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5)

1. 虛勞

予每用薏苡仁、百合、天門冬、麥門冬、桑根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枇杷葉、五味子、酸棗仁之屬,佐以生地汁、藕汁、乳汁、童子小便等。如咳嗽則多用桑皮、枇杷葉;有痰則增貝母;有血則多用薏苡仁、百合,增阿膠;熱盛則多用地骨皮;食少則用薏苡仁至七八錢,而麥門冬常為之主,以保肺金而滋生化之源,無不應手而效。蓋諸藥皆稟燥降收之氣,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

辛甘淡平,寒涼是也,以施於陰虛火動之症,猶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飈颯然,倏動則炎歊如失矣,與治暑熱用白虎湯同意。然彼是外感,外感為有餘,故用寒沉藏之藥而後能補其偏。此是內傷,內傷為不足,但用燥降收之劑而已得其平矣,此用藥之權衡也。

虛勞之疾,百脈空虛,非黏膩之物填之不能實也。精血枯涸,非滋濕之物濡之不能潤也。宜用人參、黃耆、地黃、天麥門冬、枸杞子、五味子之屬各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白蓮藕汁、人乳汁、薄荷汁隔湯煉過,酌定多少,並麋角膠、霞天膏合和成劑,每用數匙,湯化服之。

如欲行瘀血,加入醋製大黃末子、玄明粉、桃仁泥、韭汁之屬;欲止血,加入京墨之屬;欲行痰,加入竹瀝之屬;欲降火,加入童便之屬。

凡虛勞之證,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也,尤宜用膏子加韭汁、桃仁泥。

呼吸少氣,懶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精光,面色㿠白,皆兼氣虛,用麥門冬、人參各三錢,橘紅、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津唾嚥下,名補氣丸。

氣虛則生脈散,不言白朮。血虛則三才丸,不言四物。

大略前言薏苡仁之屬治肺虛,後言參耆地黃膏子之類治腎虛,蓋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則肺腎虛矣。故補肺腎即是補陰,非四物、黃柏、知母之謂也。

當以脾腎二臟為要,何以言之?腎乃系元氣者也,脾乃養形體者也。經曰:形不足,溫之以氣者也。謂真氣有少火之溫,以生育形體。然此火不可使之熱,熱則壯,壯則反耗真氣也。候其火之壯少,皆在兩腎間。經又曰:精不足,補之以味。五味入胃,各從所喜之臟而歸之,以生津液、輸納於腎者。

若五味一有過節,反成其臟有餘,勝克之禍起矣。候其五味之寒熱,初有脾胃,次在其所歸之臟。即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謹守精氣,調其陰陽,使神內藏。夫如是,則天樞開發而胃和脈生,故榮衛以周於內外,無不被滋養而病愈矣。

勞疾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自下傳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

骨蒸之極,聲嗄咽痛,面黧,脈躁,汗出如珠,喘之氣促,出而無入,毛焦唇反,皆死證也。

白話文:

虛勞

我常用薏苡仁、百合、天門冬、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枇杷葉、五味子、酸棗仁等藥材,再佐以生地汁、藕汁、人乳汁、童尿等。若咳嗽則增加桑白皮、枇杷葉用量;有痰則加用貝母;有出血則增加薏苡仁、百合用量,並加入阿膠;若體內熱盛則增加地骨皮用量;食慾不振則用薏苡仁7-8錢,以麥門冬為主藥,以滋養肺金,恢復生化之源,療效甚佳。這些藥材都具有燥、降、收的功效,藥性平和偏寒涼,適用於陰虛火旺的症狀,如同盛夏酷暑之時,忽然刮起涼風,暑熱頓消,與治療暑熱的白虎湯異曲同工。但白虎湯是治療外感,外感屬實證,故需用寒涼收斂的藥物來調整;而虛勞是內傷,內傷屬虛證,僅需使用燥、降、收的藥物就能使其恢復平衡,這就是用藥的關鍵所在。

虛勞之症,百脈空虛,非黏膩之物難以滋補;精血枯竭,非滋潤之物難以濡養。宜用人參、黃耆、熟地黃、天門冬、枸杞子、五味子等煎成膏劑,另用青蒿加童尿熬製成膏,以及生地汁、蓮藕汁、人乳汁、薄荷汁隔水蒸煉,再依情況調整用量,與鹿角膠、霞天膏混合服用,每次服用數匙,以溫湯化服。

若要活血化瘀,則加入醋製大黃末、玄明粉、桃仁泥、韭菜汁等;若要止血,則加入牡蠣粉等;若要化痰,則加入竹瀝等;若要降火,則加入童尿等。

凡虛勞患者,大多會有心下及脅肋疼痛的症狀。這是因為瘀血不消,新鮮血液無法滋養所致,尤其宜用上述膏劑加入韭菜汁、桃仁泥。

呼吸短促、懶於說話、動作無力、眼神無光、面色蒼白,這些都是兼有氣虛的症狀,可用麥門冬、人參各三錢,橘紅、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研磨成極細粉末,以水浸泡油餅做成丸藥,如雞頭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細嚼慢嚥,將唾液吞下,此方名為補氣丸。

氣虛則用生脈散,不必使用白朮;血虛則用三才丸,不必使用四物湯。

前面提到薏苡仁等藥物治療肺虛,後面提到人參、黃耆、熟地黃膏等藥物治療腎虛,這是因為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則肺腎皆虛。所以補益肺腎就是補益陰,並非指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物。

應以脾腎兩臟為治療重點,為什麼呢?因為腎主藏元氣,脾主運化精微物質以營養身體。經書記載:「形不足,溫之以氣。」意指真氣具有溫煦之性,以滋養形體。但此火不宜過盛,過盛則耗傷真氣。真氣的盛衰,皆可從兩腎間觀察。經書又載:「精不足,補之以味。」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屬臟腑,以生津液,輸布於腎。

若五味攝入過量,反而導致該臟腑過盛,產生相克之禍。五味之寒熱,首先影響脾胃,然後影響其歸屬之臟腑。因此,應當補益不足,瀉去過盛,謹守精氣,調和陰陽,使精神內守。如此,則天樞穴(脾胃經穴)開通,胃氣和順,脈絡暢通,則氣血周流於內外,全身得到滋養,疾病自然痊癒。

勞疾日久而咳嗽咳血、咽喉疼痛、聲音嘶啞,這是由下而上傳的;若不咳嗽、不疼痛,日久出現尿液混濁、遺精,這是由上而下傳的,以上兩種都是危急症狀。

骨蒸至極,聲音嘶啞、咽喉疼痛、面色黝黑、脈搏急促、汗出如珠、呼吸困難、呼多吸少、毛髮焦枯、嘴唇乾裂,這些都是危急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