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外治須知
六氣變化之病,千頭萬緒,不一而足,診治之法,不僅以一湯方盡之,亦當窮其變化而推治之,內治之法固不可不用,而外治之方亦頗能佐內治之不逮,《蘭臺軌範》云「有人專用丹溪摩腰方治形體之病,老人虛人極驗,或加入倭硫黃、人參、鹿茸、沉香、水安息或單用麻油黃蠟為丸如胡桃大,烘熱摩腰,俟腰熱紮好,一丸可用數次。若腹中病亦可摩,此見外治之法,古未嘗不行也。
又王晉三云「喉氣急症,舍吹鼻通肺之外,治無別法」。陳修園於鶴膝風症云:「有雷火針,及陳芥子末蔥涕、薑汁調塗外治二法,不可不知」。此見外治之法,今亦重之,又《匯參》云「金沸草散原治傷寒痰嗽,或以熏舌脹,遂愈」。此見內治方可移為外治也。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鼻取嚏發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聞藥也。
連嚏數十次則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淚痰涎並出,胸中悶惡亦寬,即吐法也。蓋一嚏實兼汗吐二法,不必服蔥豉湯也。前賢治傷寒中風、傷風時疫、溫症(由肺逆傳尤宜取嚏。)喉風、赤眼,牙疼等症,皆有㗜藥,亦使病在上者從上出也,其方多以皂角、細辛為主,藜蘆、躑躅花為引,隨症加藥,如傷風熱,頭痛赤眼,喉腫牙痛者用羌活、防風、荊芥、川芎、白芷、薄荷、細辛、蔓荊子、躑躅花、雄黃、硼砂、青黛、黃連各一錢,生石膏、風化硝各二錢,鵝不食草二錢,殭蠶一錢五分,蟬蛻五分、皂角一兩研末,含水吹鼻,含水者,但取其氣上行,不令藥入喉也。毛養生治重傷風,單用鵝不食草一味研㗜,涕淚出即清爽,可與此方相證。
王好古解利傷寒用藿香、藜蘆、躑躅花研末㗜鼻,此方可代霍香正氣散用,亦可合不換金正氣散用。如治冬月正傷寒頭痛者,以麻黃易藿香亦可。中風吐痰用皂角、藜蘆、明礬㗜鼻,或以人參、藜蘆並用,一取其相反為用,一取其攻補兼施也,虛人宜之,又斟酌活變之法也。
大頭瘟及時毒焮腫、喉痛,用延胡索一錢五分,川芎一錢,藜蘆五分、躑躅花二分五釐㗜鼻,嚏出膿血,痰涎為度。時感及濕溫等症用闢瘟散,蒼朮五錢,細辛三錢,大黃、貫仲、薑、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風、白芷、荊芥、獨活、枳殼、香附、薄荷、陳皮、神麯炒、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廣木香、丁香、雄黃、桔梗各一錢,硃砂五分,皂角二兩,研末㗜鼻,曾有發熱頭痛、惡寒無汗並吐瀉者用此取嚏,而汗自出瀉亦止,是發散之中即兼升提,一法兩用,較服升藥尤速。
外症腸出不收及產婦子宮不收,取嚏即收,亦是此意。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
又夏月治濕病者,以瓜蒂赤小豆含水㗜鼻,清肺金而水自下趨,胸中之水或吐或瀉而出。小便不通,探吐提氣而水自下,則知嚏法能上升亦能下降也。如不用㗜,可用濕紙包藥塞鼻,亦同古法。喉閉不能下藥者,每用窒鼻法,得嚏而喉自寬。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變化繁雜,數不勝數,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不能只用一個方子就能解決,應該深入研究疾病的變化,再加以推論來治療。內服藥的方法當然重要,但外用藥也能輔助內服藥的不足。《蘭臺軌範》說:「有人專用丹溪的按摩腰部方法來治療身體的疾病,對年老體虛的人特別有效。可以在藥中加入硫磺、人參、鹿茸、沉香、安息香等,或單用麻油和黃蠟做成核桃大小的藥丸,加熱後按摩腰部,等到腰部發熱後包好,一個藥丸可以用數次。如果腹部有疾病也可以按摩,可見外治的方法,自古以來就有人使用。」
另外,王晉三說:「喉嚨氣喘的急症,除了用吹藥入鼻來疏通肺部之外,沒有其他方法。」陳修園在治療鶴膝風這種病時說:「有雷火針、芥末粉加蔥涕、薑汁塗抹等外治的方法,大家不可不知。」可見外治的方法,現在也很受重視。《匯參》也說:「金沸草散本來是治療傷寒咳嗽的,有人用來薰蒸舌頭腫脹,竟然治好了。」可見內服的藥方也可以轉為外用。一般來說,上焦的疾病,用藥磨成細粉末,通過打噴嚏來發散是最好的方法,不只是用來急救。
連續打幾十個噴嚏,皮膚的毛孔就會鬆開,這就等於解肌。鼻涕、眼淚、痰涎一起流出,胸中的悶脹也會舒緩,這就等於是催吐的方法。一個噴嚏實際上包含了發汗和催吐兩種作用,不必服用蔥豉湯。以前的醫家治療傷寒、中風、感冒、時疫、溫病(特別是肺部逆傳引起的溫病,更應該用打噴嚏的方法)以及喉風、紅眼病、牙痛等疾病,都有用打噴嚏的藥,也是讓病從上而出。這些藥方大多以皂角、細辛為主,藜蘆、躑躅花為輔助,再根據症狀加入其他藥物。例如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紅眼、喉嚨腫痛、牙痛等症狀,可以用羌活、防風、荊芥、川芎、白芷、薄荷、細辛、蔓荊子、躑躅花、雄黃、硼砂、青黛、黃連各一錢,生石膏、風化硝各二錢,鵝不食草二錢,殭蠶一錢五分,蟬蛻五分,皂角一兩,磨成粉末,含水吹入鼻中。含水是為了讓藥氣向上走,不讓藥進入喉嚨。毛養生治療重感冒,單獨用鵝不食草磨粉吹鼻,鼻涕眼淚流出後就會感到清爽,可以和這個方子互相印證。
王好古解釋用藿香、藜蘆、躑躅花磨粉吹鼻治療傷寒,這個方子可以代替藿香正氣散使用,也可以和不換金正氣散一起使用。如果治療冬天因傷寒引起的頭痛,可以用麻黃代替藿香。治療中風吐痰,可以用皂角、藜蘆、明礬吹鼻,或者人參和藜蘆一起使用,一種是利用藥性的相反作用,一種是攻補兼施,適合體虛的人,這也是考慮到靈活變通的方法。
治療大頭瘟、時毒引起的腫脹、喉嚨痛,可以用延胡索一錢五分,川芎一錢,藜蘆五分,躑躅花二分五釐磨粉吹鼻,以打出膿血、痰涎為度。治療時感和濕溫等症狀,可以用辟瘟散,蒼朮五錢,細辛三錢,大黃、貫仲、薑、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風、白芷、荊芥、獨活、枳殼、香附、薄荷、陳皮、炒神麯、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廣木香、丁香、雄黃、桔梗各一錢,硃砂五分,皂角二兩,磨成粉末吹鼻。曾經有人發熱頭痛、怕冷無汗、又吐又瀉,用這個方法打噴嚏,結果汗自然而出,腹瀉也停止了。這是因為在發散的同時也兼具升提的作用,一個方法有兩種功效,比服用升提的藥更快速。
外傷導致腸子脫出無法收回,以及產婦子宮無法收縮,用打噴嚏的方法就可以收回,也是這個道理。凡是需要上升的,都可以用打噴嚏的方法來實現。
另外,夏天治療濕病,可以用瓜蒂、赤小豆含水吹鼻,可以清除肺部的熱邪,使水向下流動,胸中的水通過嘔吐或腹瀉排出。小便不通,可以通過催吐來提氣,使水向下排出,由此可知打噴嚏的方法能上升也能下降。如果不用吹鼻的方法,可以用濕紙包裹藥物塞入鼻中,也和古法相同。喉嚨閉塞無法服藥的人,常常用塞鼻子的方法,打出噴嚏後喉嚨就會自然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