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一 (4)
卷一 (4)
1. 陰陽
夫陰陽之為義大矣哉,自其淺言之,則氣陽也,血陰也;自其深言之,陽有陽氣,而陰亦有陰氣,陰氣為無形之氣,隨陽氣循行於內外,不同於有形之陰血,獨行於經脈之中也,陰血止謂之陰,陰氣謂之為陰,亦可謂之為陽。
白話文:
陰陽的道理非常深奧!簡單來說,氣屬陽,血屬陰。深入探討,陽有陽氣,陰也有陰氣。陰氣是無形的氣,它隨著陽氣在體內外運行,這和有形的陰血不同,陰血只在經脈中運行。陰血稱為陰,陰氣也稱為陰,也可以稱之為陽。
2. 砭石
《南史·王僧孺傳》:全元起欲注《素問》,訪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古人以石為針,必不用鐵。」《說文》有此砭字,許慎云以石刺病也。《東山經》云高氏之山多針石。郭璞云可以為砥針,治癰腫。《春秋》美疢,不如惡石。服子慎注:石,砭石也。季世無復佳石,故以針代之耳。
余按《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針石,吳任臣《廣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剛鑽即其物也。」
白話文:
砭石是用石頭做的針,古人用它來治療疾病。以前的人用石頭做針,不用鐵針。 《山海經》記載的高氏山上有很多玉石和可以做針的石頭,有人認為這種石頭就是金剛鑽。 古代典籍記載,好的砭石比普通的針更有效,但後來好的砭石越來越少,所以才改用金屬針。
3. 病愈先兆
傷寒多日,忽覺渾身癮疹發越而癢,此乃用藥中病,陰陽分別,榮衛流行,病氣自毛竅中出。他病亦然,小兒驚風發熱、將產亦如是。
按發癢乃陽氣初回之象,非風非血燥也,有病久不得寐,一旦欲寐,別無余病,此為陰陽和而將愈之兆。有大汗大下之後,邪氣已退、正氣已復、身涼脈微、鼾息酣睡,此亦吉兆也,醫者見之,當早為知病乃可以有欲愈之機,此由於用藥中肯,而不可因其有身癢、欲寐之象而妄投以治癢、安神等藥,此乃將愈之時,藥何庸哉?
白話文:
病愈先兆
患傷寒多日後,突然感到全身起疹子且奇癢無比,這是藥物奏效,陰陽開始分開,氣血運行正常,病邪從毛孔排出。其他疾病也一樣,例如小兒驚風發熱、臨產前的症狀也如此。
發癢是陽氣恢復的徵兆,並不是風邪或血燥引起。如果久病難眠的人,突然想睡覺,而且沒有其他病症,這是陰陽調和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經過大量出汗或腹瀉之後,邪氣已退,正氣已恢復,身體涼爽,脈搏微弱,鼾聲如雷地睡著,這也是好兆頭。醫生看到這些情況,應該及時了解病情,把握痊癒的機會。這是因為用藥準確,所以不要因為出現皮膚癢、想睡覺等症狀就亂投藥治療癢或安神,因為這是將要痊癒的時候,藥物已經沒有必要了。
4. 醫必讀書臨症說
讀書而不臨症,不可以為醫,臨症而不讀書,亦不可以為醫。蘇長公有言:「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故惟讀書多,乃能辨症,亦惟多讀書,始能用方,彼之不用古方者,非棄古方也,非真以古方為不可用也,直未嘗見一古方耳。善用方者,且讀無方之書,不執方以治病,而方自與病合,而方自與古合,余持此論以臨人病久矣,為此囑學醫者,當先讀書而後臨症,則自無望洋之嘆。
白話文:
醫必讀書臨症說
只讀書而不實際看病,不能成為醫生;只看病而不讀書,同樣也不能成為醫生。蘇東坡曾說:「藥物雖然到了醫生手中,處方大多是從古人那裡流傳下來的。」所以,只有讀書多,才能辨別病情;也只有讀書多,才能靈活運用處方。那些不用古方的人,並不是拋棄古方,也不是真的認為古方不好用,只是他們根本就沒有真正看過古方而已。善於用方的人,還會閱讀一些不拘泥於特定方劑的醫書,他們不執著於某一方劑來治病,而是讓方劑自然地與病情相符,與古代醫學精髓相契合。我持著這個觀點來診治病人已經很久了,因此告誡學習醫術的人,應該先讀書然後再看病,這樣就不會感到茫然無措了。
5. 世無醫藥說
今之世,一有病無藥之世也,一有病無方之世也,一有病無醫之世也。徐靈胎嘗云「醫非人人可為」,夫《本經》、《靈素》上古之書,即非蓬心人所易領會,而如南陽一派(指張仲景)下及《脈經》、《病源》、《千金》、《外臺》之所言,則皆隨時隨地尋常習見之病,而皆視為鳥篆蟲書,不可測識,曾不能用其一方一藥,尚何醫之足云哉!
白話文:
世無醫藥說
現在這個時代,是沒有藥物可用的時代,是沒有治療方法的時代,也是沒有醫生可求的時代。徐靈胎曾經說過:「醫術不是人人都能從事的。」那些上古的醫書,例如《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靈樞》,都不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而像南陽張仲景一派,以及後世的《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書中記載的,都是當時常見的尋常疾病,但人們卻視之如鳥獸的文字般難以理解,根本無法應用其中任何一方一藥,又哪來的醫術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