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砭》~ 卷下 (13)
卷下 (13)
1. 噎膈論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為一陽。此處三陽,舊注指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言。乃增出大腸末,蓋誤以三陽為三陽經也。結,結熱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熱結,則津液竭。然而三陽何以致結熱?皆腎之病也。然則《內經》何以不云少陰結謂之膈?蓋腎主五液,又腎主大小便。腎與膀胱為一臟一腑,腎水既干,陽火偏盛,熬煎津液,三陽熱結,則前後閉澀,下既不通,必反幹上,直犯清道,上衝吸門、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
何為水飲可入,食物難下?蓋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豈有食未下咽之時,陽氣已長之理乎!反引動胃口之火,故難入。水者,陰類也,同氣相投故可入。水自然比食易下,不必過高其說。若胸中有痰飲者,則食易下,而水反難下矣。口吐白沫者,所飲之水,沸而上騰也。既同氣相投,何以又沸?糞如羊矢者,食入者少,渣滓消盡,腸亦干小,而不寬大也。
本系腸枯,非因食少。王太僕云:食入即出,是無水也。食久反出,是無火也。無水者,壯水之主。無火者,益火之原。王太僕只有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數語,今改作治翻胃法,以湊上六味、八味二方。我想其作偽之心,不知如何詭秘也。直須以六味地黃丸料大劑煎飲,久服可挽於十中之一二。
又須絕嗜欲,遠房幃,薄滋味可也。若曰溫胃,胃本不寒。何以必定無寒。若曰補胃,胃本不虛。此則又亂道矣。爾論病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何獨此純虛之證,反曰不虛耶?若曰開鬱,香燥之品,開鬱亦不必專用香燥。適以助火。《局方發揮》已有明訓。河間劉氏下以承氣,鹹寒損胃,津液愈竭。
無如補陰,此症多痰涎凝閉,當補陰者絕少。焰光自滅。
白話文:
《內經》裡提到:「三陽結,稱為膈」。這裡的三陽指的是大腸、小腸和膀胱。其中,太陽指的是小腸和膀胱,陽明指的是大腸。然而,三陽之所以會產生結熱的情況,其根本原因都在於腎臟的問題。腎臟主宰著身體的液體,並控制著大小便。當腎臟功能衰弱,陽火過盛,就會導致津液乾涸,三陽部位(大腸、小腸和膀胱)因此產生結熱,造成排泄困難,最終使得食物難以下嚥,形成噎膈。
為何水可以順利進入,但食物卻難以下嚥呢?這是因為食物進入人體後,需要在陽氣的作用下進行消化,但在食物尚未完全通過咽喉的瞬間,陽氣就無法立即生成,反而可能刺激胃口產生火氣,導致食物難以下嚥。相反的,水屬於陰性,能與體內的陰性能量相輔相成,因此可以順利進入。然而,如果胸腔內有痰飲積聚,食物反而容易通過,但水卻難以下嚥。此外,口吐白沫是因為飲入的水在體內被加熱,變成蒸汽上沖所致。另外,糞便如羊屎般堅硬,是因為食物攝入量少,腸道內的殘渣消耗殆盡,腸道變得狹窄,而非因為食物攝入量少。
本病的病因是腸道乾燥,並非因為食物攝入量少。王太僕曾指出,如果食物吃進去馬上就排出,表示體內缺乏水分;如果食物長時間留在胃裡才排出,表示體內缺乏火氣。缺乏水分的人應該補充水分,缺乏火氣的人應該增加火氣。對於治療噎膈,應使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煎煮飲用,長期服用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然而,患者必須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遠離性生活,清淡飲食,纔能有效治療。
如果要溫暖胃部,胃部本身並不一定寒冷,為何一定要認為它寒冷呢?如果要補充胃部,胃部本身不一定虛弱,這就會導致治療方向錯誤。在討論疾病時,我們常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為何在這個純粹虛弱的病症中,卻反過來說它不是虛弱呢?如果要開鬱,使用香燥的藥物開鬱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反而可能助長火氣。《局方發揮》已經有相關的教導。劉河間的承氣湯,雖然具有鹹寒的功效,但過度使用反而會損害胃部,使津液更為枯竭。因此,對於這種病症,補充陰性能量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因為這種病症多半是由於痰涎凝固導致的,真正需要補充陰性能量的患者極少,只要補充陰性能量,就能使病情得到改善。
2. 夢遺並精滑論
治以腎肝為主。經曰: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夫所謂陽強者,乃肝腎所寄之相火強也。所謂陰絕者,乃腎中所藏之真陰絕也。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泄。惟此處疏泄不繫肝也。是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
肝之陽強,則火不秘。明明是腎中相火,偏要說是肝火。凡肝火動者,必上升而易怒。今人每入房之時,必火升而大怒耶?以不秘之火加臨不藏之精,有不夢,夢即泄矣。薛立齋專用六味地黃以補腎,而治夢遺屢效。縱有相火,水能滋木,水升而木火自息矣。倘有脾胃不足,濕熱下流者,以前丸為主,煎服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之。
此又怪異之極者,濕熱如何提得,且既已有濕,又屬脾胃,亦何可用六味也。
白話文:
[對於夢遺和精滑問題的討論]
在治療上,主要應著重於腎臟與肝臟。古人云:陰陽調和之關鍵,在於陽氣必須保持穩定才能固守陰氣。若陽氣過盛而無法穩固,則陰氣就會耗盡。陰陽平衡,精神狀態才能正常。一旦陰陽分離,精氣也就會消失無蹟。所謂的陽氣過盛,指的是肝腎中寄存的相火過旺。而陰氣耗盡,則是指腎臟中儲藏的真正陰氣已盡。腎臟屬於陰性,負責儲藏精氣。肝臟屬於陽性,負責調節身體功能。但這裡所說的調節功能,並不僅限於肝臟本身。因此,當腎臟的陰氣虛弱,精氣便難以藏住。
肝臟的陽氣過盛,則相火無法受到控制。很多人誤以為這是肝火旺盛,實際上這正是腎中相火過旺的表現。通常,當肝火上升時,人會容易發怒。但在性行為過程中,人們是否每次都會因火氣上升而變得暴怒呢?將不受控制的相火加上無法藏住的精氣,即使在夢中也會不由自主地洩漏。名醫薛立齋常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治療夢遺,效果顯著。即使相火過旺,只要水能夠滋養木(肝),水氣上升,木火自然會得到抑制。如果出現脾胃功能不足,濕熱向下流瀉的情況,則應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煎煮,以提升和調整體內氣血。
然而,這似乎有些奇怪。濕熱怎麼可能被提升呢?而且既然已經有濕氣存在,且屬於脾胃問題,又怎能使用六味地黃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