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粹精言》~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小續命湯

按續命〔湯〕為中風之主方,因症加減,變化由人,而總不能捨此以立法,後人不知此義,人自為說,流弊無窮,而中風一症遂十不愈一矣。

白話文:

小續命湯

續命湯是治療中風的主要方劑,可以根據病症加減藥物,變化多端,但總不能捨棄這個方劑而另立新方。後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自行闡述,導致錯誤百出,以至於中風的治愈率極低,十個病人可能都不到一個能痊癒。

2. 半夏附子

時醫以半夏、附子墜胎不用,乾薑亦疑其熱而罕用之。而不知附子補命門之火以舉胎,半夏和胃氣以安胎,乾薑暖土臟使胎易長,俗子不知。

白話文:

過去的醫生不用半夏、附子來治療墮胎,也因為懷疑乾薑性熱而很少使用。卻不知道附子可以溫補命門之火,幫助胎兒發育;半夏能調和胃氣,使胎兒安穩;乾薑可以溫暖脾胃,讓胎兒容易成長。這些都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

3. 生化湯

時醫相傳生化湯加減,治產後百病,若非由於停瘀而誤用之,則外邪反入於血室,中氣反因以受傷,危症蜂起矣,可不慎乎?

白話文:

生化湯

古時候醫生流傳下來的生化湯加減方,可以治療產後各種疾病。但如果不是因為血瘀停滯而錯誤使用,反而會導致外邪入侵子宮,中氣因此受損,危急症狀接踵而來,實在不可不謹慎啊!

4. 補中益氣湯

按東垣之方,一概以升提中氣為主,如果中氣下陷者最為合度,若氣高而喘則非升柴所宜,學者不可誤用也。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根據李東垣的方劑,都以提升中氣為主。如果中氣下陷的人最適合服用。但如果氣往上衝而喘不過氣,就不適合使用升柴(指方劑中具有升提作用的藥材),學習者不可誤用。

5. 歸脾湯

按補脾有二法,一補心以生脾血,一補腎以壯脾氣,此方乃心脾同治之法,補後天以生血,即所以調經。

白話文:

歸脾湯

補脾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補益心臟以滋生脾臟的血液,一種是補益腎臟以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這個方子是同時調理心脾的療法,通過補益後天之本以生血,從而達到調經的目的。

6. 煎藥法則

湯劑每一兩,用水二甌為準,多則加少則減之,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或瓦罐、砂鍋,洗淨封固,令小心看守,腦識火候不可太過不及,火用木炭為佳。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宜。

方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指芒硝、大黃)再煎,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躁及暑月伏陰在內者,宜水中浸冷服。

白話文:

煎藥法則

煎藥時,每劑藥一兩,要用兩碗水。藥材多就多加水,藥材少就少加水。如果藥材多而水少,藥材的功效就無法完全發揮;如果藥材少而水多,又會使藥材的藥力煎煮流失。煎藥絕對不能用銅鐵器皿,要用銀器或瓦罐、砂鍋,洗乾淨後蓋好,小心看火,掌握好火候,不能過猛或過弱,最好用木炭火。水要用新汲取的甘甜水,例如流動的河水、井水等都適合,但不要用煮沸的水。

如果是發汗的藥,要用猛火煎,趁熱服用;瀉下的藥也要用猛火煎煮,芒硝和大黃等藥材要再單獨煎煮一次,然後溫服;補益的藥要用慢火煎,溫服;陰寒急症也需用猛火快煎服用;如果遇到陰寒煩躁或夏天伏暑的病人,則宜將藥水浸涼後服用。

7. 內經治法

按《內經》治病之法,針灸為本而佐之以貶石、熨浴、引導、按摩、酒醴等法,病各有宜,缺一不可,蓋服藥之功入腸胃而氣四達,未嘗不能行於臟腑經絡,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則屬有形,藥之氣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針灸等法,即從病之所在,調其血氣逐其風寒,為實而可據也。

況即以服論,止用湯劑亦不能盡病,蓋湯者,蕩也,其行速,其質輕,其力易過而不留,惟病在營衛腸胃者,其效更速,其餘諸病有宜丸宜散宜膏者,必醫者預備,以待一時急用,視其病之所在而委曲施治,則病無遁形,故天下無難治之病,而所投輒有神效,扁鵲、倉公所謂禁方者是也。若今之醫,只以一煎方為治,惟病後調理則用滋補丸散,盡廢聖人之良法,即使用藥不誤。

而與病不相入,則終難取效,故扁鵲云「人之所患,患病多;醫之所患,患道少」。近日病變愈多而醫之之道愈少,此痼疾之所以日多也!

白話文:

內經治法

根據《內經》的治療方法,針灸是根本,輔以砭石、熨浴、導引、按摩、藥酒等方法。不同的病症各有適宜的治療方法,缺一不可。因為藥物雖然能進入腸胃,氣血也能到達全身,但如果邪氣存在於筋骨肌肉等有形組織中,藥物的氣味就難以發揮作用。所以必須使用針灸等方法,直接作用於患處,調節氣血,驅除風寒,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況且,即使是服用藥物,單用湯劑也不能治癒所有疾病。湯劑的藥性發揮得快,但藥性輕,力量容易過度而不能持久留存。只有針對營衛、腸胃的病症,湯劑的療效才迅速。其他病症則需要丸劑、散劑、膏劑等不同劑型,醫生必須準備齊全,根據病情需要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對症下藥,病情便無處遁形。所以,天下沒有治不好的病,只要用藥得法,就能收到神奇的效果,扁鵲、倉公的秘方就是如此。

但現在的醫生只用單一的湯劑治療,只有在疾病康復後才使用滋補的丸散藥物,完全廢棄了古代聖賢的良好療法。即使用藥沒有錯誤,如果藥物與病情不相符,最終也難以奏效。所以扁鵲說:「病人擔心的,是疾病太多;醫生擔心的,是醫術不足。」如今,疾病種類越來越多,而醫術卻越來越少,所以慢性病也越來越多。