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2)

1. 用藥分量法則(附慎用辛熱苦寒)

古方自《靈素》至《千金》、《外臺》所集漢、晉、宋、齊諸名方,凡云一兩者,以今之七分六釐准之;凡云一升者,以今之六勺七抄(抄,古量名,十撮為一抄。《漢書·律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按六十四黍為圭,四圭為撮。)准之,此說本諸《傷寒論注》,《吳醫匯講》亦備載之。

蓋醫之用藥,求其中竅,不在多也,但撥之使轉,即行所無事矣。順者生,逆者死,不貴其藥之重而〔貴其〕效之速也,藥必有毒,非毒無以馭病,非節制無以馭毒,故藥之分量不可不慎也。

余在京中見同道之有用大劑治病者,每閱其方中至熱之姜附亦不過四五錢,至寒之芩連亦不過三四錢,皆以北方之氣稟醇厚,雖用藥偏重尚不至有傷胃氣,近見嶺南之行道者,用姜附、吳萸等大辛熱之品,硝黃等大苦寒之物,每味用至七八錢,甚至兩許,未知何所本也。查辛熱最傷胃陰,苦寒最傷胃氣,雖嶺南為溫熱卑濕之地,溫藥涼藥在所不忌,然大寒大熱之症亦未見如此之甚也,病者遭此辣手,每至胃傷,不能下咽,何不幸之甚也。

蓋人之稟賦不同,偏陰偏陽者在所常有,偏於陽不足者,以調陽氣之藥治之;偏於陰不足者,以滋陰氣之藥治之,其寒熱溫平隨所加減,自無偏勝之弊。若嶺南溫熱之區,人感濕熱之病者居多,縱有虛病而辛熱之劑亦當慎用,況病之虛由於濕熱傷氣者多,由於濕熱傷陰者尤多,治病不推其源,不按方土,不按節候,率爾操觚,是誠殺人之具也。

醫家病家皆當知古之分量每兩即今之七分六釐,每升即今之六勺七抄,斟酌慎用是所厚望焉。

白話文:

用藥分量法則(附慎用辛熱苦寒)

古代醫方,從《靈樞》、《素問》到《千金方》、《外台秘要》,所收集的漢、晉、宋、齊各朝的名方,凡是記載用藥一兩的,現在就要按照七分六釐來計算;凡是記載用藥一升的,現在就要按照六勺七抄來計算(抄是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撮為一抄)。這個換算方法出自《傷寒論注》,《吳醫匯講》也詳細記載了。

中醫用藥,關鍵在於掌握藥物的特性,不在於用藥多少,只要恰到好處地調整病情,就能藥到病除。順應自然則生,違背自然則死,用藥不在於藥物劑量大,而在於療效迅速。藥物必然有毒性,沒有毒性就不能治病,沒有節制就不能控制毒性,所以藥物的劑量一定要謹慎。

我在京城見到一些同行用藥量很大,即使是像生薑、附子這樣溫熱的藥物,每味最多也就用四五錢;即使是像黃連、黃芩這樣寒涼的藥物,每味最多也就用三四錢。這是因為北方人體質較為強壯,即使用藥偏重一些,也不至於損傷胃氣。但最近我看到嶺南地區的一些醫生,使用生薑、附子、吳茱萸等辛熱藥物,以及硝石、黃連等寒涼藥物,每味藥竟然用七八錢,甚至一兩多,實在不知道他們根據的是什麼。要知道,辛熱藥最傷胃陰,苦寒藥最傷胃氣,雖然嶺南地區屬於溫熱潮濕的環境,溫熱藥和寒涼藥都可以使用,但是也不至於遇到大寒大熱的病症就用這麼大的劑量。病人經受如此猛烈的藥物治療,往往會導致胃部受損,吃不下東西,實在是太不幸了。

人的體質各有不同,偏陰偏陽的人很常見。對於陽氣不足的人,就應該用溫補陽氣的藥物治療;對於陰氣不足的人,就應該用滋補陰氣的藥物治療。寒熱溫平的藥物,根據病情需要增減用量,就不會有偏勝的弊端。即使在嶺南這樣溫熱潮濕的地區,人們多患濕熱之症,即使是虛症,使用辛熱藥物也應該謹慎,況且許多虛症都是因為濕熱損傷元氣或陰液所導致的。治療疾病不追究病因,不考慮當地環境和季節變化,隨便用藥,簡直就是殺人利器。

醫生和病人都要知道,古代醫方中一兩相當於現在的七分六釐,一升相當於現在的六勺七抄,一定要斟酌用藥,謹慎用藥,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