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上 (3)
卷之上 (3)
1. 發熱
楊仁齋云:凡壯熱,煩躁,用柴胡、黃芩、大黃解利之。其熱乍輕而不退,盍用黃芩、川芎、甘草、烏梅作劑,或用黃連、生地黃、赤茯苓同煎,臨熟入燈心一捻主之,其效亦速。蓋川芎、生地黃皆能調血,心血一調,其熱自退。
白話文:
楊仁齋說:凡是發燒、躁動不安,可以使用柴胡、黃芩、大黃來瀉利。如果發熱時好時壞,可以用黃芩、川芎、甘草、烏梅來煎服,或者用黃連、生地黃、赤茯苓一起煎煮,快煮好時放進燈芯草一撮即可,效果也很顯著。這是因為川芎和生地黃都能夠調血,心血一調和,發熱自然就會退去。
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日夜不息,脈浮大而虛,重按全無,為血虛發熱症,似白虎,唯脈不長實為辨也。誤服白虎必危,宜當歸二錢,黃耆一兩,水煎服。
白話文:
肌肉發熱,身體燥熱,眼睛發紅,臉色通紅,口渴想喝東西,晝夜不間斷,脈搏浮大但虛浮,重按後完全沒有脈搏,這是血虛引起的發熱症狀,類似於中醫經典方劑「白虎湯」,但脈搏不長而有力是辨別的關鍵。如果誤服白虎湯會很危險,應使用當歸兩錢、黃耆一兩,加水煎服。
有腎虛火不歸經,遊行於外而發熱者,煩歇引飲,面目俱赤,遍舌生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煙火上衝,兩足心如烙,痰涎壅盛,喘急,脈洪大而數無倫次,按之微弱者是也,宜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或問:燥熱如此,復投桂、附,不為以火濟火乎?曰:心包絡相火,附於右尺命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之而火無所附,故厥而上炎。
白話文:
有些人的腎虛導致陽氣不守本位,流竄到身體外表現為發熱。這些人時而發作,時而平息,會口渴想喝水,臉部和眼睛都發紅,舌頭上長出刺狀物,嘴脣乾裂發黑,喉嚨裡好像有煙火向上竄,兩個腳底板像被烙鐵燙過,痰液黏稠,呼吸急促,脈搏洪大且跳動頻繁且雜亂,按壓後脈搏微弱。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十全大補湯」和「八味丸」。
有人問:病人已經燥熱成這樣了,還用桂枝、附子這些熱性藥物,不是火上加油嗎?
回答:心包經的相火,依附在右手的少陽命門穴,男性靠它來儲藏精華,女性靠它來繫住子宮。由於過度縱慾而耗盡了精氣,相火失去寄託,就會向上冒炎。
桂、附與火同氣也,而其味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下降矣。且火從腎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井焉,得水則熾,得火則熄,則桂、附者,固治相火之正藥歟。
白話文:
桂枝和附子與火氣相通,而它們的味道辛辣,能疏通毛孔,調理津液,暢通氣道,在它們的「住所」招喚火氣,同氣相求,火氣自然會下降。而且從腎臟出來的火,是水中的火。火可以用水撲滅,但水中的火卻不能用水撲滅。因此,巴蜀有火井,得到水後會燃燒得更旺,得到火反而會熄滅。所以桂枝和附子,肯定是治療相火的最適合的藥物。
其人脈澀,必有漱水之症,必有嘔惡痰涎之證,必有兩腳厥冷之證,亦必有小腹結急之證,或唾紅,或鼻衄,此皆滯血作熱之明驗也。用藥不止於柴胡、黃芩,當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甘草佐之。大便秘結者,於中更加大黃、濃蜜,使滯血一通,黑物流利,則熱不復作。
仲景有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四肢煩熱。
白話文:
這個人脈搏澀緊,必定有口中乾渴的症狀,必定有噁心嘔吐痰液的症狀,必定有兩腳冰冷的症狀,必定有小腹脹痛的症狀,或者有吐血,或者有流鼻血,這些都是氣血瘀滯化熱的明顯徵兆。用藥不能只限於柴胡、黃芩,應當用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甘草來輔助。大便祕結的人,在藥方中再加入大黃、濃蜜,讓氣血瘀滯通暢,黑便通暢,這樣熱氣就不會再發作。
脈浮大而無力為虛,沉細而有力為實,沉細或數者死。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沉細是也。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白話文:
脈搏浮現而有力的是虛證,沉細而有力的是實證。脈沉細或脈數頻急的多半會死亡。
有發熱症狀且有實火的是活證,這種情況下脈搏洪大。沒有實火的是死證,這種情況下脈搏沉細。
脈浮同時澀滯,澀滯的同時身體有發熱的,預後差。發熱而脈搏安靜的難以治療。
脈搏強勁而汗出不止的會死亡;脈虛而發熱不止的會死亡;脈搏微弱,四肢冰冷,不願見人,不思飲食,大便腹瀉不止的會死亡。
2. 不能食
許學士云: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予授二神丸,服之頓能進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水穀,下無火力,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淨酒浸,曝乾,日挑數匙,以酒下之,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白話文:
許學士說:有的人完全吃不下東西,吃補脾胃的藥都不見效,我給他服用了二神丸,服用後頓時就能吃東西了。這種病不能只當作脾胃虛弱來治療。實際上是因為腎氣虛弱,真元不足,所以不能消化吸收食物。就像鼎爐裡放了水和穀物,下面沒有火,一整天米都煮不熟,怎麼能消化呢?黃魯直曾經記載:服用菟絲子,洗淨後用酒浸泡,晾乾,每天挑出幾勺,用酒送服,十天後就能吃喝自如,就像熱水融化積雪一樣。他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今按治法,虛則補其母。不能食者,戊己虛也。火乃土之母,故以破故紙補腎為癸水,以肉豆蔻厚腸胃為戊土,戊癸化火,同為補土母之藥也。楊仁齋云:脾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瑞竹堂方》謂:二神丸雖兼補脾胃,但無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順其氣,使之斡旋空虛倉廩,倉廩空虛則能受物,屢用見效,其殆使之交通之力歟。
白話文:
如今根據治療原則,虛症應補其母臟。飲食不進的人,是戊土和己土虛弱造成的。火是土的母臟,所以用破故紙補腎為癸水,用肉豆蔻調補腸胃為戊土,戊土和癸水化生為火,這都是補土母(脾胃)的藥物。楊仁齋說:脾腎之氣相通,水穀自然能被消化。瑞竹堂方中所說的二神丸雖然兼補脾胃,但沒有調和作用,往往需要再加入木香以理順其氣,使其調和脾胃這個空虛的倉庫。倉庫空虛才能裝入東西,屢用此法見效,大概就是它調和脾胃的力量吧。
嚴用和云:人之有生不善攝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水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食而不消,大腑溏泄。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予謂: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白話文:
嚴用和說:有些人從出生起就不注重養生,過度房事,導致身體陽氣衰弱,腎水失去溫暖,無法上升蒸發到脾臟,體內陰陽平衡失調,脾胃功能失常,導致飲食不進,胸悶腹脹。有句古話說:補腎不如補脾。但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腎氣充足,丹田之火旺盛,可以蒸發溫暖脾臟,脾臟溫和,中焦部位(脾胃)能夠自行運作,胸膈通暢,就能進食了。
薛新甫云:予嘗病脾胃,服補劑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幾殆。吾鄉盧丹谷先生令予服八味丸,飲食果進,三料而平。予兄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眩,勞則口舌生瘡,胸常有痰,目常赤澀,又一人脾虛發腫,皆以八味丸而愈。按此皆補腎之驗。
楊仁齋醫學恐當在丹溪之右。有云:脾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其見亦及此。
白話文:
薛新甫說:我曾經患有脾胃虛弱的疾病,服用補品以及針灸脾俞等穴位都沒有效果,幾乎送了命。家鄉的盧丹谷先生讓我服用八味丸,果然飲食有所增加,服用三劑後就痊癒了。我哥哥年過四十,外表肥胖但體質虛弱,遇風就會頭暈,勞累就會產生口舌生瘡,胸中經常有痰,眼睛經常紅澀;還有一個人脾虛導致水腫,全都服用了八味丸而治癒。由此可見,八味丸具有補腎的效果。
3. 諸氣
經云: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各種疼痛都是因為氣出了問題。各種疾病都起源於氣。發怒時氣往上衝,高興時氣運行舒緩,悲傷時氣消退,恐懼時氣往下沉,寒冷時氣收斂,炎熱時氣流失,受驚時氣混亂,勞累時氣耗散,沉思時氣鬱結。不同的情緒導致不同的氣出現不同的變化。
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以其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亢則害,承乃制也。
白話文:
氣虛不能補,這是世俗的說法。因為氣虛會導致身體堵塞不通,好像很難補養。他們沒想到正氣虛弱的人,氣血運行不暢,邪氣停滯在體內無法排出,所以才生病。醫經上說:身體強壯的人,氣血運行就能康復;身體虛弱的人,氣血停滯就會生病。如果氣虛卻不使用補法,氣血怎麼能運行呢?氣屬於陽,沒有寒冷的道理。只有氣血上逆的人才會感覺怕冷,這是因為氣血上亢導致的,需要用承氣法來抑制。
氣有餘便是火。冷生氣者,高陽生之,謬言也。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也。
白話文:
如果氣過盛,就會變成火。有說法認為,寒氣會生氣,這是錯誤的。如果感覺寒氣從下往上冒,其實並不是真的寒氣。這是因為上升的氣從肝臟出來,其中夾雜著陰火。這種氣從下往上冒,其熱氣非常強烈。這種火很像水,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虛弱所致。
按:河間論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乃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病熱矣。又云:五志過極皆為火也。而其治法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恐、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必以平心火為主。俗醫不達此者,遂有寒涼之謗。
白話文:
註解:按:河間派的看法認為氣是陽,而陽主輕盈浮動。所以諸如動亂、勞傷等症狀,都是陽火的變化。神志狂亂、氣息混亂,而且發熱,這就是病徵。又說:五種情緒過於激烈都會化火。而他的治療方法卻有獨特之處,凡是看到喜、怒、悲、恐、思的情緒證候,都以平息心火為主。至於勞損是因為過度運動。運動過度就會使陽氣驚動,驚嚇就會傷心,心又屬火,所以這兩種情況也必須以平息心火為主。一般醫者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常被批評用藥過於寒涼。
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大者,血氣俱多。小者,血氣俱少。下手脈沉,便知是氣,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脈弦軟,或虛大、虛滑、微弱,飲食不節,勞傷過度,精神倦怠,四肢困乏,法當補益。
白話文:
脈搏滑動,說明血多氣少。脈搏澀滯,說明血少氣多。脈搏有力,說明血氣都多。脈搏細弱,說明血氣都少。手太陰肺經脈脈沉,說明是氣;如果又沉又滑,則氣裡還有痰飲。
脈結澀,或沉弦急疾,收斂四肢,腹脅、腰胯間牽引疼痛,不能轉側,皆由七情鬱滯,挫閃傷損。謹察病原,隨證疏導。
白話文:
脈象細小而澀,或脈象沉細而前行速度急,四肢感覺拘攣,腹肋、腰胯之間牽痛,不能轉動身體,這些都是由七情鬱結,挫傷損傷造成的。詳細辨認病因,針對具體症狀疏通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