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上 (4)
卷之上 (4)
1. 虛勞
《玄珠》云:五行六氣,水特五之一耳。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虛勞等證蜂起矣。其體虛者,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醫者不知邪氣加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至死不悟。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
夫涼劑能養水清火,熱劑能燥水補火,理易明也。勞為熱證明矣,還可補乎?惟無邪、無熱、無積之人,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補之,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心虛,則動悸,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胃湯、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
肝虛,目昏,筋脈拘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丹之類以養助其筋脈。肺虛,呼吸少氣,喘乏咳嗽,嗌乾,宜枳實湯加人參、黃耆、阿膠、蘇子以調其氣。腎虛,腰、背、膝厥逆而痛,神昏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丸加五味、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證治要訣》云:五勞皆因不量才力,勉強云為,憂思過度,嗜欲無節,或病失調將,積久成勞。其證頭旋眼暈,身疼腳弱,心怯氣短,自汗盜汗,或發寒熱,或五心常熱,或往來潮熱,或骨蒸作熱,夜多惡夢,晝少精神,耳內蟬鳴,口中無味,飲食減少,此皆勞傷之證也。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
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焉。治勞之法,當以調心補腎為先,不當用峻烈之劑,惟當溫養滋補以久取效。天雄、附子之類投之,適足以發其虛陽,緣內無精血,不足當此猛劑。然不可因有熱,純用甜冷之藥,以傷其胃氣。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宜十全大補湯,或雙和散,或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皆可選用,間進雙補丸。
有重陰覆其陽,火不得伸,或洒洒惡寒,或志意不樂,或脈弦數,四肢、五心煩熱者,火鬱湯、柴胡升麻湯。病去即已,不可過劑。服寒涼藥證雖大減,脈反加數者,陽郁也,宜升,宜補火,忌寒涼,犯之必死。
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蓋自子至巳屬陽,自午至亥屬陰,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不降,氣不降則痰涎上逆而連綿吐出不絕也。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也。此皆陰虛之證,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主之。
然世醫遵用治疾,乃百無一效者,何哉?蓋陰既虛矣,火必上炎,而川芎、當歸皆味辛,氣大溫,非滋虛降火之藥。又川芎上竄,尤非虛炎短乏者所宜。地黃泥膈,非胃弱、食少、痰多者所宜。黃柏、知母苦辛大寒,雖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雖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用藥如此,焉能奏功也。
白話文:
《玄珠》說:五行和六氣中,水只佔五分之一。如果水虧損,怎麼能勝過五火呢?這樣虛勞等疾病就會紛紛產生。體質虛弱的人,最容易感受邪氣,應先調和身體,稍微疏導一下,慢慢地治療,然後再調理。醫生如果不知道邪氣已經入侵身體卻沒有去除,就直接進補,邪氣得到補養,反而會進入經絡,直到死亡都不明白。這樣誤診的例子,何止千萬,實在令人悲哀。
寒涼的藥物能夠滋養水液、清除火氣,溫熱的藥物能夠耗損水液、助長火氣,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勞病很明顯是熱證,還能用補藥嗎?只有身體沒有邪氣、沒有發熱、沒有積滯的人,脈象按下去感覺無力而虛弱的,才可以補養,而且必須觀察他的胃和右腎的火是否虧損才可以用。心虛的人,會心悸、恍惚、憂愁煩躁、臉色不好、舌頭僵硬,應該用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的藥來補益心血。脾虛的人,會面色發黃、肌肉消瘦、吐瀉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沒有食慾,應該用快胃湯、進食丸之類的藥來調理飲食。
肝虛的人,會視力模糊、筋脈拘攣、面色發青、容易恐懼,好像要被抓一樣,應該用牛膝益中湯、虎骨丹之類的藥來滋養筋脈。肺虛的人,會呼吸短促、喘息咳嗽、喉嚨乾燥,應該用枳實湯加人參、黃耆、阿膠、蘇子來調理氣息。腎虛的人,會腰背、膝蓋冰冷而疼痛、神志不清、耳鳴、小便頻繁、遺精,應該用八味丸加五味子、鹿茸,去掉附子,用山藥等做成的藥丸來補養精氣。
《證治要訣》說:五勞都是因為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事,過度憂慮思慮,嗜慾沒有節制,或者生病時沒有調理好,長期累積造成的。這些病會出現頭暈眼花、身體疼痛、腿腳無力、心慌氣短、自汗盜汗、時而發冷發熱、或者手心腳心經常發熱、或者忽冷忽熱、或者骨蒸發熱、晚上經常做惡夢、白天精神不振、耳鳴、口中無味、食慾減少,這些都是勞傷的表現。五臟雖然都可能出現勞損,但以心和腎最為常見。
心主管血液,腎主管精氣,精氣耗盡血液枯竭就會產生勞病。治療勞病的方法,應先調理心臟、補養腎臟,不應該用藥性猛烈的藥物,只能用溫和的藥物來滋養補益,慢慢地取得效果。天雄、附子之類的藥,如果用上去,只會讓虛弱的陽氣更加浮越,因為體內沒有精血,承受不住這種猛烈的藥。但是也不能因為有熱象,就純粹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胃氣。單獨用熱藥,就像鍋裡沒水卻加熱一樣;過度使用寒涼的藥,就像鍋下沒有火卻加水一樣。
這樣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造成傷害。應該選用十全大補湯、或雙和散、或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都可以選擇使用,期間可以服用雙補丸。
有些情況是陰寒過盛壓制陽氣,導致陽氣不能伸展,可能會感到微微發冷、或者心情不好、或者脈象弦細而快、四肢和手心腳心發熱,這種情況可以用火鬱湯、柴胡升麻湯來治療。病症去除後就應該停止用藥,不要過度用藥。服用寒涼藥物後,症狀雖然大大減輕,但是脈搏反而加快的,是陽氣鬱結,應該疏通陽氣,補養火氣,忌用寒涼藥物,如果犯忌就會有生命危險。
朱丹溪認為勞瘵主要因為陰虛,因為從子時到巳時屬於陽,從午時到亥時屬於陰,陰虛就會在下午或者子時之前發熱。清醒時屬於陽,睡覺時屬於陰,陰虛就會在睡覺時出盜汗。上升屬於陽,下降屬於陰,陰虛就會導致氣不下降,氣不下降就會使痰涎上逆,連綿不斷地吐出來。脈浮屬於陽,脈沉屬於陰,陰虛就會導致脈象浮而洪大,沉而空虛。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來治療。
但是現在的醫生都按照這個方法治療疾病,卻沒有一點效果,為什麼呢?因為陰液已經虧虛了,火氣一定會上炎,而川芎、當歸都是味道辛辣,藥性溫熱的藥,不是滋養陰液、降火的藥物。而且川芎往上走竄,尤其不適合虛火上炎、氣短乏力的人使用。地黃會阻礙腸胃,不適合腸胃虛弱、食慾不佳、痰多的人使用。黃柏、知母味苦辛,藥性大寒,雖然說是滋陰,實際上卻會使身體乾燥而耗損血液;雖然說是降火,實際上苦味先入心,久用會增加氣,反而會助長火氣,至於損傷脾胃,就不用多說了。這樣用藥,怎麼可能會有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