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6)

1.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詳辨之。

白話文:

喘息:呼吸短促、氣促,有聲音地喘氣,張開嘴巴、聳起肩膀,搖晃身體、抓肚子。

短氣:呼吸次數雖然多,但不能連續接續,像是喘息但沒有聳肩,像是呻吟但沒有疼痛,呼吸急促但沒有痰的聲音。

逆氣:只有氣往上衝,肺部被堵塞而不能往下走。需要仔細辨別。

仲景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云岐云:四七湯治痰涎咽喉中,上氣喘逆,甚效。

白話文:

張仲景說:膈肌間有積液,病人喘息胸悶,心下痞硬,面色暗黑,脈象沉緊。這種病起病後二、三十天,用吐法治療不見好轉,宜用木防己湯治療。虛證的服用後即會見效,實證的服用後三天又會復發。如果服用木防己湯不見效,宜用去掉石膏,加入茯苓、芒硝的木防己湯治療。積液不去,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人參半夏丸,化痰定喘。樓全善云:予平日用此方治久喘,未發時服此丸,已發時用沉香滾痰丸微下,累效。

樓全善云: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陰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劇而死。

白話文:

人參半夏丸可以化痰定喘。樓全善說:我平常用這個方子治療久喘,在沒發作時服用這個丸藥,已經發作時用沉香滾痰丸稍微下行藥物,積累下來效果很好。

初虞世云:火喘用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神效。

白話文:

虞世醫書記載:治療燥熱性喘息,可以使用白虎湯,並加入瓜蔞仁、枳殼、黃芩,效果非常顯著。

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咳喘。又,熱淫所勝,病寒熱喘咳。宜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救肺,童便、炒黃柏、知母降火。

白話文:

中醫經典說:每年夏季過於炎熱,導致肺部受到邪氣侵犯,人們容易出現氣短、咳嗽喘鳴的症狀。此外,過度炎熱會導致寒熱喘咳的疾病。治療方法是:

  • 使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來滋養肺部。
  • 使用童便、炒黃柏、知母來降火。

平居則氣平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此衝脈之火,用滋腎丸。

仲景云: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白話文:

平時生活作息正常則氣息平和,但一活動就氣喘吁吁的,這是因為衝脈有熱,可以使用滋腎丸。

張仲景說:如果有熱氣上逆,呼吸不順,喉嚨也不舒服的情況,要抑制這種上逆的氣,使氣下行,可以使用麥門冬湯來治療。

東垣云: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予隨證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如甚則交兩手而瞀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肺部脹滿,而出現喘咳、胸悶的感覺,好像氣往上衝,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在藥方中適當地加入五味子,其次是人參,再其次是麥門冬,最後再加一點黃連。如果情況嚴重,病人出現手抖和頭暈,說明真氣非常虛弱。如果出現氣短,可以加入黃芪、五味子、人參;如果氣盛,可以去掉五味子、人參,加入黃芩、荊芥穗。在冬天,去掉荊芥穗,加入草豆蔻仁。

《本草》治咳嗽上氣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此乃人參之力也。

白話文:

《本草》上記載,治療咳嗽、呼吸急促,用人參研磨成粉末,加入雞蛋清和水調勻,一次服用一錢。以前有兩個人一起走路,一個含著人參,一個沒有含。他們都走了三五里路後,沒有含人參的人喘得很厲害,而含人參的人呼吸卻很順暢。由此可見,這是人參的功效。

樓全善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瓜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餘帖而安。此實麥門冬、五味子、人參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裡實也,宜下之。

白話文:

一位姓樓的全善醫生,治療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該婦人一直有痰咳,突然有一天大喘氣,痰液流出像泉水一樣,身體冒汗如油,脈搏浮動而有力,好像快不行了。醫生趕緊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劑,婦人的喘氣停止,流汗也止住了。三劑藥後,痰液逐漸減少。醫生又在原方中加入瓜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婦人服用了二十多劑藥後,病情好轉。這主要是麥門冬、五味子、人參的功效。

如果病人除了自汗外,還有腹脹,脈搏沉實而喘氣的人,是體內實證,應該使用瀉下藥治療。

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愚謂歸、地泥膈生痰,枳、半燥泄傷陰,不如用天門冬、桑皮、貝母、馬兜鈴、地骨皮、麥門冬、枇杷葉之屬。

白話文:

對於陰虛夾帶痰液導致氣喘的患者,四物湯中加入枳殼和半夏,可以補充陰氣和降火。但我認為當歸和生地黃容易生痰,枳殼和半夏過於燥熱,會損傷陰氣。不如改用天門冬、桑皮、貝母、馬兜鈴、地骨皮、麥門冬和枇杷葉等藥材。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參蘇溫肺湯,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煩心胸滿,短氣不能宣暢。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

用途:治療心火灼傷肺臟,導致肺結核,表現為咳嗽、氣喘、嘔吐,痰液壅積,胸膈痞悶,咽喉腫痛。

調中益氣湯加減法:如秋冬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證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

白話文:

調中益氣湯加減方法:

  • 秋冬季節:胃經四條經脈被衝脈逆衝,並牽連脅下的少陽經脈兩條倒流向上,稱為「厥逆」。症狀包括氣衝咽喉,喘息有聲,無法入睡。將肉桂子粉 5 分至 1 錢加入湯中,去掉苦味,根據厥氣的嚴重程度酌情使用。
  • 夏季出現此症狀:表示熱氣太盛。
  • 根據四季變化,此症狀表現為寒、熱、溫、涼:應使用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等分,研成細末,用熱湯製成約桐子大小的藥丸。

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膳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

白話文:

每次服用兩百顆藥丸,用溫水送服,在空腹時服用。服用後多喝點熱湯,服完後不要待太久,就用豐盛的飲食壓住藥丸,讓藥丸不會停留在胃裡。直到藥丸到達下半身,才能瀉去衝脈中的邪氣。

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氣逆。陽明之氣下行,今逆而上行,古人以通利為戒,如分氣紫蘇飲、指迷七氣湯加半夏,二陳湯加縮砂,施之為當。

白話文:

胃氣運行不順暢,呼吸困難是陽明之氣上逆造成的。陽明之氣本應往下走,現在卻逆行向上,古人認為要疏通氣滯為治療方針,例如使用通利氣的紫蘇飲、指迷七氣湯加半夏、二陳湯加縮砂等方劑,這些藥方都是合適的選擇。

真元耗損,喘生於腎氣之上奔。真元虛憊,腎氣不得歸元,固有以金石鎮墜,助陽接陰而愈者,然亦不可峻驟,且先與安腎丸、八味丸輩,否則人參煎湯,下養正丹主之。

白話文:

當元氣消耗時,呼吸會因腎氣上湧而變得急促。如果元氣極度虛弱,腎氣無法返回原位,因此有人利用金石藥物鎮壓、幫助陽氣與陰氣結合而痊癒,但不能操之過急。首先應該使用安腎丸、八味丸等藥物,否則可以使用人參煎劑和下養正丹來治療。

肺虛則少氣而喘。經云:秋脈者,肺也。秋脈不及則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其治法則門冬、五味、人參之屬是也。

白話文:

肺部虛弱,就會氣短和喘氣。古書上說:「秋天的脈象,與肺相關。」肺部脈象不足,就會導致氣喘、呼吸短促和咳嗽。氣上逆而出現血絲,氣下行時會發出病態的聲音,治療的原則是使用門冬、五味子、人參等藥材。

《素問·逆調論》: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東垣云:病人不得眠,眠則喘者,水氣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流通,其脈沉大,宜神秘湯主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逆調論》:睡不著,睡了就喘氣的,這是體內水氣造成的。水氣流動在體內各個液道中。腎臟是儲存水液的地方,負責體液運行,掌管著睡眠和呼吸。

東垣(張元素)說:病人睡不著,睡了就喘,是體內的水氣倒流,逆行向上侵犯到肺。肺受到水氣的滋潤而浮腫,導致氣息不通暢。這種情況的脈象是沉而大的,適合使用「神祕湯」治療。

《素問·逆調論》:不得臥而息有音,是陽道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上氣,而浮腫,肩息,脈浮大者危;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脈寒者死。

白話文:

《素問·逆調論》:無法入睡而呼吸有聲音,這是陽氣逆行的表現。足三陽經的氣血應該向下運行,現在卻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才會發出聲音。陽明經是胃脈。胃是六腑的海洋,其氣血也應向下運行。陽明經逆行,無法循其正常途徑,所以無法入睡。《下經》說:胃氣不調則無法安眠,指的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