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5)
卷一 (5)
1. 逸病說
醫書充棟汗牛,有長於此者,便偏於彼,此其故總由其識見不周而用心則易有遺漏耳,即以逸病論之,人但知有勞病,而不知亦有逸病也,況逸病尤為富貴中常有之病也。向讀劉河間《傷寒直格》中列有八邪,稽其目曰:外有風寒暑濕,內有飢飽勞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與勞相反,經云:「勞者溫之,逸者行之」,行謂使氣運行也,則《內經》本有逸病,且有治法,乃後人引河間語,每作「風寒暑濕,飢飽勞役」。
夫河間以內外八邪標題,即曰八邪,當有八病,故飽與飢對,逸與勞對,若作勞役,則只有七邪矣,此《內經》所以謂勞則宜以溫養,逸則利於運行,早將勞與逸截分兩病也。張子和云「飢飽勞逸,人之四氣」,陳無擇云「瘧備三因,飢飽勞逸」,二子並能言之,審其病之為逸,便須用行濕健脾、導滯理氣之法,凡人閒暇則病,小勞轉健;有事則病反卻,即病亦若可忘者;又有食後反倦臥、起反疲者,皆逸病也。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故安在?華元化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則穀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於此可悟王公大人久逸之體,待漏(待,等待。漏,古之計時器。)入朝,亦若同於風霜勞頓,而享上壽者,正賴有此小勞,以治其逸,況每日五更獨得乾坤清氣為多哉。
白話文:
逸病說
醫書浩如煙海,有的專精於此,卻忽略彼,根本原因在於見識不周,用心不夠,容易遺漏。以逸病為例,人們只知道勞病,卻不知道也有逸病,尤其逸病多見於富貴之人。我讀過劉河間的《傷寒直格》,書中列舉了八種致病因素(八邪),包括外在的風寒暑濕,內在的飢飽勞逸,其中「逸」是指安逸舒適導致的疾病,與勞相對。「經書」上說:「勞則溫之,逸則行之」,「行」指使氣血運行。所以,《內經》原本就記載了逸病及其治療方法,只是後人引用劉河間的說法,常將其寫作「風寒暑濕,飢飽勞役」。
劉河間將內外八邪列為八種疾病,所以飽和飢相對,逸和勞相對。如果寫成「勞役」,就只有七邪了。這也是《內經》強調勞則溫養,逸則利於運行的道理,早將勞逸分為兩種疾病。《張氏醫通》的作者張子和說「飢飽勞逸,人之四氣」,陳無擇也說「瘧備三因,飢飽勞逸」,兩位醫家都提到了這一點。要判斷是逸病,就要使用健脾行濕、理氣導滯的方法。有些人閒暇時就生病,稍事勞動反而健康;有事做時反而不生病,甚至忘了生病;還有些人飯後嗜睡,起來就疲倦,這些都是逸病。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道理何在?華元化說:「人體需要活動,但不能過度,活動可以促進穀氣消化,血脈流通,疾病就不易產生。」由此可見,那些久居高位、缺乏活動的王公大人,每天早朝,如同經歷了風霜勞頓,卻能享高壽,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小小的勞動,來調治久逸之體,況且每天清晨還能吸收到天地間最精純的清氣呢。
2. 煙漏說
自張潔古有古方今病不相能之說,人遂謂病非古方能治,然今人萬病皆古人所已言,未聞別有古人不知之病也。若今所有煙漏一症,則真是今病,而為古人所未知,即為古人所未言,向聞煙客多腸燥,往往大便乾結為脾約(古之病名)而何以有煙漏?蓋所稱煙漏者,即下利也,即滯下也,亦即俗所謂痢疾也。
人於傷寒之下利,且以漏底為名,況今以腸燥之人而忽有利,得不稱為漏乎!至一加以漏之名,則既名漏,自當塞則愈塞而愈,漏者何也?以其非漏也,以其本是滯下,故以塞者滯之而更滯也,或因傷於飲食或以感夫暑濕或以濕多而成五泄,皆足以致滯下,其病多見於春夏秋之交。
煙客病,即非煙客亦病,特煙客臥多行少,其氣更易滯耳,或曰然則煙漏一症,將何法以治之?余曰此必不視為煙客,不名之為漏,仍從滯下正法,以通為止,則漏自止。人既曰漏,亦不定以非漏爭也,但須知此漏之必得通而止,則正所以治漏亦即所以治煙漏也。吾見滯下之以名為漏底,而卒至不起者,皆害於不為之通故,並於此發之。
又煙漏之所然者如是,是當推本於煙,為煙客籌調理之法,人身臟為陰,腑為陽,一呼一吸,以奉生身,及其病也,在腑為輕,在臟為重,一臟受病為輕,五臟皆病為重。人固罕有一病而涉五臟者,有之自煙客始,夫人咽喉二竅,喉主氣息,即氣管也;咽主飲食,即食管也。
喉系通於肺,呼吸出入,下通心脾肝腎,為氣息之道路;咽系通於胃,水穀皆由此入,為飲食之道路,飲食下咽,熟軟生硬皆能容受而停留胃中,其精微上輸脾肺,其糟粕下入大小腸,人之以飲食傷而為病者,在腑而不及臟,若氣管清淨之地,不能容受些子有形之物,而惟煙之入也,有氣無形,隨其人之本氣相為呼吸,其呼也上出於心肺,其吸也下入於腎肝,而位乎其中,以司呼吸之出入者則於脾,人之有脾也,本藉胃中水穀氣以生以化,今煙氣徑達脾中,較之飲食之入,必由胃而後及脾者,其行倍速,是以煙才入喉,頃刻周流充達,對時不舉,失煙氣之充周,猶之過時不食,失穀氣之榮養,其體倦,脾為病也;涕,肺為病也;汗,心為病也;淚,肝為病也;腸燥,腎為病也,至其為引(俗作癮),必對時而作者,脾主信,脾之為最先也,故五臟俱病,而脾尤甚焉。
平時調理,自當以健脾為主,兼補兼行,旁及四臟,昔林文忠公(林則徐)方深合乎法,至於病名煙漏,實即滯下,則仍是腑病,不是臟病,不可不治其腑。此病真是今病,真古人所未知,然而藥則仍是古人之藥也。
白話文:
煙漏說
從張潔古以來,就有人說古方治不了現代的病,因此人們認為疾病非古方不可治。然而,現在所有的疾病,古人其實都已經說過了,從未聽說有什麼是古人不知道的病。但現在的「煙漏」這種病症,確實是現代的病,是古人所不知道,也未曾提及的。以前只聽說抽煙的人多腸燥,經常便秘,被認為是脾約(古代的病名),但為什麼會有「煙漏」呢?所謂的「煙漏」,其實就是下痢,也就是腹瀉,也就是俗稱的痢疾。
人在傷寒後下痢,就以「漏」來命名,何況現在腸燥的人突然腹瀉,難道不稱為「漏」嗎?一旦稱為「漏」,就應該以塞止之,愈塞愈好,然而「漏」是什麼呢?因為它根本不是「漏」,而是滯下,所以用塞的方法反而使其更加阻塞。或者因為飲食不當,或者因為感受暑濕,或者因為濕氣過盛而導致五泄,這些都會導致滯下,這種病多見於春秋之交。
抽煙的人容易得這種病,即使不抽煙的人也可能得,只是抽煙的人臥多行少,氣機更容易停滯罷了。有人說,那麼「煙漏」這種病症,該如何治療呢?我說,這就必須不把它當作抽煙的人的病,不把它命名為「漏」,而應當從滯下的正法入手,以通為止,那麼「漏」自然就會停止。人們既然稱之為「漏」,也不一定非要以它不是「漏」來爭論,只需知道這種「漏」必須通過疏通才能停止,那麼治療「漏」的方法,也就是治療「煙漏」的方法。我見過許多因滯下而被命名為「漏」,最終導致死亡的病例,都是因為沒有疏通造成的,所以在此提出這點。
此外,「煙漏」的病因如此,那麼就應該追溯到「煙」上,為抽煙的人制定調理的方法。人體臟器屬陰,腑屬陽,一呼一吸,以維持生命,當人生病時,腑的病輕,臟的病重;一個臟器生病輕,五臟都生病重。人很少有一種病會累及五臟的,如果有,那一定是從抽煙開始的。人的咽喉兩個孔竅,喉嚨主呼吸,就是氣管;咽喉主飲食,就是食道。
喉嚨與肺相通,呼吸出入,下通心、脾、肝、腎,是氣息的通道;咽喉與胃相通,水谷都由此進入,是飲食的通道。飲食下咽,無論軟硬都能容納並停留在胃中,其精華向上輸送到脾肺,其糟粕向下進入大小腸。人因飲食傷而生病,是在腑而不是臟器。若氣管這樣乾淨的地方,不能容納一點有形的東西,而只有煙可以進入,它沒有形體,隨著個人的本氣一起呼吸,呼出時向上到達心肺,吸入時向下到達腎肝,而居於其中,主管呼吸出入的是脾臟。人的脾臟,原本依靠胃中水谷之氣來生長和化生,現在煙氣直接到達脾臟,比起飲食必須經過胃才能到達脾臟,它的速度更快,所以煙才入喉,頃刻間就周流全身。如果錯過時間不吸煙,就會失去煙氣的滋養,如同錯過時間不進食,失去了穀氣的滋養一樣,就會感到疲倦,這是脾臟生病;流涕,是肺臟生病;出汗,是心臟生病;流淚,是肝臟生病;腸燥,是腎臟生病。直到形成癮,必須按時吸煙,這是因為脾主信,脾是最先受影響的,所以五臟都生病了,而脾臟尤其嚴重。
平時調理,就應該以健脾為主,同時補益和疏通,兼顧其他四臟。以前林文忠公(林則徐)的方子就非常符合這個道理。至於「煙漏」這個病名,實際上就是滯下,仍然是腑的疾病,不是臟的疾病,不能不治療它的腑。這種病確實是現代病,是古人所不知道的,然而藥物仍然是古人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