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上 (8)
卷之上 (8)
1. 諸氣
經云: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也。
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以其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氣屬陽,無寒之理。上升之氣覺惡寒者,亢則害,承乃制也。
氣有餘便是火。冷生氣者,高陽生之,謬言也。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也。
按:河間論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乃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病熱矣。又云:五志過極皆為火也。而其治法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恐、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必以平心火為主。俗醫不達此者,遂有寒涼之謗。
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大者,血氣俱多。小者,血氣俱少。下手脈沉,便知是氣,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脈弦軟,或虛大、虛滑、微弱,飲食不節,勞傷過度,精神倦怠,四肢困乏,法當補益。
脈結澀,或沉弦急疾,收斂四肢,腹脅、腰胯間牽引疼痛,不能轉側,皆由七情鬱滯,挫閃傷損。謹察病原,隨證疏導。
白話文:
【對於各種氣的情況】
古文說:所有的痛苦基本上都是由於氣的問題。大部分的疾病都源於氣的不調。生氣時氣會上衝,開心時氣會放鬆,悲傷時氣會消散,恐懼時氣會下沉,寒冷時氣會收縮,熱時氣會散發,驚嚇時氣會紊亂,勞累時氣會消耗,思考過度時氣會結聚,這就是九種不同的情緒影響氣的情況。
說氣沒有補充方法,這是民間常見的說法。因為氣病通常讓人感覺壓抑阻塞,看似很難補充。然而,如果正氣虛弱,就無法順利運行,邪氣就會滯留不去,進而導致疾病。古人說:身體強壯的人,氣行則病癒;身體虛弱的人,氣滯則病生。因此,如果氣虛,不應該忽略補充的方法,否則氣如何能夠運行?氣屬於陽性,不會有寒冷的情況。若在氣上升時感到寒冷,這表示氣太過亢奮,需要被剋制。
氣過剩就是火。認為冷可以產生氣,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你感覺到從下而上的冷氣,那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冷。因為上升的氣是由肝臟發出,其中夾雜著相火,自下而上,非常熱,但到了極點就像水一樣,這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陰氣微弱。
根據河間學派的理論,氣是陽性的,主要表現為輕微,所有的動亂、勞傷,都是由陽火引起的。神智失常、氣亂,就會生病且有熱感。又說:五種情緒過度也會變成火。其治療方法獨特,看到喜悅、生氣、悲傷、恐懼、思考等症狀,都以平息心火為主。至於勞累導致的傷害,是因為運動過度導致心驚,心驚便會導致心火,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平息心火。一般醫生不瞭解這些,因此對寒涼藥物有誤解。
脈象滑,代表血多氣少。脈象澀,代表血少氣多。脈象大,代表血氣都多。脈象小,代表血氣都少。摸到脈象深沉,就知道是氣的問題,如果脈象同時深沉和滑,可能是氣和痰飲的問題。
脈象弦軟,或者虛大、虛滑、微弱,代表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精神疲憊,四肢乏力,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
脈象結澀,或者深沉、弦緊、急促,代表四肢收縮,腹部、脅部、腰部、臀部有牽拉痛,不能翻身,這都是由七情鬱悶,挫傷或扭傷導致。必須仔細觀察病因,根據症狀進行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