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外治須知

又治魚〔骨〕卡喉者,用大蒜窒鼻不令透氣,其骨自下。蓋其氣能達到也,故窒鼻亦能得效。虛人或參以吸法,如治血虛頭痛用熟地煎湯,置壺中吸其氣法。產婦有用四物煎湯令藥氣滿房吸受法。膈冷嗅附子,脾寒嗅肉桂,即以窒鼻為嗅,亦無不可,此代內服之一法也。吸與內服同,但不對即可去之,不至於留患耳。

上焦之病,尚有塗頂(頂為百會穴,此一穴與腿上三里穴,背後膏肓穴,腳底湧泉穴,百病皆治。)覆額(額屬天庭主百病,病人黑氣出天庭者凶,故急症多用生薑擦天庭治之。)罨眉心(眉心屬肺主咽喉,呂祖有一枝梅試法,小兒多治此。)點眼(眼主五臟,肝病尤宜治此。

)塞耳(耳屬肝肺腎又鼻口相通,故鼻衄、齒衄、牙痛及瘧疾者每治耳。)擦項(項為太陽經風門〔穴〕、天柱〔穴〕所屬,風常從此入腦。又截衄有塗項方。)及肩。又有扎指(中指屬心,鼻衄分男左女右扎此。產婦鼻衄非此不救。瘧疾亦有扎指法。又大指外側一韭葉許名少商穴,治喉症用三稜計刺之即散。

)握掌(掌亦屬心,心主汗,故握藥能發汗,治積聚及老人虛寒便秘。握藥又能下積。中風用萆麻仁半粒搗爛徐掌上,攤掌如紙薄,掌上置碗,以熱水衝入碗中,靜坐片時,亦能發汗。)敷手腕(大指二指手背微窩處為經渠穴,治牙痛久而不愈,用蒜泥敷之,過夜起一水泡,挑破愈,並治喉痹。

)塗臂(黃疸有塗臂大肉方,又內關穴在腕上,積三個中指長即是曲澤穴,在臂膊彎上三寸是,瘧疾治此。又曲池穴即臂彎,為手三陰所匯之處,乃治手經要穴也。)之法膻中(即心口,為上焦諸病之所生也。凡病皆宜治此,其皮最薄易透或連下胃脘穴貼。)背心(前後心,相應病多從腧入(腧者,腧穴也)故有擦背法及心背兩面夾貼之法。

)兩處,尤為上焦要穴,治病握總之處。太陽穴則頭痛者,所必治也。

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炒香則氣易透且鼻亦可兼嗅,如古方治風寒用蔥、薑、豉、鹽炒熱布包掩臍上。治霍亂用炒鹽包置臍上,以碗覆之,腹痛則止。治痢用平胃散炒熱敷臍上,冷則易之。治瘧用常山飲炒熱敷臍上,其發必輕,再發再敷數次必愈是也。

此法無論何病,無論何方,皆照用。昔人治黃疽用百部根放臍上,酒和糯米飯蓋之,以口中有酒氣為度。又有用乾薑、白芥子敷臍者,以口中辣去之,則知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中,且藥可逐日變換也。又治傷寒食積、寒熱不調者,用一寒一熱之藥為餅置臍上,以熨斗盛炭火熨之或空中(指懸空一定距離)運之。

治陰症者用炮薑、附子、肉桂、麝香、吳萸末〔之〕,綿裹放臍上,上蓋生薑片以蔥切成碗粗一大束紮好放姜上,熨斗熨之或鐵烙烙之蔥爛,再易,此是加一倍法,皆所以逼藥氣入肚也。治風痛者敷藥後,以桑枝燃火逼之。治乳癰者搗蔥敷乳上,以瓦罐盛炭火逼之汗出而愈,亦是此意。

白話文:

外治須知

治療魚骨卡喉,可用大蒜塞住鼻子,不讓其透氣,魚骨就會自行落下。這是因為大蒜的氣味能到達喉嚨,所以塞住鼻子也能奏效。體質虛弱者,可以配合吸氣的方法,例如治療血虛頭痛,可用熟地煎湯,放在壺中吸取藥氣;產婦可用四物湯煎好,讓藥氣充滿房間,讓產婦吸入藥氣。治療膈肌寒冷,可以聞附子;治療脾胃寒冷,可以聞肉桂。這些方法都相當於內服,但效果不好可以隨時停止,不會留下後患。

上焦(胸部以上)的疾病,可以採取塗抹、敷貼等方法:塗抹頭頂(百會穴,此穴與腿上的三里穴、背後的膏肓穴、腳底的湧泉穴,都能治療百病)、覆蓋額頭(額頭屬於天庭,主導百病,病人黑氣從天庭冒出則凶險,因此急症常使用生薑擦拭天庭治療)、敷貼眉心(眉心屬於肺,主導咽喉,呂祖有一種用梅花試驗的方法,多用於治療小兒疾病)、點眼藥(眼睛與五臟相關,肝臟疾病尤其適用)、塞耳藥(耳朵與肝、肺、腎相關,又與鼻子、嘴巴相通,因此鼻出血、牙齦出血、牙痛及瘧疾患者常以此法治療)、擦拭頸項(頸項是太陽經風門穴、天柱穴的所在,風邪常從此處侵入腦部,治療鼻出血也可用此法)、以及肩膀。此外還有扎手指(中指屬心,鼻出血,男性扎左手,女性扎右手,產婦鼻出血非此法不可救治;瘧疾也可用扎手指法;大拇指外側指甲旁約一韭葉寬的地方叫少商穴,治療喉嚨疾病可用三稜針刺之)、握藥於掌心(手掌也屬心,心主汗液,所以握藥可以發汗,治療積聚及老年人虛寒便秘。握藥也能瀉下積滯。中風可以用萆麻仁半粒搗爛,塗在掌心,攤平如紙一樣薄,掌上放碗,用熱水衝入碗中,靜坐片刻,也能發汗)、敷手腕(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手背上的凹陷處是經渠穴,治療久治不愈的牙痛,可用蒜泥敷貼,過夜會起水泡,挑破後即可痊癒,也能治療喉嚨腫痛)、塗抹手臂(黃疸病有塗抹手臂外側肌肉的療法,內關穴在手腕上,向上三個指寬是曲澤穴,在手臂彎曲處向上三寸是曲池穴,瘧疾可在此處治療,曲池穴是手三陰經匯聚之處,是治療手經的重要穴位)。膻中(即心口,是上焦諸病的發病之處,各種疾病都宜治療此處,此處皮膚最薄,容易滲透,也可以連同下方的胃脘穴一起敷貼)、背心(前後心臟部位,相應的疾病多從穴位侵入,所以有擦背和前後心臟部位夾貼的方法),這兩處是上焦的重要穴位,是治療疾病的總樞紐。太陽穴則是治療頭痛的必治之處。

中焦(胸部以下、腹部以上)的疾病,最好的方法是用藥物切成粗末炒香,用布包好敷貼在肚臍上,炒香後藥氣更容易滲透,同時也可以聞藥氣。例如古方治療風寒,用蔥、薑、豉、鹽炒熱,用布包好敷貼在肚臍上;治療霍亂,用炒鹽包在肚臍上,用碗蓋住,腹痛就會停止;治療痢疾,用平胃散炒熱敷貼在肚臍上,冷了就換新的;治療瘧疾,用常山飲炒熱敷貼在肚臍上,發作就會減輕,多次敷貼後就能痊癒。

這個方法不管什麼病,不管什麼藥方,都可以照用。古人治療黃疸,用百部根放在肚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住,以口中聞到酒味為度;也有人用乾薑、白芥子敷貼肚臍,以口中感覺辛辣為度,這就說明藥物通過肚臍進入體內,與入口服藥無異,而且藥物可以每天更換。治療傷寒、食積、寒熱不調,可以用寒熱藥物各半製成藥餅放在肚臍上,用熨斗盛炭火熨燙,或懸空在肚臍上方一定距離運轉。

治療陰虛症,用炮薑、附子、肉桂、麝香、吳萸末,用棉布包好放在肚臍上,上面蓋上生薑片,再用切好的蔥束紮好放在薑片上,用熨斗熨燙,或用鐵烙烙燙,蔥燙爛了再換新的,這就是加倍的方法,都是為了逼使藥氣進入腹部。治療風濕痛,敷藥後用桑枝燃燒逼汗。治療乳癰,搗碎蔥敷在乳房上,用瓦罐盛炭火逼汗,汗出就痊癒了,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