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7)

1. 發熱

楊仁齋云:凡壯熱,煩躁,用柴胡、黃芩、大黃解利之。其熱乍輕而不退,盍用黃芩、川芎、甘草、烏梅作劑,或用黃連、生地黃、赤茯苓同煎,臨熟入燈心一捻主之,其效亦速。蓋川芎、生地黃皆能調血,心血一調,其熱自退。

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日夜不息,脈浮大而虛,重按全無,為血虛發熱症,似白虎,唯脈不長實為辨也。誤服白虎必危,宜當歸二錢,黃耆一兩,水煎服。

有腎虛火不歸經,遊行於外而發熱者,煩歇引飲,面目俱赤,遍舌生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煙火上衝,兩足心如烙,痰涎壅盛,喘急,脈洪大而數無倫次,按之微弱者是也,宜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或問:燥熱如此,復投桂、附,不為以火濟火乎?曰:心包絡相火,附於右尺命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之而火無所附,故厥而上炎。

桂、附與火同氣也,而其味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下降矣。且火從腎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井焉,得水則熾,得火則熄,則桂、附者,固治相火之正藥歟。

其人脈澀,必有漱水之症,必有嘔惡痰涎之證,必有兩腳厥冷之證,亦必有小腹結急之證,或唾紅,或鼻衄,此皆滯血作熱之明驗也。用藥不止於柴胡、黃芩,當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甘草佐之。大便秘結者,於中更加大黃、濃蜜,使滯血一通,黑物流利,則熱不復作。

仲景有三物黃芩湯,治婦人四肢煩熱。

脈浮大而無力為虛,沉細而有力為實,沉細或數者死。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沉細是也。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白話文:

楊仁齋說:對於高燒且煩躁不安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黃芩、大黃來解熱和緩解症狀。如果發熱症狀時輕時重,但總體不退,可以考慮使用黃芩、川芎、甘草、烏梅組合的藥方,或者黃連、生地黃、赤茯苓一同煎煮,在快煮好時加入一點燈芯草,這種方式效果快速。因為川芎和生地黃都能調節血液,一旦心血調和,發熱自然會減退。

肌肉和皮膚感到熱燥,眼睛泛紅,臉色潮紅,口渴想喝水,晝夜不停,脈象浮大而虛,深按下去幾乎沒有脈搏,這是血液不足導致的發熱症狀,類似白虎湯治療的症狀,但是區別在脈象不是強勁而實。誤服白虎湯會有危險,應該服用當歸二錢,黃耆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有些人因為腎虛,火氣無法歸經,流竄在外導致發熱,口渴想喝水,臉色和舌頭都紅,嘴脣乾裂,喉嚨感覺像有煙火上沖,雙腳心感覺像被烙鐵燙,痰多,呼吸急促,脈象洪大且頻率快,但是按壓下去卻微弱,這時候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配八味丸。有人可能會問,已經這樣燥熱了,再吃肉桂、附子,不會像是火上加油嗎?但事實上,心包絡的相火附在右尺命門,男人用以藏精,女人用以維繫子宮,因為過度的慾望消耗了精華,使得火氣無處依附,所以會逆流而上。

肉桂和附子和火氣性質相同,而且味道辛辣,能打開毛孔,促使津液分泌,通暢氣道,佔據火氣的巢穴,招喚它們回來,同類相吸,火氣必然會下降。而且,從腎臟冒出的火氣,是水中的火。火氣可以用水來撲滅,但是水中的火氣不能用水來撲滅,因此四川和貴州有火井的存在,得到水反而更旺,遇到火卻會熄滅,所以肉桂和附子,確實是治療相火的正確藥物。

如果一個人的脈象滯澀,肯定會有漱口水的症狀,肯定會有噁心嘔吐的證狀,肯定會有雙腳冰冷的證狀,也會有小腹緊繃的證狀,或者咳血,或者鼻出血,這些都是滯血導致發熱的明確證據。用藥不僅僅侷限於柴胡、黃芩,應該加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甘草等輔助藥物。如果大便乾燥結實,可以在其中加入大黃和濃蜜,讓滯血暢通,黑色的血液流動順暢,那麼熱度就不會再次出現。

張仲景有三物黃芩湯,專門治療婦女四肢煩熱。

脈象浮大但無力是虛症,脈象沉細而有力是實症,脈象沉細或者頻率過快則是死亡的徵兆。疾病伴有火氣的人能活,比如心脈洪大就是有火氣的表現;沒有火氣的人會死,比如脈象沉細就是沒有火氣的表現。脈象浮而滯澀,滯澀且身體發熱的人會死。身體發熱但脈象平靜的人很難治療。脈象強烈,出汗但症狀未解的人會死;脈象虛弱,發熱不停的人會死;脈象微弱,四肢冰冷,不想見人,食物進不去,拉肚子不停的人會死。

2. 不能食

許學士云: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予授二神丸,服之頓能進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水穀,下無火力,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淨酒浸,曝乾,日挑數匙,以酒下之,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今按治法,虛則補其母。不能食者,戊己虛也。火乃土之母,故以破故紙補腎為癸水,以肉豆蔻厚腸胃為戊土,戊癸化火,同為補土母之藥也。楊仁齋云:脾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瑞竹堂方》謂:二神丸雖兼補脾胃,但無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順其氣,使之斡旋空虛倉廩,倉廩空虛則能受物,屢用見效,其殆使之交通之力歟。

嚴用和云:人之有生不善攝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水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滿,或食而不消,大腑溏泄。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予謂: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薛新甫云:予嘗病脾胃,服補劑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幾殆。吾鄉盧丹谷先生令予服八味丸,飲食果進,三料而平。予兄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眩,勞則口舌生瘡,胸常有痰,目常赤澀,又一人脾虛發腫,皆以八味丸而愈。按此皆補腎之驗。

楊仁齋醫學恐當在丹溪之右。有云:脾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其見亦及此。

白話文:

許學士說:有個病人完全無法進食,服用各種補脾藥都沒有成效,我給他服用二神丸後,他立刻就能開始進食。這種病症不能單純地認為是脾氣問題。因為病人的腎氣虛弱,體內的真氣衰退,所以無法消化食物。這就像鍋爐裡放了各種食材,但下面沒有火來加熱,就算一整天過去,米飯還是不會熟,食物怎麼可能被消化?

黃魯直曾經記錄:服用菟絲子,先淘洗乾淨再用酒浸泡,曬乾後每天舀幾匙,用酒送服,十天之後,飲食就像熱湯溶解雪一樣容易。這也說明瞭這個道理。

現在按照治療原則,虛弱就補充其母臟。不能進食的人,是因為脾臟和胃臟虛弱。火是土的母臟,因此使用破故紙來補腎作為癸水,用肉豆蔻來增厚腸胃作為戊土,戊癸化火,兩者一起成為補充土母臟的藥物。楊仁齋說:脾臟和腎臟的氣血流通,那麼飲食自然可以被消化。《瑞竹堂方》指出:二神丸雖然同時補充脾胃,但如果沒有調節,通常會加入木香來順暢氣血,讓它在空虛的腸胃中轉動,腸胃空虛就能接受食物,多次使用已見效果,這大概就是幫助腸胃通暢的力量吧。

嚴用和說:人生病往往由於不好好保養身體,房事過度,導致真陽虛弱,腎水不溫,無法上蒸脾土,沖和之氣無法散佈,中焦運行失常,因此無法進食,胸腔堵塞,或者不吃飯也會感到脹滿,或者吃了飯卻不消化,大腸溏泄。古人說:補腎不如補脾。我認為:補脾不如補腎。腎氣壯大,丹田火旺,上蒸脾土,脾土溫暖,中焦自動調節,胸腔打開就能進食。

薛新甫說:我曾經有脾胃病,服用補藥和針灸脾俞等穴位都沒有反應,幾乎要死了。我的鄉親盧丹谷先生讓我服用八味丸,結果真的能進食了,服用三劑就痊癒了。我哥哥超過四十歲,外表豐腴但氣虛,遇到風就會頭暈,勞累後口舌生瘡,胸常有痰,眼睛常紅澀,另外一個人脾虛導致浮腫,都是用八味丸治好的。這些都是補腎成功的案例。

楊仁齋醫學的見解可能超越了丹溪。他說:脾臟和腎臟的氣血流通,那麼飲食自然可以被消化。他的見解也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