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堂治驗》~ 卷下 (2)
卷下 (2)
1. 卷下
【腫滿】九條堀川西淺田某。子年弱冠。身體滿腫。延及陰囊。其大如球。而莖幾沒其中。師診之曰。汝之腹內腫色似嘗有疥癬癮疹之患。曰然。昔者請一醫傅藥頓愈矣。曰此其內攻耳。乃與越婢加朮湯。兼龍門丸。每服三十丸。三日一次。數旬全瘉。
【蛔蟲】烏丸近江屋某女。十有五歲。四肢攣痛。不能步躡。已而頸項間。累累核起者數處。醫以為寒濕。若黴而治之。不驗。先生診之。曰蛔蟲也。即與鷓鴣菜湯三貼。果下蛔蟲十三頭。其長尺余。或三四寸。攣痛減半。復與五貼。以下八頭。而後其累累者。亦經日消去。
【產後齒齶腫痛】綾小路若挾屋總兵衛妻。產後神氣鬱居旬余。齒齶腫痛。立則眩冒。身振振。舌本強。師即以鬱金散。吐青黃水氣升。乃與桂枝茯苓丸。全痊。
【腳氣】大宮通大工新藏之男。年十四。兩足微腫。頗解惰。師診之曰。腳氣也。法當下緩劑。姑息恐有後患。即作大劑桃花湯與之。後三日來報曰。大瀉矣。腫氣雖由是消也。身體從憊甚。唯峻補治之何如。至蔓衍否。其毒未減三分之一。非拔其根柢。必復蔓衍至。不可以救矣。
新藏性怯弱不肯用。師言時惟複比至流火。果復腫。又請師。師診之。脈急促乳下扇動。曰毒漫彌矣。不可救。辭然猶不為意。不逾十日。水氣衝心而殺之。
【反胃】間街五條比大阪屋德兵衛之妻。年二十有六。月事不常。朝食輒吐之暮。暮食輒吐之朝。每吐上氣煩熱。頭痛。眩暈。時醫或以為翻胃治之。曾無寸效。其面色焰焰。而脈沉實。心下至小腹拘攣。而所按盡痛。先生曰。有一方可以治矣。乃與黃連解毒湯三貼。前症頗差。後數日。卒然腹痛。瀉下如決。月事尋順也。三旬復舊。
【下利】一僧。來請曰。貧道有奇疾。每歲三月五日。必患大瀉者晝夜不知數。經三日而止。是以身體消削。天機盡絕。數日復故。今茲亦逼其期也。聞先生名手。故先期乞治。先生診之。六脈滑而數。按其心下悸。師顧門弟子謂曰。所謂時發熱。自汗出。而不已者。先其時發汗則愈。
又云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斯人即是。與大劑桃花。加芒消湯四貼。曰先期五日當服之。僧曰諾。後數月來謝曰。果有驗。
【嬰兒口腫】一兒初生月餘口中腫痛。其色如紅。拗啼不能乳也。師以湧泉散帖之足心。且令服牛黃通隔散。二三日已。
【痘瘡】一兒甫三歲。痘瘡見點不能光壯。師作反鼻散。服之。即勃然發起。
反鼻散方,反鼻,稻苗連根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白湯送下。
【腳氣】一男。年二十。患腳氣。一醫以越婢湯與之。不日水氣衝心呼吸短促。號叫悶亂。醫視其幾至死。更與犀角旋覆花。三黃瀉心等湯。病勢益劇。病家走請治於先生。先生脈之已不應。而心下膨脹。腹肚反軟。而結燥屎其內。謂家人曰。誤治之所致。今已若此。死在旦夕。
白話文:
[卷下]
腫滿: 一位年輕男子,全身腫脹,連陰囊都腫得像球一樣大,生殖器幾乎被埋在裡面。醫生診斷他以前可能患過疥瘡或癮疹,男子承認確實如此,並曾治癒。醫生認為之前的治療只是治標不治本,內在病灶未除,於是開了越婢加朮湯和龍門丸,讓他服用,幾天後痊癒。
蛔蟲: 一位十五歲的女子,四肢疼痛,無法行走,頸部還長出許多硬塊。之前的醫生誤診為寒濕,治療無效。醫生診斷為蛔蟲病,開了鷓鴣菜湯,服藥後排出許多蛔蟲,疼痛減輕,繼續服藥後,硬塊也消除了。
產後齒齶腫痛: 一位產後婦女,產後神經氣鬱結十多天,出現齒齦腫痛、站立時頭暈目眩、身體發抖、舌頭僵硬等症狀。醫生開了鬱金散讓她排出體內濁氣,再服用桂枝茯苓丸,治癒。
腳氣: 一位十四歲男孩患腳氣,雙腳輕微腫脹,懶惰。醫生診斷為腳氣,認為單純緩解只會留下後患,於是開了劑量較大的桃花湯。男孩服藥後大瀉,腫脹消退,但身體非常虛弱。醫生告誡他必須積極調補,否則病情會復發,但男孩體弱怕藥,未遵醫囑,果然腫脹復發。再次求診時,病情已嚴重惡化,醫生判定已無可救藥,十天後,男孩因水腫衝擊心臟而死。
反胃: 一位二十六歲婦女,月經不調,經常反胃嘔吐,伴隨煩熱、頭痛、頭暈等症狀。之前的醫生誤診為反胃,治療無效。醫生診斷後,開了黃連解毒湯,症狀有所好轉,但幾天後突然腹痛腹瀉,月經也恢復正常。
下痢: 一位僧人,每年三月五日都會嚴重腹瀉,持續三天,身體因此消瘦。醫生診斷後認為,這是因為身體陽氣不足,所以在發病前就應該發汗,開了加量桃花湯和芒消湯,讓他提前五天服用,果然有效。
嬰兒口腫: 一個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嬰兒,口腔腫痛發紅,哭鬧不止,無法哺乳。醫生用湧泉散貼在嬰兒足心,並服用牛黃通隔散,幾天後痊癒。
痘瘡: 一個三歲小孩,出痘但痘疹不飽滿。醫生開了反鼻散,服用後痘疹迅速長大。 (反鼻散藥方:反鼻、稻苗連根,等量研末,白湯服用)
腳氣: 一位二十歲男子患腳氣,之前醫生用越婢湯治療,結果導致水腫衝擊心臟,呼吸困難,險些喪命。後來又用其他藥物治療,病情更加惡化。求診時,脈象已微弱,心下膨脹,腹部卻鬆軟,大便乾燥。醫生判斷這是誤治導致,病情危重,不久便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