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14)
卷二 (14)
1. 脈有宜忌
凡病內虛者,脈弱為宜,洪大則病;外感者,陽脈為宜,陰脈則忌。
有神者吉,和緩者吉,合於時令者吉,與面上五色中見那一色相生者吉,反是者凶,只此數語可遵,其餘皆不經之言,不可信也。
白話文:
脈象的宜忌:
凡是內部虛弱的病人,脈象弱才算正常,如果脈象洪大反而代表病情嚴重;外感疾病的病人,陽脈有力才算正常,陰脈有力則是不好的徵兆。
脈象有力且有神采者是吉兆,脈象平和緩慢者是吉兆,脈象與季節相符者是吉兆,脈象與臉色相生者是吉兆,反之則是凶兆。以上幾點可以遵循,其他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不可相信。
2. 脈貴有神
按無病之脈,不求神而神,在緩即為有神也,方書以有力訓之,豈知有力未必遂為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精熟緩字,自知所別裁。
白話文:
脈象貴在有神。診察健康人的脈搏,不需要刻意尋找「神」的徵象,「神」就自然顯現,脈象和緩便是「有神」的表現。一些醫書將「有力」等同於「有神」,這是不準確的,因為脈象有力並不一定就代表有神,而有神的脈象也不一定有力。熟練掌握「緩」字的含義,就能區分這兩者的差別。
3. 微細
叔和釋脈云:「細極謂之微」,夫不知微者薄也,屬陽氣虛;細者小也,屬陰血虛也。薄者未必小,小者未必薄也。蓋營行脈中,陰血虛,則實其中者少,脈故小;衛行脈外,陽氣虛,則約守外者怯,故薄。況前人用微字多取薄字意,試問「微云淡河漢」,薄乎細乎?故《傷寒論》少陰論中脈微欲絕,用通脈四逆主治,回陽之劑也,厥陰脈細,欲用當歸四逆主治,補血之劑也。兩脈陰陽各異,豈堪混釋。
白話文:
叔和解釋脈象時說:「細到極點就叫做微」,不懂得分辨「微」的人,只是看到脈象「薄」,那是陽氣虛弱的表現;而脈象「細」,則是陰血不足的表現。「薄」並不一定就「細」,「細」也不一定就「薄」。因為營氣運行在脈管之中,陰血不足,則脈管充盈的血液就少,所以脈象顯得細小;而衛氣運行在脈管之外,陽氣虛弱,則衛氣護衛脈管的能力減弱,所以脈象顯得薄弱。況且前人使用「微」字時,大多取其「薄」的意思,試問「微云淡河漢」這句話,是說河漢「薄」呢,還是說河漢「細」呢?所以,《傷寒論》中少陰病的脈象是「微欲絕」,就要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這是回陽的藥方;厥陰病的脈象是「細」,就要用當歸四逆湯治療,這是補血的藥方。這兩種脈象的陰陽屬性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
4. 有胃氣者生
按四時之脈和緩為宗,緩即為有胃氣也。萬物皆生於土,久病六脈中稍帶一緩字,是為有胃氣,其生可預卜耳。
白話文:
以四季脈象的平和緩慢為根本,脈象緩慢就代表有胃氣。萬物都生長於土,久病的人,如果六脈中稍微帶有一點緩慢的脈象,就表示有胃氣,他的痊癒是可以預測的。
5. 診脈
切診之道貴於精誠,嫌其擾亂,故必虛心而無他想,身靜而不言動,復後可以察脈之微而不失病情也,若躁動不安,瞻視不定,輕言談笑,亂說是非,不惟不能得脈中之巧,適足為傍觀者鄙且笑也。
白話文:
診脈
診斷脈象的關鍵在於專注和誠懇。如果心神散亂,就無法準確診斷,因此必須虛心、專注,摒除雜念,身體靜止不動,這樣才能察覺到脈象的細微變化,而不至於誤診。如果躁動不安,東張西望,輕浮言笑,胡亂議論是非,不僅無法精準地診斷脈象,反而會讓旁觀者輕視和嘲笑。
6. 督脈起於少腹
楊玄操注《二十八難》:「督之為言都也,是人陽脈之督綱」。李時珍云:「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張隱菴云:「少腹,小腹也」。余按《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釋艾》李頤云:「督,中也」。朱子云:「督,舊以為中。
蓋人身有督脈循脊之中,貫徹上下,又上至顛下至尾閭,人之陽氣虛則頭目不清,大便秘澀。(見醫書。)再,衣背當中之縫亦謂之督。見《深衣》注,皆中意也」。考督,又作𧝴、裻。劉熙《釋名》曰:「自臍以下曰水腹,水溝所聚也」,又曰:「少腹,少,小也,比於臍上為小也」。《太平御覽》云「腹下傍曰少腹」。
《御覽》之說非也。
白話文:
督脈起源於小腹。楊玄操在《二十八難》的註解中說:「督」的意思是統率、總領,它是人體陽脈的主幹。李時珍說:「督脈起於會陰,沿著背部運行於身體之後,是陽脈的總領,所以稱為陽脈之海」。張隱菴說:「少腹,就是小腹」。我查閱《莊子·養生主》記載「沿著督脈作為經絡」。《釋艾》中李頤說:「督,指人體的中心」。朱熹說:「督,古時認為是人體的中心。因為人體有督脈循行於脊椎的中央,貫穿上下,上達頭頂,下至尾閭。人體陽氣虛弱,就會出現頭暈目眩、大便秘結等症狀。(見於醫書)。此外,衣服背後正中的縫線也稱為督脈。(見《深衣》注),這些都體現了‘中心’的含義」。考證「督」字,也写作「𧝴」、「裻」。劉熙《釋名》說:「從肚臍以下稱為水腹,是積聚水分的地方」,又說:「少腹,少,就是小的意思,與肚臍相比,它較小」。《太平御覽》說「腹部兩側稱為少腹」。不過,《太平御覽》的說法是錯誤的。
7. 詹王論脈
詹東圖《明辨類函》云「醫者之審病,曰望,曰聞,以及曰問,曰切,蓋以切脈驗之望問也。先審之有形聲,以終審之無形聲,內外本末具知之矣。脈之有浮沉弦數固矣,然浮沉弦數之中,其端各又至煩,苟非問以證,聞以證望,原始要終,以求其是,既參又伍,以求其當,脈之所指冥冥,雖求必失之矣。古人置切脈於望問之終,非謂其症斷盡於脈耶,而脈之不可無望聞問審矣。
又云「切脈而斷之不差者,所恃先有望也,聞也,問也」。予謂問尤急焉,欲得其身之所疾病與疾之所自始,詳在問也。今之醫者,自負其明,故不問而切脈,一以脈斷,即病者欲以其故告,訑訑(音yí,讀夷。意為自滿的樣子。)然曰我切得之矣,無煩言也。如斯而得,一當且為不免為幸中,萬一失之,如病者何?故醫而自恃,不求細詳,最為大病,人命死生在茲,可以輕試而漫投也!王兆云《湖海搜奇》亦云:「脈理吾惑焉」。
蓋自太史公作《史記》已言扁鵲飲上池水三十日,能隔垣視見人五臟,特以診脈為名,則其意固可知矣。今以兩指按人之三部,遂定其為某腑某臟之受病,分晰七表八里九道,毫毛無爽,此不但世少其人,雖古亦難也,世不過彼此相欺耳,二氏之論宜為診家之正眼矣。
白話文:
詹王論脈
醫者診斷病情,要「望、聞、問、切」,切脈是驗證望、聞、問的結果。先觀察有形的症狀(聲息),再判斷無形的病因,才能全面了解內外、本末。脈象的浮沉、弦數固然重要,但這些之中又各有細微變化,若不透過詢問來佐證,用聽診來印證觀察,從病因追溯到病理,參照比對,才能判斷正確。如果只憑脈象診斷,即使努力尋找,也很容易出錯。古人將切脈放在望、聞、問之後,並不是說病情診斷完全依靠脈象,而是說望、聞、問對於脈診不可或缺。
切脈診斷準確的人,是因為之前已經仔細觀察、聽診和詢問。其中詢問尤為重要,要詳細了解病人的病症和病情的發病過程,這些都依靠詢問來獲得。現在有些醫生自以為很聰明,不詢問病人就開始切脈,只憑脈象下判斷,即使病人想解釋病情,醫生也傲慢地說:「我已經切出來了,不用多說。」這樣診斷,就算偶然正確也是僥倖,萬一錯誤,病人該怎麼辦?醫生自負,不仔細詢問,這是最大的錯誤,人命關天,豈能輕率診斷?王兆所著《湖海搜奇》也說:「脈理讓我迷惑不解。」
從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扁鵲飲上池水三十天,就能隔牆看穿人的五臟來看,就知道診脈的精妙之處。現在有些人只用兩根手指按壓病人三部脈位,就斷定是哪個臟腑生病,能分辨七表八里九道,毫無差錯,這樣的人不僅現在少見,古代也很少,大多只是互相欺騙而已。詹東圖和王兆的觀點,才是診斷家應該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