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藥徵

當歸

芎藭,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為產後要藥,〔為則〕按: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概為治血之藥也。

牡丹皮,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黃牡丹皮湯,以上三方雖有牡丹皮而不以為主藥也,如此之類皆從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徵姑闕焉,以俟後之君子也。

附子,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

芫花,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五味子,主治咳而冒者也。

栝蔞實,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飲。

葛根,主治項背強也。旁治喘而汗出。

防己,主治水也。

香豉,主治心中懊憹也。旁治心中結痛及心中滿而煩也。

澤瀉,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薏苡仁,主治浮腫也。

薤白,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乾薑,主治結滯水毒也,旁治嘔吐、咳、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杏仁,主治胸間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氣、結胸、心痛、形體浮腫。

大棗,主治攣引強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脅痛、腹中痛。

橘皮,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吳茱萸,主治嘔而胸滿也。

瓜蒂,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桂枝,主治沖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厚朴,主治胸腹脹滿也。旁治腹痛。

枳實,主治結實之毒也。旁治胸滿、胸痹、腹滿、腹痛。

梔子,主治心煩也。旁治發黃。

酸棗仁,主治胸膈煩躁,不能眠也。

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豬苓,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水蛭,主治血證也。

龍骨,主治臍下動也。旁治煩驚失精。

牡蠣,主治胸腹之動也。旁治驚狂煩躁。

赤石脂,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膿血。(校者按:自此赤石脂條以下至阿膠條為日本村井杶《藥徵續編》所載。)

栝蔞根,主治渴。

蜀漆,主治胸腹及臍下動劇者,故兼治驚狂、火逆、瘧疾。

生薑,主治嘔故兼治乾嘔、噫、噦、逆。

桃仁,主治瘀血、少腹滿痛,故兼治腸癰及婦人經水不利。

巴豆,主治心腹胸膈之毒,故兼治心腹卒痛脹滿、吐膿。

蜜,主治結毒急痛兼助諸藥之毒。

䗪蟲,主治乾血故兼治少腹滿痛及婦人經水不利。

虻蟲,主治瘀血、少腹鞕滿兼治發狂、瘀熱、喜忘及婦人經水不利。

阿膠,主治諸血證故兼治心煩不得眠者。

膠飴,其功有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按以下二味為徐氏所增)

知母,主治煩熱。

以上六十三品,皆據經方中擇其性之功能而有徵者盡錄之,其餘一二方劑但使用之故,無所取其徵者如粳米之於白虎湯、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桃花湯證也;小麥之於甘草小麥大棗湯證也;赤小豆之於瓜蒂散證也;膠飴之於大小建中湯二證也;雞子白之於苦酒湯證也;礬石之於礬石丸、消石礬石散、礬石湯三證也;土瓜根之於土瓜根散證也;干蘇葉之於半夏厚朴湯證也;瓜子瓜瓣之於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二證也;皂莢之於皂莢丸、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二證也;蜀椒之於大建中湯證也;秦皮之於白頭翁湯、柏皮白頭翁湯二證方也;山茱萸、薯蕷之於八味丸證也,是皆日用試效者也,然只在於成方妙用而已,不必在於取其一味之功用何如,故無所取其徵者,但粳米之於方也凡七首,此物之於民食也,其功最大,而其治病之功亦多,而本草不載者何哉?惟陶弘景《〔本草〕別錄》始載粳米治病之功曰益氣、止煩、止渴、止泄,不過此四功也。

白話文:

藥徵

當歸、川芎:本草書中記載這兩種藥物都具有治療血虛的功效,是產後的重要藥物。但需注意,張仲景的許多治療血虛的方劑中並沒有這兩種藥材,而一些治療其他病症的方劑中卻含有它們,例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等。由此可見,不能籠統地將它們歸類為單純的治血藥物。

牡丹皮:在張仲景的方劑中,例如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黃牡丹皮湯等,都使用了牡丹皮,但它並非這些方劑的主藥。類似情況的藥物,都應根據整個方劑的主治功效來判斷其作用,其具體功效有待後人進一步研究。

附子:主要功效是溫陽利水,因此能治療惡寒、四肢骨節疼痛或沉重、麻木或厥冷等症狀,也兼治腹痛、遺精、腹瀉。

半夏:主要功效是治療痰飲、嘔吐,也兼治心痛、胸悶、咽痛、咳嗽、心悸、腹鳴。

芫花:主要功效是利水,也兼治咳嗽、疼痛。

五味子:主要功效是治療咳嗽兼有感冒症狀。

栝樓實:主要功效是治療胸痹,也兼治痰飲。

葛根:主要功效是治療頸項強直,也兼治喘息並伴有汗出。

防己:主要功效是利水。

香豉:主要功效是治療胸悶煩躁,也兼治胸痛、胸悶煩悶。

澤瀉:主要功效是治療小便不利、頭暈目眩,也兼治口渴。

薏苡仁:主要功效是治療水腫。

薤白: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胸疼痛、喘息、咳嗽、痰多,也兼治背痛、胸悶。

乾薑:主要功效是治療寒邪凝滯、水腫,也兼治嘔吐、咳嗽、腹瀉、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杏仁:主要功效是治療胸中積水,因此能治療喘咳,也兼治呼吸短促、胸悶、心痛、水腫。

大棗:主要功效是治療肌肉攣縮疼痛,也兼治咳嗽、奔豚氣、煩躁、全身疼痛、脅痛、腹痛。

橘皮:主要功效是治療呃逆,也兼治胸痹、痰飲停滯。

吳茱萸:主要功效是治療嘔吐伴胸悶。

瓜蒂:主要功效是治療胸中積毒欲吐而吐不出來。

桂枝:主要功效是治療氣逆,也兼治奔豚氣、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厚朴: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腹脹滿,也兼治腹痛。

枳實:主要功效是治療氣滯積聚,也兼治胸悶、胸痹、腹脹、腹痛。

梔子:主要功效是治療心煩,也兼治黃疸。

酸棗仁: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膈煩躁,失眠。

茯苓:主要功效是治療心悸及肌肉抽搐,也兼治小便不利、頭暈、煩躁。

豬苓:主要功效是治療口渴伴小便不利。

水蛭:主要功效是治療血瘀證。

龍骨:主要功效是治療腹部墜脹感,也兼治煩躁、驚恐、遺精。

牡蠣: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腹不安,也兼治驚恐、狂躁、煩躁。

赤石脂:主要功效是治療水腫腹瀉,因此也能治療膿血便。

栝樓根:主要功效是治療口渴。

蜀漆: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腹及臍下劇烈疼痛,因此也能治療驚狂、火逆、瘧疾。

生薑:主要功效是治療嘔吐,因此也能治療乾嘔、呃逆、反胃、嘔逆。

桃仁:主要功效是治療瘀血、少腹脹痛,因此也能治療腸癰及婦女經期不調。

巴豆: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胸膈毒邪,因此也能治療心腹劇痛、脹滿、吐膿。

蜜:主要功效是治療積聚疼痛,並能減輕其他藥物的毒性。

䗪蟲:主要功效是治療血虛,因此也能治療少腹脹痛及婦女經期不調。

虻蟲:主要功效是治療瘀血、少腹脹痛,也兼治發狂、瘀熱、健忘及婦女經期不調。

阿膠:主要功效是治療各種血證,因此也能治療心煩失眠。

膠飴:功效類似甘草和蜂蜜,能緩解急症。

知母:主要功效是治療煩熱。

以上六十三種藥物,都是根據經方中選擇其具有明確功效的藥物進行記載。其他一些方劑中使用的藥物,由於其功效在方劑中並非重點,所以在此沒有詳細說明,例如白虎湯、附子粳米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桃花湯等方劑中的粳米;甘草小麥大棗湯中的小麥;瓜蒂散中的赤小豆;大小建中湯中的膠飴;苦酒湯中的雞蛋清;礬石丸、消石礬石散、礬石湯中的礬石;土瓜根散中的土瓜根;半夏厚朴湯中的干蘇葉;大黃牡丹皮湯、葦莖湯中的瓜子瓜瓣;皂莢丸、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中的皂莢;大建中湯中的蜀椒;白頭翁湯、柏皮白頭翁湯中的秦皮;八味丸中的山茱萸、薯蕷等。這些藥物雖然常用且有效,但其功效主要體現在方劑的整體作用中,不必單獨考究其單味藥物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粳米在七個方劑中都有使用,它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的主要食物,其藥用價值也很高,但本草書中卻沒有記載,直到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才記載粳米具有益氣、止煩、止渴、止瀉四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