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寒嗽用小青龍

柯韻伯治咳嗽,不論冬夏,不拘淺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龍湯多效,方中驅風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腎、除痰定喘、攘外安內各盡其妙,蓋以肺家有沉寒痼冷,非麻黃大將不能搗其巢穴,群藥安能奏效也?予按水飲風寒不外乎小青龍,而春秋溫燥咳嗽,當以辛涼清解之法,如桑皮、象貝、花粉、連翹、麥冬、沙參、橘紅之類以治之,不可輕用辛溫,是所當知也。

白話文:

柯韻伯治療咳嗽,無論冬夏,也不管咳嗽輕重,只要是寒咳,都用小青龍湯,療效很好。這個方子具有驅風散寒、解表利水、溫肺暖腎、化痰止咳、內外兼治等功效。因為肺部有寒邪積聚,只有麻黃這種藥力強大的藥物才能清除病根,其他藥物很難奏效。我認為,因風寒引起的水飲咳嗽,大多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但是,春秋季節溫燥引起的咳嗽,就應該用辛涼清解的方法治療,例如用桑白皮、象貝母、花粉、連翹、麥冬、沙參、橘紅等藥材,不能輕易使用辛溫的藥物,這是應該知道的。

2. 《金匱》用小青龍

又《金匱》治痰飲咳嗽不外小青龍湯加減,方中諸味皆可去,惟細辛、乾薑、五味不可輕去,即面熱如醉加大黃以清胃熱及石膏、杏仁之類,總不去此三味,學者可不深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匱辯注》有論。)

白話文:

《金匱》用小青龍湯治療痰飲咳嗽,通常都是加減小青龍湯。方子裡的藥材都可以增減,但是細辛、乾薑、五味子這三味藥不能輕易去掉。如果病人出現面紅如醉的症狀,可以加用大黃清胃熱,或加入石膏、杏仁等藥材,但這三味藥(細辛、乾薑、五味子)總不能去掉。學習者應該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徐忠可《金匱辯注》中有相關論述。)

3. 醫學入門

人之百病,不外三因,一者外因於天,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是也;二者內因於人,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七情及飲食、房勞是也;不內外因者,金刃、跌撲、蟲獸、答杖之所傷是也。

按傷寒外因也,而傷寒經旨風寒暑濕之六氣,咸所俱載矣,其間分析表裡、陰陽、寒熱、氣血、邪正、虛實,靡不備悉,明乎傷寒之道,干般病難,不出於範圍焉,故醫學入門當從傷寒始,先難其所難而後易其所易,若不明於傷寒之理,治療總能有功,亦未可以醫名也。

白話文:

[醫學入門]

人體的各種疾病,都脫離不了三個原因:一是外在因素,也就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邪氣;二是內在因素,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以及飲食、房事勞累等;三是既非外在因素也非內在因素,例如刀傷、跌打損傷、蟲獸咬傷、棍棒打傷等。

《傷寒論》講的是外感疾病,而《傷寒論》中詳細闡述了風、寒、暑、濕這幾種邪氣,並對表裡、陰陽、寒熱、氣血、邪正、虛實等方面都做了深入分析,內容非常全面。只要明白了傷寒的道理,各種疑難雜症都能迎刃而解,因此學習醫學應該從《傷寒論》開始,先攻克最難的部分,然後再學習其他的就容易了。如果不懂傷寒的道理,即使治療有所效果,也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醫生。

4. 脈理窮源

醫理本屬無窮,脈學真實難曉,必須潛心參悟,始可以有豁然貫通之妙,余自棄儒就醫,十數年於茲,研究諸書,並無一字之師,惟於脈尤得《素靈》、仲景不傳之秘,余之拙集僅就管見所及而言及數條,非全豹也,讀者不可以因此而便棄置諸脈〔書〕於不覽也。

按脈理源流,已詳《靈素》、《難經》之內,仲景著六經證治,理法精詳,實可統治萬病,似可不必再論矣,而中有脈症互舉闡發《內經》未發之義者,惟在學者能讀《內經》、仲景書神而明之,即可知脈之綱領矣,今特拈出緩脈一條,以統全身脈症診治之法,由此而入手,則庶乎可以得脈之巧也。

舊訣以緩為極平脈,餘二十六部為病脈,定清緩脈,便可定諸病脈,精熟緩脈,即可以知諸病脈,脈之有緩,猶權度之有定平星也。

附緩脈七言律於左(按緩,和緩也。張太素曰「應指和緩,往來甚勻」。楊元操曰「如春初楊柳舞風之象」。

四時調和百脈通,渾涵元氣此身中,消融宿疾千般苦,保合先天一點紅。露顆圓勻宜夜月,柳條搖曳趁春風。欲求極好為權度,緩字醫家第一功。

按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遲不數正好四至,欣欣然,悠悠然,洋洋然,從容柔順,圓淨分明,微於緩者即為微,細於緩者即為細,虛實長短,弦弱滑澀無不皆然,至於芤革緊散濡牢洪伏促結動代,以緩為權度,尤其顯而易見者也。

白話文:

脈理窮源

醫理深奧無盡,脈診更是難以精通,必須潛心研究,才能豁然開朗。我放棄儒學從醫,十多年來研讀眾多醫書,沒有得到任何一位名師的指點,只是在脈學方面領悟到《素問靈樞》和張仲景失傳的秘訣。我這篇拙作僅僅是就我有限的見解闡述幾點,並非全面詳盡,讀者不能因為如此而放棄閱讀其他脈學書籍。

脈理的源流,《靈樞》、《難經》已詳細闡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理法精確,足以治療萬病,似乎不必再贅述。但其中有一些脈症的相互闡發,是《內經》未曾提及的,只要學習者用心研讀《內經》和張仲景的著作,就能明白脈診的綱領。現在我特別挑出「緩脈」一條,以此統攝全身脈症的診治方法,從這裡入手,或許就能掌握脈診的技巧。

舊有的脈訣認為,緩脈是最平穩的脈象,其他二十六種脈象都屬於病脈。確定了清緩脈,就能確定其他病脈;精通了緩脈,就能了解其他病脈。脈象中的緩脈,如同權衡中的定平星一樣重要。

附一首關於緩脈的七言律詩(按:緩,指脈象和緩)。張太素說:「應指和緩,往來甚勻。」楊元操說:「如春初楊柳舞風之象。」

四時調和百脈通,渾然元氣充盈身。消除宿疾千般苦,保持先天元氣真。脈象圓勻如夜月,柳條搖曳似春風。以此為標準去衡量,緩脈是醫家最重要的功課。

不浮不沉,恰好居中;不快不慢,剛好四至。脈象和緩自如,圓淨分明。比緩脈稍弱的稱為微脈,比緩脈纖細的稱為細脈,虛實、長短、弦、弱、滑、澀等各種脈象,都以此為標準。至於芤、革、緊、散、濡、牢、洪、伏、促、結、動、代等脈象,以緩脈為標準衡量,就更加顯而易見了。

5. 候脈

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臟缺失,今人指到腕骨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症,聽聲觀色,斯備四診而無失。

白話文:

候脈

古時候,單憑脈搏跳動的次數來診斷病情是很草率的說法,必須仔細觀察五十次脈搏跳動才能知道五臟是否有缺失。現在有些人只要一摸到手腕上的骨頭就說看出來了,但觀察五十次脈搏跳動怎麼可能是彈指之間就能完成的呢?所以學習中醫的人,應該要診脈、詢問病症、聽聲音、觀察面色,這樣才能做到四診合參,不會有所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