濕無由而散矣。必待浮腫能消,重著能脫,而後參、耆之類可服也。
四肢痠疼,關節不利,乃寒濕入骨節也。
宜以虎骨、當歸為主藥,佐以蒼朮、白朮、官桂、烏頭、茯苓、防己、木通、牛膝、桑條、靈仙之類,水煎,加車前子草汁服之,小便利則愈矣。
筋脈拘孿,行履重滯,乃寒濕滲於血脈也,血得寒濕則阻滯而不流,脈得寒濕則牽制而作痛。
宜以四物為主藥,以養其血,佐以茯苓、澤瀉、木瓜、牛膝、防己、白朮、甘草、薏仁以去其濕,少加附子、官桂以溫其經,則愈矣。
凡此二症,皆因寒濕所中,惟血虛者得之,夫濕病宜燥,而反不用燥劑為主藥者,以燥劑太過,能幹其血故也,血一干而病終不可愈矣。故寧以養血為主治,而佐以利濕溫經之藥,使寒得熱而除,濕得熱而散也。大法,濕在上,以升麻引經;濕在下,以茯苓引經;濕在中,以白朮、甘草引經;濕在遍身,以羌活、烏藥引經;濕在兩臂,以桑枝引經;濕在兩股,以牛膝引經。濕熱與寒濕皆以此為準。
此其大略也。
寒濕疼痛,宜外治之法,以膏藥貼之。
白話文:
[中濕]
所謂的「濕」,指的是天地之間悶熱潮濕的氣體。當濕氣向上蒸騰時,就像籠罩著一樣,還沒完全散開,即使在寒冷的天氣裡,也會感覺溫暖,這就是濕氣偏熱的表現。當濕氣向下瀰漫時,氣流逐漸舒展開來,即使在炎熱的月亮下,也會覺得清涼,這就是濕氣偏寒的表現。
濕氣偏熱的,多半侵犯氣虛的人,會出現濕熱的症狀,像頭臉被東西包裹住一樣,四肢浮腫,身體沉重難以翻身。
濕氣偏寒的,多半侵犯血虛的人,會變成寒濕的症狀,四肢痠痛、關節活動不利索,筋脈攣縮、走路感覺沉重遲緩。
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天地間的濕氣,而是因為冒雨行走、踩水、露天睡覺貪涼、或是流汗後沒有換衣服,讓濕氣慢慢滲入肌肉,進入骨髓,流到脾胃之間,緊緊纏繞在腰部和腎臟,就會出現肌肉發冷、骨髓疼痛,脾胃虛弱、腰腎疼痛的現象。如果同時受到風邪和痰濕影響,就會產生麻木不仁的感覺;如果同時有瘀血,就會感覺像木頭一樣沒有知覺;如果同時有火邪,就會腫痛難忍。總之,濕氣會因為不同的情況而導致病情加重。
醫生要仔細分辨濕氣是偏寒還是偏熱,病人的體質是虛弱還是強壯,病的位置是在上半身還是下半身,受濕的程度是淺還是深,根據這些情況來開藥治療,這樣就比較接近正確的治療方法了。
藥方舉例
頭臉像被包裹住一樣,這是濕熱向上蒸騰引起的。
應該以蒼朮、黃芩為主藥,搭配升麻、防風、薄荷、甘草,再加上蔥和薑,用酒煎煮後溫服,微微出汗就會好。
四肢浮腫,而且平時沒有脾胃問題的,這是濕熱侵犯肌肉引起的。
應該以蒼朮、羌活為主藥,搭配防風、防己、腹皮、烏藥、黃芩、甘草,再加上薑和蔥,用酒煎煮後溫服,微微出汗就會好。
身體沉重,難以翻身,這是濕熱滲入體內比較深層引起的。
應該以蒼朮、白朮為主藥,搭配靈仙、烏藥、枳殼、羌活、防風、南星、半夏,再加上生薑,用酒煎煮後服用,微微出汗就會好。
以上這三種症狀,都是因為濕熱無法散去,所以應該要讓身體微微出汗來幫助濕氣排出。即使病人體質虛弱,也應該先治療濕氣,不宜先補氣。如果先補氣,就會讓皮膚毛孔閉合,濕氣就無法排出。必須等到浮腫消退、身體沉重感消失後,才能服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
四肢痠痛,關節活動不利索,這是寒濕侵入骨節引起的。
應該以虎骨、當歸為主藥,搭配蒼朮、白朮、肉桂、烏頭、茯苓、防己、木通、牛膝、桑枝、靈仙等藥材,用水煎煮後,加入車前草汁一起服用,小便順暢了就會好。
筋脈攣縮,走路感覺沉重遲緩,這是寒濕滲入血脈引起的。血遇到寒濕就會阻礙不流通,經脈受到寒濕就會被牽制而產生疼痛。
應該以四物湯為主藥,用來滋養血液,搭配茯苓、澤瀉、木瓜、牛膝、防己、白朮、甘草、薏仁等來去除濕氣,再稍微加入附子、肉桂來溫經散寒,這樣就會好。
以上這兩種症狀,都是因為受到寒濕侵襲,通常發生在血虛的人身上。一般來說,治療濕病應該用乾燥的藥材,但是這裡反而不用燥濕藥為主藥,是因為燥濕藥太過會讓血液乾枯,血液一乾就難以治癒了。所以寧願以養血為主,搭配利濕和溫經的藥材,讓寒邪得到溫暖而去除,濕氣得到溫暖而消散。總的原則是,濕氣在上半身,用升麻來引導藥效;濕氣在下半身,用茯苓來引導藥效;濕氣在身體中部,用白朮、甘草來引導藥效;濕氣在全身,用羌活、烏藥來引導藥效;濕氣在兩臂,用桑枝來引導藥效;濕氣在兩腿,用牛膝來引導藥效。濕熱和寒濕都可以根據這個原則來選用藥材。
以上只是大概的說明。
對於寒濕引起的疼痛,可以用外敷膏藥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