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19)
卷二 (19)
1. 藥徵
蓋仲景之用粳米也,白虎湯三方證曰大煩渴,或曰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或曰口燥渴,或曰渴欲飲水、口乾舌燥,或曰熱、骨節疼煩;竹葉石膏湯證曰逆欲吐;麥門冬湯證曰大逆上氣,大逆者上逆也,上逆則必煩渴,煩渴則舌上必乾燥,是粳米有止煩止渴之功也;桃花湯證曰下利,又曰下利不止;附子粳米湯又能治腹痛下利,是粳米有止泄之功也,故陶弘景嘗見此數方之證,以為粳米止煩、止渴、止泄也,益氣者是其家言(家言指道家),非疾醫之事矣。
近世稱古方家者,以為民生常食之物,安能治此病毒〔乎〕!是未知粳米之功取徵於此七方也。夫粳米若作穀食,則實為氓民生命,若作藥物則又為治病大材,猶生薑、大棗作為菜果則足以養性,作藥物則大有力於治病毒也,雖然仲景之用粳米也,其主治有來可悉知者,惟存而不論亦可也。
《時後方》有粳米一味治卒腹痛之方,又附子粳米湯之治腹中雷鳴切痛,桃花湯之治下利腹痛,由此觀之似亦偏取粳米之功矣,亦猶小麥之治急也,此外方藥俟他日再為考徵焉。
白話文:
藥徵
張仲景使用粳米於處方,白虎湯三種症狀都記載有極度口渴,例如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口乾舌燥、發熱、骨節疼痛煩躁;竹葉石膏湯的症狀是噁心欲吐;麥門冬湯的症狀是大逆上氣(上逆即氣逆上衝),氣逆上衝必然伴隨口渴,口渴則舌頭必定乾燥,由此可知粳米具有止煩止渴的功效;桃花湯的症狀是下痢不止;附子粳米湯還能治療腹痛下痢,由此可知粳米具有止瀉的功效。因此陶弘景曾見過這幾種方劑的病症,認為粳米能止煩、止渴、止瀉,而說粳米益氣是道家之言,並非醫家常用的說法。
近代一些自稱古方專家的人,認為粳米是百姓日常食物,怎麼可能治療疾病!他們不明白粳米功效的根據,正是在這七個方劑中取得的驗證。粳米作為糧食,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作為藥物,又是治療疾病的重要藥材,就像生薑、大棗,作為食物能滋養身體,作為藥物也能有效治療疾病一樣。雖然仲景使用粳米有其依據,其主治功效是可以了解的,但在此不作詳細論述也可以。
《時後方》記載單獨用粳米一味藥就能治療突然發作的腹痛,還有附子粳米湯治療腹部雷鳴般的劇烈疼痛,桃花湯治療下痢腹痛,由此看來,這些方劑似乎也是單獨利用了粳米的作用,如同小麥治療急症一樣。其他的方劑,留待日後再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