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20)
卷二 (20)
1. 醫藥箴言
一、醫門之志,分為兩等,一曰活人,一曰獲利,此趨向之端也,可勿慎諸。
一、不悟長沙之旨,不讀劉李諸家之書而部書自足,偏尚可知,雖曰活人苦無活法,未博而約,一隅之見耳。
一、讀方書須不能多,必求其熟,熟則自然生巧,從未見巧從生手出者。
一、古人著書,心極天人,後人字字究心,才是體貼古人處,才是自己長進處。
一、有學識而無人知,我之運塞,彼之緣淺;無學識而有人知,眾之見短,醫之幸長。
一、病涉疑難,醫無真見,亟當卻之,勿誤其事,若強不知以為知,便是病人一副毒藥。
一、寒熱虛實在平日辨之有素,補瀉溫涼須臨症用之得宜,不辨而用,賊人多矣。
一、古方原足治病,然施之有愈有不愈者,非方之不善,乃病貌同而病因異也,故醫者要會認病,不可執方。
一、當用之藥不可失時,若曾看得分明而復猶豫不決,以致病日益進,藥且無及,是誰之咎歟?
一、病現敗象或因誤治致逆,設若再誤,是既入井而又下之以石,可不審之又審乎!
一、若治一病或致失手,雖病家容或不言,而自咎奚可輕貸?且必今後留神,深鑑前轍。若治病已極盡心,或病者變生叵測,而詆滴不免頻聞,固是在我無愧,莫溫人言。
一、有獨斷之明,膽大不為妄,大執一隅之見,心粗的是真粗,要於塞通通塞之中,勘出通通塞塞。心粗者鮮得其情,不教虛實實虛之候,誤施實實虛虛,膽大者貴嚴其法。
一、無卓識不可以為醫,失厚道曷足以濟世,卓識自然燭理,厚道則不沽名,二者兼之,便不愧軒岐子弟矣。掐佞見長者,卓識何在?僥倖為功者,厚道奚存?
一、轔轔車馬之醫,未必非裝腔作勢,寂寂蓬茆之士,或竟可濟困扶危,延醫者不以冷暖動情,患病者定應吉凶各別。
一、病者望醫如待仙佛,醫者救病如降甘霖,現在得度法也,醫家若肯早臨,病家必不見怪,嘗有句云「病者求醫似望仙,醫人切莫故遲延;不徒舉室愴惶甚,床簧呻吟最可憐」。
一、醫者治病不至誠,無以察病之根源,病家延醫不至誠,不能感醫之諄切,語云「誠無不格,良有以也」,醫者病者均熟思之。
一、信醫者當信於平日,勿信於暫時。平日之所信,我在清靜局邊,冷眼看得分明;暫時之所信,我落倥傯隊里,旁聽反滋疑惑。
一、憫疾苦而薦醫,若知醫不確,婆心不是仁心,信紕謬而服藥,徒以藥撞,緣執見並非燭見,病人禍福之機,未嘗不倚伏在此。
一、人有富貴貧賤,病無彼此親疏,醫當一例診之,不失心存普濟。嘗見重富貴而畏惠者,補恐不宜,攻防太峻,藥失用當之機,致成敗症。又輕貧賤而驕做者,朝來厭早,暮請嫌遲,懶應無錢之召,無意救人。斯二者豈獨交相有失,其如方寸(方寸:心也一良心)云何?佛經曰:「一切世界俱為平等」,可為醫家作如是觀。
白話文:
醫藥箴言
一、行醫的志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救人活命,一種是追求利益,這是方向的開端,難道可以不謹慎嗎?
一、不理解張仲景的學說精髓,不讀劉完素、李杲等名家的著作,就自以為醫術足夠,這種偏頗的觀點很明顯。這樣的人,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救人,卻沒有真正救人的方法,因為學識不廣而過於簡略,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
一、讀醫書不在於多,而必須求其精熟。熟練了,自然就能產生巧思。從來沒有見過,巧思是從生手身上產生的。
一、古人寫書,心境極為高尚,後人要對每個字都深入研究,才能體會古人的用心,也才是自己進步的關鍵。
一、有學識卻不為人所知,是我的運氣不好,或是別人沒有緣分;沒有學識卻有人知道,是眾人目光短淺,卻是醫者的大幸。
一、遇到疑難雜症,醫生如果沒有確切的見解,就應該立即拒絕,不要耽誤病情。如果勉強不懂裝懂,對病人來說就等於是一副毒藥。
一、寒熱虛實在平時就要仔細辨別清楚,補瀉溫涼的藥物要根據臨症情況恰當使用。如果沒有辨別清楚就亂用,那就會成為害人的盜賊。
一、古代的方子本來就足以治療疾病,但使用起來有時有效,有時無效,不是方子不好,而是病症表面看起來相同,病因卻不同。因此,醫生要學會辨別疾病,不能死守方子。
一、該用的藥不能錯過時機,如果曾經看得很清楚,卻又猶豫不決,導致病情日益加重,以至於錯過了用藥的時機,這又是誰的過錯呢?
一、病情出現敗壞的跡象,或者因為誤診導致病情惡化,如果再次誤診,就如同已經掉進井裡,又往井裡扔石頭,難道不應該仔細再仔細地審慎嗎?
一、如果治療某個疾病出現失誤,即使病人家屬或許不說什麼,自己也難道可以輕易原諒自己嗎?而且一定要從此以後更加留神,深刻記取之前的教訓。如果已經盡心盡力治療,而病人病情還是出現難以預料的變化,即使遭到批評也難免會聽到,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不必在意別人的閒言閒語。
一、要有獨到的判斷力,膽大卻不盲目,不固執己見,粗心大意是真粗心。要能在阻礙和暢通之間,分辨出真正的阻礙和暢通。粗心的人很難了解病情,不明白虛實真假的變化,容易誤用藥物,將虛當作實治,或將實當作虛治。膽大的人更要嚴格遵守醫療規範。
一、沒有卓越的見識,不能成為好醫生;沒有寬厚的品德,又如何能夠濟世救人?卓越的見識自然可以明察事理,寬厚的品德則不求名利。如果兩者兼備,才不會愧對醫學先賢岐伯、黃帝。那些只會奉承諂媚的人,哪裡會有卓越的見識?那些只想僥倖成功的人,又哪裡會有寬厚的品德?
一、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的醫生,未必不是裝模作樣;默默無聞、住在簡陋茅草屋的醫生,或許反而能救助身陷困境的人。請醫生的人,不應受到貧富貴賤的影響;患病的人,也會有各自不同的吉凶禍福。
一、病人期盼醫生,如同期盼仙佛降臨;醫生救治病人,如同降下甘霖。在當下就能得到救治的方法。醫生如果能及早趕到,病家一定不會責怪。有句話說:「病人求醫似望仙,醫人切莫故遲延;不徒舉室愴惶甚,床簧呻吟最可憐。」
一、醫生治病如果不夠誠心,就無法查明疾病的根源;病家請醫生如果不夠誠心,就不能感受到醫生的諄諄教誨。俗話說:「誠心沒有不能感通的。」這是有道理的,醫生和病人都應該仔細思考這個道理。
一、相信醫生應該在平時就建立信任,而不是臨時才相信。平時建立的信任,是在我清靜安閒的時候,冷靜地看得清楚;臨時才建立的信任,是在我手忙腳亂的時候,聽取旁人的意見,反而會更加疑惑。
一、因為憐憫病人的痛苦而推薦醫生,如果知道醫生醫術不確切,這種婆婆心腸並不是真正的仁慈。如果盲目相信錯誤的說法而吃藥,只是讓藥物相互抵觸而已。因為固執己見,並非真知灼見。病人的禍福,往往就掌握在這裡。
一、人有貧富貴賤之分,疾病卻沒有親疏彼此之別,醫生應當一視同仁地診治,心中懷著普遍救濟的心。常見到重視富貴而輕視貧賤的人,他們開的補藥恐怕不適合,攻伐藥物又過於猛烈,錯失了用藥的時機,導致病情惡化。又有一些醫生輕視貧賤而驕傲自大,早晨請他來就嫌早,晚上請他來又嫌晚,懶得應付那些沒錢的病人,沒有救人的心。這兩種行為,不僅相互之間有所缺失,良心又如何安放?佛經說:「一切世界都是平等的。」可以作為醫生們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